瑞·達利歐(Raymond Dalio)于1949年8月8日出生于紐約,是橋水基金的創始人,他的《原則》一書于2018年出版,迅速形成了巨大的影響力。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看到微信讀書上今日在讀的書友工2159人。微信讀書上甚至有一本《原則:專家解讀手冊》,其中收錄了傅盛、秦朔、采銅等人對于這《原則》的解讀。
我是在2018年8月18日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開始讀《原則》的,當時我正要去倫敦參加一個學術會議。《原則》是一本比較厚的書,紙質版有576頁,我是用手機在微信讀書上閱讀的,顯示頁數為1070頁。不過,我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二十九歲,有著豐富的閱讀經驗,已經不再畏懼大部頭的書了。于是,我跳過了“中文版序”和“導言”,直接閱讀“我的歷程”部分,想著了解一下瑞·達利歐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1、我的探險歷程(1949-1967年)
瑞·達利歐年輕時正值20世紀60年代,那時美國國內的普遍情緒是豪情萬丈、鼓舞人心的,鼓勵人們實現偉大和高尚的目標。瑞·達利歐回憶說自己在中學時就喜歡買賣股票:
當時,每期《財富》雜志上都有一張很小的可以撕下來的贈券,把贈券寄給雜志社后,你就能得到免費的《財富》世界500強的年度報告。我要了所有企業的報告。我現在還記得,郵遞員很不情愿地把那些報告全部拖到了我家門口,然后我就仔細地閱讀每一份報告。我就是以這樣的方式開始打造一座投資圖書館的。隨著股市持續攀升,“二戰”和大蕭條看起來就像是遙遠的往事,而投資似乎很簡單——隨便買只股票看著它漲就是了。當時的流行認知是,股市肯定會不停地上漲,因為如何管理經濟已經發展成了一門科學。畢竟,在之前的10年里,股價已經平均上漲了近三倍,而且一些股票的漲幅比這還要大得多……
1966年,我從高中畢業,那一年股市依然一片繁榮,我賺著錢,享受著美好生活,和我最好的朋友菲爾逃課去沖浪,做著喜好玩樂的高中男孩通常做的各種事情。當然,當時的我并不知道,那一年是股市的頂點。在那之后,幾乎所有我曾經對股市的認識都被證明是錯誤的。
2、大學生活:質疑傳統
1967年秋天,瑞·達利歐開始在長島大學C.W.波斯特校區就讀,主修金融學。瑞·達利歐回憶自己的大學生活:
學習冥想對我也有幫助。1968年披頭士樂隊訪問印度,在瑪哈瑞詩·瑪哈士的靜修所學習了“超覺冥想”,我對此很好奇,于是我也開始學習。我很喜歡冥想。在我的一生中,冥想對我幫助很大,因為冥想讓我擁有平靜的開放思維,讓我可以更清晰、更有創造性地思考。
我上大學時,正值自由戀愛、嘗試致幻毒品、拒斥傳統權威的時代。經歷這個時代對我以及同時代的很多人產生了持久的影響。例如,這個時代深刻影響了史蒂夫·喬布斯,一個我后來敬仰,并與之惺惺相惜的人。和我一樣,他學習冥想,不愿意被人牽著鼻子走,喜歡發揮想象力,打造出新奇的好東西。我們所處的時代教會我們質疑傳統的做事方式。喬布斯在蘋果標志性的“1984”和“向瘋狂者致敬”的廣告里極好地展示了這種態度。
3、哈佛商學院
1971年春,瑞·達利歐以幾乎完美的GPA從大學畢業,接著被哈弗大學商學院錄取,他喜歡在哈佛的學習經歷:
那年秋天入學哈佛大學商學院時,對于能與來自世界各地的絕頂聰明的人做同學,我感到很興奮。我的期望值很高,而真實體驗更是超乎預料。我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一起生活,我們一起在令人興奮、多元化的環境中舉行聚會。沒有教師在黑板前告訴我們什么東西要記住,也沒有考試測試我們有沒有記住。相反,教師給我們的都是真實的案例研究,讓我們進行閱讀與分析。然后我們分成小組自由討論,假如我們處在和案例中的人相同的情況下,我們會怎么做。這正是我喜歡的教學方式!
4、“被解雇了”
瑞·達利歐從哈佛商學院畢業后,加入多米尼克證券公司做大宗商品業務主管。后來他加入希爾森證券公司負責期貨對沖業務,他回憶說自己很喜歡這份工作和我的同事,但自己和希爾森公司格格不入:
我太野性了。在加利福尼亞谷物與飼料聯合會的年度大會上,我開了一個現在看起來很蠢的玩笑:我雇了一名脫衣舞女,讓她在我演講時脫掉外衣。我還在我老板的臉上打了一拳。毫無疑問,我被解雇了。但該公司的經紀人、他們的客戶,甚至那些解雇了我的人,都很喜歡我,并且愿意繼續得到我的建議。更讓我高興的是,他們愿意為此向我付費。于是在1975年,我創辦了橋水。
5、“有意義的工作和有意義的人際關系”
相對于賺錢來說,瑞·達利歐強調自己更加看重有意義的工作和人際關系:
盡管賺錢很好,但擁有有意義的工作和人際關系要比賺錢好得多。對我而言,有意義的工作是指一項我能全身心投入的使命;有意義的人際關系是指我既深深地關心對方,對方也深深地關心我。想想吧:把賺錢作為你的目標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金錢并沒有固有的價值,金錢的價值來自它能買到的東西,但金錢并不能買到一切。更聰明的做法是,先確定你真正想要什么,你真正的目標是什么,然后想想你為了得到這些目標需要做什么。金錢只是你需要的東西之一,但當你已經擁有了實現你真正想要的東西所需的金錢時,金錢就不再是你唯一需要的東西,也肯定不是最重要的東西。當思考你真正想要的東西時,最好思考它們的相對價值,以便合理權衡。就我個人來說,我需要有意義的工作和有意義的人際關系,它們對我的重要性相等,而我對金錢的價值評價較低——只要我的錢足夠滿足我的基本需求就行了。在考慮有意義的人際關系與金錢相比的重要性時,很明顯,人際關系更重要,因為一種有意義的人際關系是無價的,我用再多的金錢也買不到比這更有價值的東西。因此,對我而言,從過去到現在,有意義的工作和有意義的人際關系都是我的主要目標,我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為了實現這兩個目標。賺錢只是其附帶結果。
6、“挑戰彼此的想法”
1980年,保羅·科爾曼加入了橋水,瑞·達利歐欣賞他的才智和價值觀,并描述他們的合作方式:
我和科爾曼的工作方式是挑戰彼此的想法,努力找到最好的解決方案。我們一直是來回交鋒,而且很喜歡這么做,尤其是在有很多事情需要弄清楚的時候。我們經常就市場以及市場背后的力量辯論到深夜,在上床睡覺之前把數據輸入計算機,第二天早上查看計算機得出了什么結果。
7、“大錯特錯”
1982年8月,墨西哥對其債務違約。那時,幾乎所有人都清楚地看到,很多其他國家也會步其后塵。這件事非同小可,因為美國銀行正在向像墨西哥一樣高風險的其他國家提供貸款,總額約為其資本金總和的250%。美國的商業貸款活動逐漸陷于停頓。
因為我是少數預見到這一情況的人,我開始得到很多關注……我認為,美聯儲的努力失效,經濟走向崩潰的概率是75%;美聯儲的行動一開始成功刺激經濟,但最終仍然失敗的概率是20%;美聯儲提供了足夠的刺激來挽救經濟,但最終觸發惡性通脹的概率是5%。為了通過對沖規避最不利的可能性,我開始買入黃金和國債期貨,作為對歐洲美元的對沖,這是一種押注于信貸問題加劇的風險控制方式。
但我大錯特錯了。在經歷了一段延遲期后,美國經濟對美聯儲的努力做出了回應,以一種無通脹的方式復興。換言之,在通脹率下降的同時經濟增長加速。股市開始了一輪大牛市。在接下來的18年里,美國經濟經歷了一段史上最繁榮的無通脹增長時期。
8、“一下子回到了原點”
瑞·達利歐回憶這段痛苦的經歷,并且意識到自己正面臨人生中的重大轉折點:
我在這段時期的經歷,就好像不斷被球棒打到自己的頭。犯下如此大的錯誤,尤其是在眾目睽睽之下,是極具羞辱性的,也讓我幾乎失去了我在橋水創造的一切。我發現之前的我是一個自以為是的笨蛋,頑固地堅信一個大錯特錯的觀點。
這就是我從業8年之后的情況,毫無成就可言。盡管我對的時候比錯的時候多得多,但我還是一下子回到了原點。
那段時間,我損失的錢太多了,以致我付不起與我共事的人們的工資了。我不得不讓他們一個接一個地離開,只剩下兩名職員——我和科爾曼。接著科爾曼也不得不離開了,在所有人的淚水中,他一家收拾行裝回到了俄克拉荷馬州。于是橋水只剩下了一名職員——我自己。
失去我如此關心的人,我為自己而工作的夢想差一點就要毀掉,這對我來說都是毀滅性的。為了實現收支平衡,我甚至不得不向我父親借了4000美元,直到我賣掉了第二輛車。我走到了一個分岔路口:我是不是應該打起領帶在華爾街找一份差事?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但另一方面,我有一個妻子和兩個尚且年幼的孩子要養活。我意識到,我正面臨著一生中最重大的轉折點之一,而我的選擇將對我和家人的未來產生巨大的影響。
9、“穿越這片危險的叢林”
最終,瑞·達利歐沒有選擇去華爾街工作,而是選擇一種有風險卻精彩的生活:
想象一下,為了擁有美好的生活,你必須穿越一片危險的叢林。你可以安全地留在原地,過著普通的生活;你也可以冒險穿越叢林,過著絕妙的生活。你將如何對待這一選擇?花點時間想想這件事,因為無論其形式如何,這是我們所有人都必須做出的一個選擇。
即使在我一敗涂地之后,我也明白,我必須追求這種伴隨著種種風險的精彩生活,因此我的問題是如何“穿越這片危險的叢林”而不在途中被殺死。
10、“我怎么知道我是對的”
就像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的演講中提到,從蘋果公司被炒是他這輩子發生的最棒的事情,瑞·達利歐也如此看待這次最慘重的失利:
回頭來看,我的一敗涂地是在我身上發生過的最好的事情之一,因為它讓我變得謙遜,而我正需要謙遜來平衡我的進攻性。我學到了一種很好的恐懼犯錯的意識,這把我的思維定式從認為“我是對的”變成了問自己“我怎么知道我是對的”。我清楚地看到,回答這個問題的最好方式是找到其他的獨立思考者,他們與我肩負共同的使命,但對問題的看法與我不同。通過以一種經過深思熟慮的辯論方式與他們交流,我就能理解他們的推理,并讓他們對我的推理進行壓力測試。我們都可以通過這種方式降低自己犯錯的可能性。
換言之,我的目標只是讓自己正確——我并不關心正確的答案是不是來源于我。所以我學會了讓自己保持極度開明的心態,允許其他人指出我可能疏忽的東西。我發現,我能夠成功的唯一途徑將是:
1.找到與我觀點不同的最聰明的人,以便自己能夠努力理解他們的推理。
2.知道自己在什么時候不能有明確的意見,不急于下結論。
3.逐步歸納永恒和普適的原則,對其進行測試,將其系統化。
4.通過平衡風險來保持較大的回報,并降低下行波動。
11、“人們的最大缺點與其最大優點互為正反面”
使人們相互對立的觀點公開化,并對其進行分析,讓我對人們的思考方式有了很多的了解。我逐漸發現,人們的最大缺點與其最大優點互為正反面。例如,一些人傾向于過度冒險,而其他人的風險規避性過強;一些人過度關注細節,而其他人的思維過于宏觀。大多數人都是在某個方面過度,而在另一方面不足。通常,當我們遵循自己的自然秉性做事時,我們可能考慮不到自身的弱點,這將導致我們走向失敗。最重要的是失敗之后怎么做。成功的人改變他們的做法,這使他們能夠繼續利用自己的優勢,彌補自身的不足,而不成功的人不會這樣做。在后文中,我將描述改變的具體策略,但在這里需要注意的重要一點是,只有當你能承認甚至接受自身的弱點時,你才能做出對自身有益的改變。
12、“挑戰自己的極限”
后來我發現,我遇到的大多數極為成功的人都曾經歷過類似的慘痛失敗,這讓他們得到了教訓,正是這些教訓最終幫助他們走向成功。史蒂夫·喬布斯在回顧1985年其被蘋果解雇的經歷時說:“那是一劑苦藥,但我猜患者需要它。有時生活會給你當頭一棒。不要失去信念。我確信推動我不斷向前的唯一動力,是我喜歡我做的事。”
我發現,想要追求卓越,你就必須挑戰自己的極限,而挑戰自己的極限可能會使你一蹶不振,這將造成很大的痛苦。你會覺得自己已經失敗了,但這不一定是失敗,除非你自己放棄。信不信由你,但之后你的痛苦將會逐漸消散,你在未來將會迎來很多其他機會,盡管當時的你也許看不清這些機會。你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總結這些失敗提供的教訓,學會謙遜和極度開明的心態,從而增加你成功的概率,然后繼續挑戰自己的極限。
13、“投資的圣杯”
我最后的這個教訓也許是最重要的一個教訓,因為在我的一生中,這個教訓一次次地適用。最初,我似乎面臨著一個“要么全得、要么全失”的選擇:我或者冒很大的風險追求高回報(并有可能在此過程中一敗涂地);或者降低自己的風險,滿足于取得較低的回報。但我想要的是既承受低風險也享受高回報,在探索如何使之變得可能的過程中,我學會了在面對兩個你都需要但看起來相互矛盾的東西時,你需要耐心地做出選擇。通過這種方式,你將摸索出如何盡最大可能讓二者兼得。幾乎總是存在著一條你還沒有發現的有利的道路,所以你需要不斷找下去,直到找到它,而不是滿足于最初對你顯而易見的那種選擇。
盡管這個過程很艱難,但我最終找到了一條魚與熊掌兼得的道路。我稱它為“投資的圣杯”,這也正是橋水成功背后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