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不翻譯原文,也不逐句解釋!一個目的:
你看完我的文章你就能入門易經(jīng)。
當然上面這些都是廢話,下面我們開始教學。
4.看完本教程,你能學到什么?
A.學《易經(jīng)》必知名詞;
B.如何去讀易經(jīng)類書籍?(這個之前有講過一部分)
C.各爻之間的關(guān)系
D.大衍筮法(很多人應該是沖著這個來看這篇文章的吧,但是如果你真想精通易經(jīng),單純追求這個的話就是末技了。)
二、周易中的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個別名詞已經(jīng)在之前文章介紹過)
這里我會主要介紹一下幾個概念:爻、卦、爻辭、卦辭、陽爻、陰爻、經(jīng)卦(八經(jīng)卦)、復卦(64卦)、卦名、卦象等等。
研究周易就像研究物理、化學、語言一樣,要想入門,首先要知道一些最基本的概念。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概念和符號體系,也有自己的公式、公理、定理和定律。
周易也是一樣的,并沒有什么神秘的地方,所以一開始一定要擺正好自己的心態(tài)。隨著你逐步深入,研究《周易》研究到最后都會問一個根本問題:為什么能用《周易》能夠預測未來?世間真的有定數(shù)嗎?相信大多數(shù)人都會問這個問題。
說到這個根本問題,其實在科學領(lǐng)域也是隨處可見的,比如萬有引力定律。
為什么蘋果會從樹上掉下來?是誰讓它落下來的?你可能會說是因為萬有引力,但我問你,這個萬有引力定律是誰設計或決定的?誰是各種定律背后的最終決定力量?
各個星球之間的運行如此精密真的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嗎?當然不用再問下去,因為沒有人能給到一個確切的答案。
而且這個問題的答案很容易會涉及到哲學或宗教或者其它未知領(lǐng)域,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以后可以深入研究,所以我在這里就不討論了。
而且在其它平臺上有一些大型科學記錄片大家可以自己看一些,有一些評分很高,看完后你會驚嘆宇宙的神奇,人類的渺小,你更會驚嘆我國古人們的智慧,在以前沒有今天高科技的情況下,我國古人對天文的研究居然可以這么先進!你會驚嘆易經(jīng)是一本智慧凝聚的書。
說這么多,就是跟大家說一個觀點:
第一,不要先入為主就認為易經(jīng)是迷信,
第二,當然也不用感覺易經(jīng)很玄乎,以平常心來學習。
話不多說,言歸正傳,我們先來說說周易的一些基本概念。
概念解讀:
一說《周易》,第一個我們想到的就是八卦!以至于很多人把易經(jīng)八卦都放在一起來說,但是在講八卦的概念之前必須先說一下,八卦不是周易的基礎單位,“爻”才是周易的基本單位。
概念一:爻(yao二聲)。
線條有兩種,一種叫陽線,一種叫陰線。陽爻用一條長長的橫線表示:—,陰爻用兩條短短的橫線表示——。
在《周易》中,陽爻和陰爻是用來表達陰和陽這兩個抽象的概念,也是最基礎的單位。學易經(jīng)學到后面就會用到“卦”,一個卦由六根爻組成。
上圖中的乾卦就是由6根爻組成的。
卦又分為經(jīng)卦與復卦,我這樣說你可能又有點懵,所以我簡單點說:
經(jīng)卦就是八卦,這八個卦分別是乾(qian)、兌(dui)、離(li)、震(zhen)、巽(xun)、坎(kan)、艮(gen)、坤(kun)。
它的記憶口訣是:乾三連,坤六斷,離中虛,坎中滿,震仰盂,艮覆碗,兌上缺,巽下斷。
八經(jīng)卦又分為先天八卦與后天八卦,先天八卦與后天八卦的區(qū)別就是八個卦之間的方位關(guān)系不一樣,做為入門先了解即可。
上面說到“卦又分為經(jīng)卦與復卦”。講完了八經(jīng)卦,我們說復卦,復卦就是64卦,兩個八經(jīng)卦分別重復一下,所以就叫復卦,也叫重卦,重復的重,一個意思。
總之你知道一個結(jié)論:64卦是由8經(jīng)卦兩兩相疊組成的。具體原因在“如何快速記憶64卦”文章里有說明。
簡單點一句話說你可以理解為八經(jīng)卦(八經(jīng)卦由三個爻組成,所以又叫三畫卦),已經(jīng)不夠用了,所以演化出了64卦來表達世間萬物。
我做了一個簡單的思維導圖。
概念三:卦數(shù)
這里的卦數(shù)其實就是卦序,就是八經(jīng)卦的順序,簡單地說,就是每一個單卦對應一個數(shù)字。比如在先天八卦里面乾卦排第一們,那么它的卦數(shù)就是1。
上面提到過八卦是分為先天八卦與后天八卦的,這兩個的區(qū)別就是八個卦的排列順序不一樣。那么在卦數(shù)上也就有先天八卦數(shù)與后天八卦數(shù),因為排列順序不一樣嘛,這個很容易理解,你們先不要管這兩數(shù)怎么用,怎么用這里面有大學問,在接下來的歲月里如果有機會我們一起見證數(shù)的威力。
后天八卦數(shù):一數(shù)坎來二數(shù)坤,三震四巽是中分,五數(shù)中宮六乾是,七兌八艮九離門。
先天八卦數(shù):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注意在本文中,你要先知道先天八卦數(shù)就好了,就是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后天八卦數(shù)先不用管,
很多人問:為什么要記住數(shù)?
一個卦代表一個數(shù),那反過來一個數(shù)是不是也代表一個卦呢?
是的!
數(shù)有什么用?
為了讓你進一步把文章看下去,我必須來點干貨,此處經(jīng)小管家提醒已經(jīng)進行合理刪減,進行合理表達,感謝小管家(真心的感謝)
很多人會問數(shù)與易經(jīng)里面的64卦能有什么聯(lián)系?
運用數(shù)學的方法就可以,所以下面我們來做一道數(shù)學題:
比如:隨便說兩個數(shù):25與6。
怎么操作呢?
25÷8=3……1;
6因為不夠8所以不用除。
這其實還是根據(jù)易經(jīng)的原則來的(其實也是梅花易數(shù)提到的數(shù)學的方法),25除以8(因為只有八個經(jīng)卦,所以除以8)為3余1,看余數(shù),所以25就相當于1,1為哪一個卦?沒有記住趕緊去看表就可以了。
1為乾卦,6為坎卦(6沒有滿8所以不用除)。
也就是說1與6這兩個數(shù)就可以組成64卦中的某一個卦,哪一個呢?
1與6,也就是乾卦與坎卦,上乾下坎組成了:天水訟——訟卦(?)。
所以你看通過數(shù)學的方法就能把數(shù)字與64卦一一對應起來,是不是很神奇?
先不用管它什么意思,后面這些都會給各位說的明明白白。
總結(jié)一句:合理表達很重要;
感嘆一句:傳統(tǒng)文化的普及任重道遠,道阻且長。
概念四:卦名
上面得到的卦:天水訟卦,“天水訟”就是卦名,這個就很容易理解了,
上面每一個數(shù)字代表的是都是經(jīng)卦,兩個經(jīng)卦可以組成一個復卦,也就是可以組成64卦中的某一個卦。
我把64卦(八宮卦)圖給到各位,各位自行收藏。
這張圖理論上來說是要記住的,怎么記呢?我寫過一篇專門的文章來介紹,這里就不重復了,但是簡單說一點方便各位入門。
比如乾宮里面的天風姤卦,簡稱姤卦。
每一卦都分為主卦(又叫下卦、內(nèi)卦)與客卦(又叫上卦、外卦),為什么叫“天風姤”卦呢?這個就跟每一卦的上卦與下卦有關(guān)。
天風姤卦的上卦為乾卦(?),乾就是天,下卦為巽卦(?),巽就是風,所以稱為天風姤卦,同樣“水澤節(jié)卦”也一樣,64卦所有卦都是這樣,上下一結(jié)合就出來一個卦,非常形象。
這里我把之前我總結(jié)的一個卦象圖給到各位,方便各位理解。
當然先人們也知道這個不好記憶,所以總結(jié)了一道歌謠方便大家背誦。
《卦序歌》
三、如何讀懂易經(jīng)書籍
1、卦的結(jié)構(gòu)
我先上一個圖:你們?nèi)绻院笞x書首先要知道,書里面是怎么樣解讀易經(jīng)的,知道卦畫、卦名、卦辭、爻辭等等。
為了防止大家還不懂,我再額外再多說兩句。
上面是以天水訟為例。
卦畫:?;
卦名:天水訟,上卦為乾卦,下卦為坎卦;
卦辭:……
爻辭:……
這樣一說是不是很簡單?
每一個卦其實都是這樣的結(jié)構(gòu),任何一個卦是吉是兇,你到易經(jīng)里面去找對應的解釋就可以了,卦的解釋叫卦辭,爻的解釋叫爻辭。
那么怎么樣得到這樣一個卦呢?
最簡單的就是我上面提到的“用數(shù)學的方法”找到數(shù)字與64卦之間的關(guān)系。
但是上面只是一個大概,所以這里還要再做一下鋪墊,否則大家跟不上我的節(jié)奏。
我再重復一下上面的“數(shù)學方法”,備注:作為入門教程,我盡量講最基礎最簡單的入門方法,力爭讓各位看完就能記住。
跟上面的一樣,我們還是用數(shù)學中的任意自然數(shù)。
為了各位的思路不亂,我們還是用上面的25與6。
“25÷8=3……1;
6因為不夠8所以不用除。”
25除以8為3余1,看余數(shù),所以25就相當于1,1為乾卦,6為坎卦,所以25與6這兩數(shù)就組成了天水訟卦,推導步驟跟上面一樣。
得到這樣一個卦是遠遠不夠的,周易里面除了卦以外還有“爻”。按《易經(jīng)》的理論,如果你要判斷事物的變化發(fā)展,除了有卦以外,還必須要得出動爻,就是變動的爻。
因為不管怎么樣,你肯定是想知道事物的結(jié)果,結(jié)果是事物發(fā)展變化后的一個最終的結(jié)局,這里面有個“發(fā)展變化”,這個“變”體現(xiàn)在易經(jīng)的卦里面就是動爻。
那怎么用數(shù)學的方法讓“數(shù)”與動爻結(jié)合起來呢?也就是怎么樣用數(shù)學法則來計算出動爻呢?
我說一個最簡單的方法,還是以上面的例子。
當然還是數(shù)學的方法,所以做任何學問你都要學好數(shù)學。
第一步:任意兩個自然數(shù)相加;
第二步,自然數(shù)相加之和除以6。
用上面的例子就是:
25+6=31,31除以6=5余1。
一句話總結(jié)就是:所有數(shù)相加的和除以6,然后排到哪個爻,哪個爻就是動爻。
為什么是除以6呢?
因為一個卦最多只有6個爻。
結(jié)果出來了1為動爻,也就是第一爻(初爻)為動爻。
初爻是什么呢?打開易經(jīng),找到易經(jīng)64卦里面的“訟卦”,然后看到爻辭部分,我們看訟卦的初爻:“不永所事,小有言,終吉。”
如果余數(shù)不是1,是2,那是哪一爻呢?
那就是九二爻:“不克訟,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戶。無眚。”
同樣如果余數(shù)為6呢?
這個做為一個思考題給到大家,很簡單。
以前我們說一個人拿不定主意,說變卦就變卦,是怎么來的呢?就是從這兒來的,很多人經(jīng)常用這些詞,但是確否定易經(jīng),很有意思。
我們繼續(xù)往下講。
2卦辭
所謂卦辭,就是在《周易》中描述某一個卦象整體吉兇的一段文字。你得到某一卦了,這個卦說了什么呢?就看卦辭。
3爻辭
它是描述一個卦中某一爻情況的文字,一個卦有六個爻組成,所以每一個卦都有六段爻辭。像上面你的動爻是哪一爻呢?九二,那就去找第二爻,這個時候就是看具體的爻辭而不再是卦辭了。
《周易》一共有64個卦,每個卦有6個爻,一共64*6=384個爻,乾坤兩卦還各多了一個用爻,所以一共就386個爻。也就是說,整部《易經(jīng)》描述了人生386種情況。其實這384個爻還可以再演化,這個就深了,先不說了。
根據(jù)我上面說的,第一步先確定卦,第二步確定爻,就可以斷卦了。
這里面有一些特殊情況,比如全是動爻,全為靜爻等等這些我們后面說。
關(guān)于爻這里補充一個細節(jié)。
我還是放一下乾卦的圖:
陽爻九表示,陰爻用六表示。九為奇數(shù),六為偶數(shù)。奇數(shù)為陽,偶數(shù)為陰。
如果一個卦的最下邊的爻為陽爻,陽為九,下位為初,所以稱為:初九。如果第二爻還是陽爻,就稱為九二,如果第三爻還是陽爻就稱為九三。
反過來,如果一個卦最下邊的爻是陰爻,就稱為初六,第二爻還是陰爻就稱為六二,第三爻就稱為六三等等。
卦畫由下而上排列,第一爻稱“初”,表示時間的變化,包括今天農(nóng)歷我們說初一、初三等等,也是指時間,兩者都是一致的;
第六爻稱“上”,上下的“上”,上是一個空間概念,在六爻中可象征空間的變化;
所以一個卦它表示的是時間與空間的組合,這個也是古人為什么可以用它來推測萬物的原因之一。
三、各爻之間的基本關(guān)系
這個之前說過,所以這是只引用一部分,其它的可以翻閱舊文。
在六爻之間,根據(jù)各爻的位次、性質(zhì)、遠近距離等關(guān)系,最主要的就是“承”“乘”“比”“應”四大關(guān)系,下面我一個個說。
1、什么是“乘”?
凡相鄰兩爻,如陰爻在陽爻之上,稱為"乘剛”,簡稱“乘”,如泰卦,六四乘九三等。
象征弱者(柔者)乘凌強者(剛者),“小人”乘凌了“君子”,爻義往往不吉。如幾個陰爻都在一個陽爻之上,則這幾個陰爻對這一陽爻都可稱“乘”。
2、什么是“承”?
相反,凡相鄰兩爻,如陰爻在陽爻之下,則被稱為“承剛”,簡稱“承氣象征卑微者(柔弱者)順承尊高者(剛強者),請求援助。如井卦,初六爻承九二爻,六四爻承九五爻等。
這時爻義的兇吉要視具體情況而定,一般來說,兩爻陰陽當位者為吉,兩爻陰陽不當位者多兇。如一個陰爻之上有幾個陽爻,則這一陰爻對幾個陽爻都可稱“承”。
3、何謂“比”?
凡相鄰兩爻,都可稱為“比”(比近)。兩爻互比,象征事物處在鄰近環(huán)境中的作用與反作用,這個還要再通過兩爻的陰陽承乘關(guān)系加以分析。
4、什么是“應”?
“應”各位可以理解為“呼應”“感應”。
在一卦中,下卦三爻與上卦三爻在相應位置上是兩兩對應的(初爻與四爻,二爻與五爻,三爻與上爻)。
對應之爻,如為一陰一陽,則互相感應,稱為“有應”;如果都是陽爻,或者都是陰爻,不能交感,就稱為“無應氣爻位的“有應”“無應”。
在剖析爻象時經(jīng)常用到,這象征著事物之間的和諧、統(tǒng)一與矛盾、對立的運動規(guī)律。
各爻之間的承、乘、比、應的關(guān)系相當復雜。比如,“應”就常常受到承、乘、比的影響,這構(gòu)成了復雜的關(guān)系網(wǎng)。而各爻關(guān)系又與各爻的爻位特征的種種規(guī)定性交織在一起,其復雜程度可想而知,然而非如此也不足以反映萬事萬物的復雜變化。
在這里,以六爻的變化模擬事物錯綜復雜的變化,六爻又是某種事物在某種時空中的象征。所以爻象的推演程式是十分繁復多變的。只要在每一卦的學習過程中,不斷運用我們所提到的破譯“密碼”的要訣,執(zhí)簡來馭繁,《周易》這座神秘迷宮是一定可以解開的。
我們繼續(xù)往下解釋,我再補充幾個。
5、什么是“中”?
《易傳》提出“中”的觀念,認為上下卦之中位即第二、五爻往往決定卦的吉兇性質(zhì),因為“中”或“中正”為事物的穩(wěn)定
合理狀態(tài)。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是因為第二爻處于下卦的中位,第五爻處于上卦之中位,這兩個位置優(yōu)越,稱為“居中”,象征守持中道,行為不偏的含義。
陽爻居中位,則有“剛中”之德;陰爻居中位,則有“柔中”之德。如果剛好陰爻處于第二位(六二),陽爻處于第五位(九五),那就更好了,是既“中”且“正”,稱為“中正”,這是最完美的,在爻位中是最為美善的象征。
《周易》崇尚“居中”“中正”,符合先秦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中和之美。
以前文章中我說過好多次,蔣中正占了個好名字。
講到這里正好說一個問題:上次我說了蔣介石、蔣中正這兩個名字是出自易經(jīng)就有人問:易經(jīng)這么厲害為什么他還敗的這么慘?
有沒有人能回答這個問題?有的話評論區(qū)回答一下吧。
我們繼續(xù)說原理。
補充一個“當位”的概念。
當位
從爻位上來看,一個卦(共六爻)從下往上數(shù),第一、三、五爻的位置為奇數(shù)為陽位,如果在這三個位置上的爻是陽爻(即陽爻居陽位),那就說該爻為“當位”;
反過來,還是從下往上數(shù),第二、四、六的位置為偶數(shù)為陰位,如果在這三個位置上的爻是陰爻(即陰爻居陰位),那么就稱該爻為“當位”;
如果不是上面我說的這兩種情況,陽爻居陰位或陰爻居陽位,就稱為不當位。
很多人說我看這些名詞解釋有什么用?名詞解釋就是基礎,有了這些名詞的解釋你以后看別人的書才不會費勁,越到后面你就越知道我這樣寫的苦心。
而且你早晚要讀古文的,比如讀“十翼”,不知道這些你不可能讀懂的。當然如果有遺漏,歡迎各位補充。
四、大衍筮法
有沒有人看文章看到這里,就是沖著“大衍筮法”來的?
如果你想入門千萬不要投機取巧!我個人認為天道忌巧。最初我鉆研四柱,我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沒有一個人是既定的,四同也不是既定的!周易里面的吉兇就更不是固定的了。
易經(jīng)里面說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現(xiàn)實是“自強”容易,“不息”太難,今天一個想法,我要努力,我要奮斗,兩周以后沒有了,這就不能叫“不息”,這就是“息”了。
話說回來,如果非要把周易一分為二的話,那么周易你可以理解為哲學部分與預測部分。這就像是文科與理科,二者都不可心偏廢,如果偏科了,你走不遠,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京房!
京房就是一個典型的偏科生,他可以把周易理論理解的爐火純青,自成一派,但是對于哲學部分,易經(jīng)里面說的做人的道理卻一概不用,最終結(jié)局也是非常慘的。
他的師父焦延壽常說:“得我道以亡身者,必京生也。
翻譯一下就是:能能夠?qū)W會我所有的本事,但是卻給自己帶來滅頂之災的一定是京房了(他師父也是個牛人)。
古人說“善易者不卜”,不是說神神叨叨說錯了話天打五雷轟,是你懂了易經(jīng)的道理你壓根用不著卜。
但是作為易經(jīng)中明確記載的“大衍筮法”,我今天還是給各位翻譯一下,以方便各位有一個了解。
大衍筮法即蓍草揲蓍法,是“四書五經(jīng)”之《易經(jīng)》原文中所唯一記載的一種最為古老的方法。
筮即策,說白了就是把數(shù)字與易經(jīng)的爻辭、卦辭一一對應起來,結(jié)合《易經(jīng)》卦爻辭來判斷的一種方法。
以下內(nèi)容截選自朱熹隸定的易傳《系辭上傳》:
辭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shù)五,地數(shù)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shù)二十有五,地數(shù)三十,凡天地之數(shù)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數(shù)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于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后掛。
其實很多人推崇的“大衍筮法”就是上面這兩段文字,下面我會詳細給各位說一下怎么理解易經(jīng),系辭傳里面這段話。
這里我要特別說一下大衍之數(shù)“五十”,我個人認為這個地方應該是有省略。上面也提到過“凡天地之數(shù)五十有五”,后面怎么會實然出來一個“大衍之數(shù)五十”呢?所以我個人認為后面應該還有兩個字,即:“有五”,合起來就是:“大衍之數(shù)五十有五”。
這個不是我憑空猜測,我們首先要知道“天地之數(shù)”是怎么來的?所謂的"大衍之數(shù)",就是"天地之數(shù)”。“天地之數(shù)"是多少呢?
它最初來自于河圖,所以我們看河圖。
河圖上的"天數(shù)"是1+3+5+7+9=25,"地數(shù)"是2+4+6+8+10=30,“天數(shù)”、“地數(shù)”加起來就是“天地之數(shù)”,"天地之數(shù)"就是五十五。
"大衍之數(shù)"、“天地之數(shù)"就是55,這種說法聽起來太玄乎。很多人說天地這么大,它的數(shù)怎么就只有五十五呢?
其實,“大衍之數(shù)"、"天地之數(shù)”就是"陰陽之數(shù)",也就是十個最小的奇數(shù)和偶數(shù)的總和,易經(jīng)所有的數(shù)與二進制是似的,都是由這十個最小的奇數(shù)和偶數(shù)組成的,這個就可能說的有點深了,現(xiàn)有有很多人在研究易經(jīng)的二進制,這個我們以后單獨介紹,所以這些看似最小的數(shù),其實是當之無愧的"大衍之數(shù)"、"天地之數(shù)"。
總之不管是55也好,50也罷,最后用的時候一定是用49,就是說你如果用55根,就拿出6根來,如果用50,就拿出1根來,最終是要剩下49根的,這個是不變的。
“大衍之數(shù)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于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后掛。”
易經(jīng)《系辭上傳》里面這段話什么意思呢?為方便大家理解,我用筷子給大家翻譯一下。
所以我們會再次用數(shù)學的方法來數(shù)一下筷子,用筷子是方便各位理解。
1、“大衍之數(shù)五十,其用四十有九”這個怎么解釋呢?
就如同是你如果你準備了50根筷子,但是這50根不能都用,要拿出一根來放在桌子上一直不用,兩只手里只能拿49根。
2、“分而為二以象兩”,這個怎么理解呢?
你手里目前不是有49根吃飯的筷子嘛,分成兩組,左手一組(A組),右手一組(B組),所以這就叫“分而為二以象兩”。
“兩”就是兩儀,就是易經(jīng)里面太極生兩儀的意思。
其實整個過程就是模擬易經(jīng)里面太極的變化:太極生兩儀(剛才拿出來的那一根就是太極,分成兩組就是兩儀),兩儀生四象……
我們繼續(xù)。
3、下一句,“掛一以象三”怎么理解呢?
分成兩組之后,從A組里面拿出一根放在左手小指與無名指之間,其余的放在桌子上。這就叫“掛一以象三”,這個“一”就是拿出一根來放在左手小指與無名指之間。“三”是有爭議的,你可以理解為“天、地、人”三才,也可以理解為“過去、現(xiàn)在、未來”,這不是重點。
拿出一根來還沒有結(jié)束,下一句是“揲之以四以象四時”。
A組拿出一根來,然后把剩下的數(shù)除以四,也就是4根一組,4根一組,看看最后一組還剩下幾根,這個就叫“揲之以四以象四時”。
4、歸奇于扐以象閏
上面說4根一組看剩下幾根,那么會剩下幾根呢?想想也知道,要么1根,要么2根,要么3根,要么4根,
這個時候不管剩下幾根,把剩下的余數(shù)也放在小指和無名指之間。
這個余數(shù)象征什么呢?象征閏月。
所以“歸奇于扐以象閏”就是這個意思。
5、最后一句是: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后掛。
什么意思呢?
上面1-4說的是A組,A組的步驟告一段落,我們最開始的時候是分成兩組的,A組結(jié)束后我們開始B組,B組的操作有一個關(guān)鍵點:
剛才A組的時候,我們最開始是先從A組拿了一根放到左手小指與無名指之間的,叫做:“掛一以象三”,B組沒有這個流程,所以B組直接4個一組,4個一組來分就可以了,
同樣的,B組分到最后也會有余數(shù),1,2,3,4這四種情況,把余數(shù)也是放到小指與無名指之間,這個就叫“故再扐而后掛”。
然后,把小指與無名指之間的所有的筷子都拿出來,放到桌子左上角。
最后一步是做什么呢?數(shù)一下桌子上還剩下多少根筷子。
當然我也可以直接告訴各位結(jié)果,桌子上不是有40根,就是44根,只可能有這兩種情況。很多人不理解,為什么是44或40根呢?
前文一再提醒不管你準備55根,還是50根,你都要用49根,49根是一個總數(shù),這個不變。
第一步,你先拿出一根來象征太極,這個時候50-1=49根。
第二步,然你分成兩組后,你從A組又拿出一根來放在小指與無名指之間(掛一以象三),這個時候還剩下49-1=48根。
第三步,然后你開始4個一組進行劃分。你要知道4個一組你是要把A組與B組的余數(shù)都放在小指與無名指之間。
但是分成AB兩組了,所以兩組的余數(shù)就會如下情況:
情況一:A組余數(shù)為4,那么B組余數(shù)就為4,所以48-4-4=40;
余數(shù)不可能為0!這里特別注意,要么是1,要么是2,要么是3,要么是4!
情況二:A組余數(shù)為3,那么B組余數(shù)就為1,所以48-3-1=44
情況三:A組余數(shù)為2,那么B組余數(shù)就為2,所以48-2-2=44
情況四:A組余數(shù)為1,那么B組余數(shù)就為3,所以48-1-3=44
(再不懂的自己去數(shù)一遍就懂了,我感覺我能做的就只能做到這里了。)
所以不是40就是44。
以上就是第一次運算!然后我們開始第二次運算。
第二次運算是在第一次運算的基礎上進行,就是第一次運算后剩下40根筷子就用40根,如果剩下44根那就用44根。
跟第一次運算一樣,
1將所余的44根或40根.任意分為AB兩組。
2.重復第一次運算中的所有步驟(也就是上面的1-4)。
最后也是要把左手二指之間的筷子數(shù)放在桌子左上角上,扣除第二次的余數(shù)之后,此時桌子上應還剩下40或36或32根筷子。
以上是第二次運算,不要急,接下來我們開始第三次運算。
在第二次運算后剩下的結(jié)果上(40或36或32根筷子),開始重復第二次的步驟。
第三次運算后桌子上剩余的筷子應該是:36根,或者32根,或者28根,或者24根。
最后不管剩下多少根,我們把它除以4,這樣三次運算以后就可能會如下結(jié)果:
結(jié)果1,如果剩下了36根,36÷4=9;
結(jié)果2,如果剩下了32根,32÷4=8;
結(jié)果3,如果剩下了28根,28÷4=7;
結(jié)果4,如果剩下了24根,24÷4=6;
費了這么大的勁,6,7,8,9這四個數(shù)才是我們最終想要的!
這一個數(shù)代表什么呢?
上面我說到過易經(jīng)里面不僅有卦,還有爻,卦是由爻組成的,那這每一個數(shù)你就可以理解為:
代表一個卦中的一個爻!
第一次得到的數(shù)就是初爻,第二次得到的數(shù)就是二爻,依此類推,所以你要想得到一個卦,就必須要得到6個爻,而得到一個爻,必須要運算三遍,所以就是說你要想得到一個卦,就要運算18遍!
經(jīng)過18遍的操作,你得到了6個數(shù),這6個數(shù)組成了一個卦。
簡單總結(jié)一下就是:
三變成一爻,六爻成一卦。
你得到一個卦之后,還沒有結(jié)束,得到了一個卦只是表示當前的狀態(tài),那未來的狀態(tài)看什么呢?
看“之卦”!
之卦是由本卦的“動爻”變化之后形成的卦。
所以本質(zhì)上還是看動爻。
什么是動爻?
在易經(jīng)里面這四個數(shù)又代表四個不同的含義。我們說剛才三次運算其實就是模擬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的過程,四象是指哪“四象”呢?
太陰(老陰),太陽(老陽),少陰,少陽這四象!
6,7,8,9這四個數(shù)對應的就是太陰(老陰),太陽(老陽),少陰,少陽。
易經(jīng)里面有一個原則奇數(shù)為陽,偶數(shù)為陰。
所以:
6,8為陰,陰在易經(jīng)里面用“?”這個符號表示。
7,9為陽,陽在易經(jīng)里面用“?”這個符號表示。
再細分一下:
9為陽之最,也就是陽到了盡頭,所以9是太陽或者是老陽;
6是陰之最,也就是陰到了盡頭,所以6是太陰或者是老陰;
同樣的:
7是陽,但是還沒有陽到盡頭,類比到四象里面,所以7是少陽;
8是陰,但是還沒有陰到盡頭,類比到四象里面,所以8是少陰;
易經(jīng)里面還有一句話叫:“陽極生變”,有“陽極生變”就一定有“陰極生變”,就是說陽到盡頭,或者陰到盡頭就要開始變化了。
6代表陰的盡頭,9代表陽的盡頭,就是說6、9馬上就要變化了,因為到盡頭了嘛。
所以6或者9就是動爻!
動爻就是可能會變化的爻。前面說到9為陽之盡頭,6為陰之盡頭,所以這兩個爻是會發(fā)生變化的。
也許有人會問:會不會沒有動爻?
會!
比如777888這六個數(shù)就沒有6也沒有9,那就代表沒有動爻!
如果有動爻,動爻變化以后所形成的卦就叫“之卦”。如果你得到的本卦是謙卦,本卦的第四爻為動爻,第四爻變化后形成的卦(雷山小過卦)就是之卦。
以上就是對易經(jīng)原文這段話的翻譯,懂了這段話其實不需要例子了。
例子:此處按照小管家建議進行刪除。
其實感覺還是有點對不住各位,但是在這個平臺上就一定要遵守平臺的規(guī)矩,經(jīng)過修改之后我不確定是否會出現(xiàn)不知所云的情況,但是只要你有一定的基礎應該是都沒有問題吧,如果再有問題,你去公眾號里面看一遍完整的,抱歉了。
最后補充一個朱熹的理論。
宋代朱熹的《易學啟蒙》里面有一段詳細介紹,我翻譯過來各位可以看一下:
1六爻皆不變者,只有本卦而無之卦,則參考本卦卦辭。
2一爻變者,則參考本卦變爻的爻辭。
3二爻變者,則參考本卦二個變爻的爻辭,但以上爻為主。
4三爻變者,則參考本卦及之封的卦辭,但以本卦為主。
5四爻變者,則參考之卦中二不變之爻的爻辭.但以下爻為主。
6五爻變者,則參考之卦中不變之爻的爻辭。
7六爻皆變者,則參考之卦卦辭。
有人說說,六十四卦的卦爻辭,有“月印萬川”的功效。就是說,六十四卦的卦爻辭就像天上的月亮,能倒影世間的一切。
最后,要再一次提醒大家,看卦爻辭必須先會看卦象,因為卦爻辭是從卦象里面"提煉"出來的,它里面的每一個字都是以卦象為依據(jù)的。
有一些大師注解的《易經(jīng)》書籍,把卦象拋到一邊,僅僅從文言文的角度來翻譯卦爻辭,那是盲人摸象,根本無法解讀卦爻辭的真相,建議大家不要看,越看你越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