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備考的時候,偷偷在校門口的書店里,買了本小說消遣。我喜歡張愛玲的小說,一開始是被書腰上那句張愛玲也看得津津有味的評論吸引的,心想能把小說寫的如此妙的人喜歡的小說,總不會無趣吧。
然后就一頭扎進了那個悠遠厚重又陌生新奇的世界。
小說是以第一人稱寫的,以“我”,巴勾鄂斯,也就是“波斯少年”的視角展開。我很少看第一人稱的小說,往往沒什么代入感不說,還容易弄得造作而令人生厭。但這本書一開始就讓我感覺很舒服,語言熨帖優雅,訴說著巴勾鄂斯自己少年時突遭大難的經歷,生不如死卻茍且活著,茍且活著卻不愿就此沉淪泥沼。現實殘酷,命運對他不夠優待,但遠有比他更加悲慘可憐的人。
他人生的第二個轉折是遇到了愛叫他“小鹿”的奧若梅當,這位溫柔優雅的前宮廷內侍將他送到波斯王大流世的身邊。波斯被馬其頓所滅,巴勾鄂斯又作為波斯國王的所有物被人送給了亞歷山大。在這些他做不了主的政治利益交換中,至少有一件是他能做主的:他喜歡上了這位注定偉大的國王,他新的所有者,亞歷山大。不同于對大流世國王的感恩和尊重,他信仰愛慕著亞歷山大,自然而然也渴望著能得到這位王者的感情。這樣一看,似乎就是一部男寵養成。
單從巴勾鄂斯的經歷來看,確實如此,因有著姣好貌而幸存,卻也因此而被閹割的他,最好的境遇也就是被人溫柔對待,做個漂亮的擺設,他沒有機會成為戰士,永遠不是個男人,雖然他什么也沒做錯。當時他那樣留戀教導他的奧若梅當,或許是因為他對他誠懇,在意他的感受吧。
令我格外佩服的是,作者雖然從巴勾鄂斯的口吻寫起,從他個人的際遇到他遇見的形形色色的人們,同時也兼顧了歷史事件的發生,一切情節開展的自然而真實,沒有出現不符合角色身份的行為和情節,有史可考的那些人最終都走向后人已知的結局。然而在巴勾鄂斯眼中的這些人卻都有著真實而鮮活的魅力,其中以亞歷山大為最,畢竟那是他所愛之人。
當然在透過這雙眼睛看那個遙遠的故事時,巴勾鄂斯的形象也就躍然紙上了。他出身貴族,美貌纖瘦,優雅得體,很識分寸,是個閹人。但他的心沒有被閹割,他對命運乖順卻沒有拋棄自我。雖然歷史中這類人——也許他不叫巴勾鄂斯——可能被留下的評論就是,“侍奉過波斯國王大流世和征服了波斯的亞歷山大”。
雖然作者這一系列書中,亞歷山大無疑是主角。可我還是偏愛巴勾鄂斯一些,他一點也不偉大,有些可愛的心機,想過一些惡毒的主意(雖然沒有施行),也沒有什么同情心泛濫,世故而老練。但看到他描述自己墜入對亞歷山大的愛戀那一瞬時,我還是偏向了他這一邊。他的眼睛和心再沒有離開過這位帝王。
他應該不是單相思,亞歷山大也喜歡他。他尊重他,對他禮遇,找人教他希臘文,聽他講波斯的習俗和禮節。他待他如此豐厚慷慨,讓他忍不住索求更多。可惜巴勾鄂斯永遠也無法擁有亞歷山大同等的全部的愛。
我也不愿把巴勾鄂斯的愛想得如此卑微,因為聰明如他,怎么會做癡纏索求令人生厭的事,即使不甘怨恨心生嫉妒,他也不愿露出馬腳。看完小說時,我為巴勾鄂斯不平過,只是他自己已經釋然。亞歷山大帶給他的東西都是美好的。不管他的國王最牽掛的是誰,可是對于他來說唯一能做得到的,就是不要因這些美好而心生怨恨。
應該說,他成長至斯,除了本身品性與經歷使然,同樣要慶幸他愛上了這樣一位偉大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