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500強作為企業界的指示標,1920年的時候,它們的平均壽命是67歲,在2015年它們變得年輕異常,平均壽命只有12歲。這就意味著,那些曾經的老牌大公司逐漸被新興公司取代,其間的根本原因在于傳統的線性思維被指數型思維打得一敗涂地。
? 顛覆一切的信息技術
20世紀80年代早期,手機既笨重又昂貴,著名的咨詢公司麥肯錫預測在2000年之前,移動電話的使用量不會超過100萬部,所以它建議美國電話電報公司不要進入移動電話行業。但實際上,2000年時手機數量達到了一億部,麥肯錫被狠狠地打臉,它的預測出現了99%的差錯,這也導致美國電話電報公司錯失了信息時代最重要的機會。
無獨有偶,3D打印、生物技術等領域都發生過類似“謬以千里”的預測。歸根結底,不過是這些領域的專家總是以線性的方式進行推測,毫不顧及正在“信息化”的一切,信息化產業的發展早已以指數型的方式增長了。諾基亞和谷歌的命運正是對這一現象最好的詮釋。
? 線性的諾基亞VS指數的谷歌
諾基亞預測未來是智能手機的天下,為了能在未來智能手機的決戰中掌握主動權,諾基亞提前布局,它們認為智能手機的決戰一定在地圖領域,于是斥資81億美元收購了當時最好的地圖公司——Navteq。Navteq耗費巨大財力在街道兩邊埋了大量的傳感器,以獲取街道信息。它的競爭對手谷歌卻以11億美元買下了Waze,一家毫不起眼的地圖界的小公司Waze,它的策略是利用其用戶手機上的GPS傳感器來獲取交通信息,因為用戶手機的暴增,短短兩年內,Waze的交通數據量就趕上了Navteq,四年之后更是Navteq的10倍以上,但成本卻為零。可見,Navteq是線性思考的經典范例,Waze則是指數型思考的典型代表。
指數型思維最經典的理論當數“摩爾定律”。就是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這樣每一次更新就是一種指數級的累積,類似于數學的冪次曲線。
指數型組織應該有利于組織的快速擴張,為了做到這一點,它應該具備以下5個屬性:
隨需隨聘的員工(Staff on Demand)
社群與大眾(Community&Crowd)
算法(Algorithms)
杠桿資產(Leveraged Assets)
參與(Engagement)
對任何指數型組織而言,隨需解聘的員工是在快速變化的世界中實現快速、多功能和靈活性的必要特征。事實上,無論你的員工多么有天賦,其中大多數人很有可能迅速過時,并失去競爭力,且成本高昂。對時下公司而言,擁有永久性的員工充斥著越來越多的風險。而外部的臨時勞動力可以保持更新,以填補專業能力的空缺,降低用人成本。
案 例
掌閱電子書,需要將大量的紙質書轉化為電子書,如果招聘專職員工來做,勢必花費巨大。掌閱的解決辦法就是建立一個工作平臺,雇傭兼職大學生來做,如果作品審核合格,掌閱就會打款給他,這樣既保證了質量,同時也節省了成本。
克里斯·安德森在2007年組建了一個DIY無人機的社群,在這個社群里邊,所有的人都在上傳無人機的設計方案,測評各種無人機的參數。這些大眾都是無人機的狂熱粉絲,并不是公司聘請的專業人員,但他們卻創造了驚人的成績。怎么樣才能實現這個效果呢?一般而言,圍繞指數型組織建立一個社群需要經歷以下三個步驟:
1、利用MTP來吸引早期成員參與:MTP是將成員吸引到軌道上的一股強大的力量。特斯拉、TED等均是個中翹楚。
2、培育社群:培育的要點包括傾聽和反饋。
3、創建一個平等參與和自動化的平臺:如Airbnb的房東和用戶會都會填寫評價表格。
現今的信息時代,讓很多公司能隨時隨地使用實體資產,而不需要擁有它們。這樣就就降低了原料的邊際成本,同時省去了管理資產的麻煩,使公司保持在各個方面的靈活性。
在所有的外部屬性當中,一定要在界面上去鼓勵大家參與。在適當的情況下,參與會創造出超大范圍的網絡效應和積極的反饋回路,從而提高用戶的忠誠度,或將大眾轉變成社群,還可以借助市場的宣傳力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