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武宗正德元年,
王陽明因反對宦官劉瑾,
被貶至貴州龍場的荒僻之地。
在龍場這既安靜又困難的環境里,
王陽明在一種困頓和痛苦之中,
結合自己歷年來的遭遇,
日夜反省,
終于在一天半夜豁然大悟,
認識到“圣人之道,
吾性自足,
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
史稱“龍場悟道”。
王陽明在頓悟時認識到: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人人皆可成為圣人,正是他懂得的第一件事,有了這一基礎,就人人可以參悟心學智慧,向人生的更高處邁進。
就在這期間,王陽明又寫了《教條示龍場諸生》一文,提出了另外四件事,用以告誡和教導追隨他的弟子門生。這四件事,看似普通尋常,但由于是在龍場悟道這個重要時刻提出,就尤其值得我們重視。因為,那很可能就是心學的精華、人生的要旨。
1、立志:“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這是王陽明首先指出的一點。
他說,就算是那些工匠,其技能的練成也要以立志為根本,更別說更大的事業。
為什么立志如此重要?
王陽明舉例說,一個人如果沒有志向,那么就好像船沒有舵木、馬沒有銜環,于是只能隨波逐流,人生就會一盤散沙。
用現在的話說,
志向就如同定盤星、指南針,關系著人生之路的平衡和方向。
否則,人就會是無頭蒼蠅,人生就會是一團漿糊。
王陽明又批評當時的讀書人——懶散墮落、貪玩成性,荒廢學業、浪費時日,最終注定是一事無成。
而他們之所以如此,
就是因為沒有立定志向。
這同樣值得我們警醒,
因為我們很多人,
正像王陽明所批評的那樣。
此外,立志也是君子之道,立不立志,很大程度上也是君子與小人之別,
譬如奮斗于人生目標者與游手好閑的混混。
王陽明的這些話極具說服力,
因為他自己就是例子。
他少年時代就立志成為圣賢,
此后終生矢志不渝、奮斗不已,
最后的確成為了圣人。
王陽明此處也再次重申:
立志成為圣人,就會成為圣人。
立志成為賢人,就會成為賢人。
推而廣之,不論你想做什么、做成什么,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得到什么東西,立志都是第一步、大基礎和真關鍵。
2、勤學:“不以聰慧警捷為高,而以勤確謙抑為上”
王陽明說,立志成為君子之后,就要勤于學習,因為就像諸葛亮《誡子書》中所說的: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如果你立了志卻做不到勤學,那只說明一個問題——你的志向根本就不堅定。
要立志,還要志向堅定,
這才是王陽明所強調的立志的完整內涵。
學習先要端正態度,
王陽明所強調的態度就是“不以聰慧警捷為高,而以勤確謙抑為上”。
不以聰明機警為高尚,卻是以勤奮謙遜為上上。
王陽明說,只有具備這種態度,才有資格追隨于他,才有資格接受心學的啟發和洗禮。
這其實已經是做人做事之道了,
何止適用于勤學,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如此。
王陽明又延伸道:
世間有兩種人,一種明明肚子里沒料,卻要裝得很博學很深刻,喜歡炫耀自己,愛用大話迷惑別人,還忌恨別人的長處,說到底其實是在掩飾自己的無能;即使他裝出高高在上的樣子,招來的也只會是別人的厭惡和鄙棄。
還有一種人,總是覺得自己無德無才無能,所以勤奮學習、喜歡請教別人,并堅定地實行自己所學到的;也能夠常常稱贊別人的長處,并因自己的過失而自責;他們學習別人長處的同時,也明白自己的短處,所以努力學習、修正和彌補。
這種人,則即使表現得再謙下,也會得到別人的贊揚和崇尚。 當今時代,依然存在這兩種人,尤其是第一種,而且恐怕很難絕種。所以陽明先生的話,依然需要被深深銘記,借以警醒和指引自己,并傳之后世。
3、改過:“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
王陽明說,
就算是圣人,也是不免要犯錯誤的。
圣人與常人之別,其實不在犯不犯錯誤上,而在于能不能及時、不斷地改正錯誤。
所以,人“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
他又指出人應當經常反省兩個問題:
平常自己有沒有不知恥、不誠信、不道義的言語行為?
有沒有對父母不孝順,對他人不友愛,而與奸猾、狡詐、茍且和刻薄沾了邊?
這兩點,一個關系為人,一個關系處世。
王陽明說,
有這些不良行為的人,
要么是不自知,
要么是沒有朋友和老師的規勸約束;
說白了,就是不知好歹,和沒有教養。
王陽明又特別強調了一點——積極改過是應該的,
但注意不能因為犯了錯而過度地羞愧、沮喪和自卑。
因為,這樣還哪有信心、心勁兒和功夫去改過?
所以既要樹立起態度,還要擺正好心態。
如此堅持不懈地改下去,
就總有一天能夠盡除自己的惡習。
4、責善:“朋友之道,忠告而善道”
對于與朋友相處,
王陽明只強調了一點——要“忠告而善道之”。
即對于朋友的過失,
要做到盡力地勸告和開導,
但要注意說話的方式。
只有這樣,才能盡到自己對朋友忠誠愛護的心意。
怎樣才是好的說話方式?
王陽明說,
就是在勸告和開導朋友時,
要做到態度盡可能地婉轉曲折。
因為只有這樣,
朋友才更容易接受,
進而反思,于是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進而改正,對自己則就只有感激而沒有惱怒。
如果不這樣,
在勸告和開導朋友時,
先揭發他的過失,并進行斥責,讓本就心懷愧疚的朋友更加無地自容,那么就只會激怒他,他就不僅不會反省和改正,甚至還可能變本加厲,并對你產生怨恨,那這朋友就沒得做了。
王陽明又進一步說,
如果是當面這樣對待朋友,那就不只是方法不當的問題了,還是在用揭別人的短、抖露別人的隱私,去體現自己的正直,這是人品有問題。
王陽明的這些話,
已經超越了朋友之道,
而完全就是說話之道。
歸結起來,
就是不論對朋友、長輩、師長、領導還是他人,
該說的話還是要說,雖然坦言但不至于惡言冒犯,不因為避諱而不說但又要委婉。如此,才能實實在在地有益于別人,有益于增進彼此的感情。這是修養的體現,也是說話的智慧。 這番話,明顯是建立在對人性深刻洞察的基礎上的,令人心服口服。
縱觀王陽明頓悟時刻明白的這四件事:
1、圣人之道立志可謂起步與方向,
2、勤學推展開來就是為人處世之道,
3、改過是修養德性、提升自身之法,
4、責善推而廣之完全是說話之道,
已經把人生的幾大方面全部囊括其中了。
同時,心學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根本觀念,也已經蘊含其中。
所以我們才說這是心學精華、人生要旨,銘記、領悟并踐行,人生必無所憂、無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