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當今的社會是互聯網時代,在互聯網熱火朝天的當今,人們經常談論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縮寫為AI,可以說移動互聯的浪潮還未完全平靜下來,還在不斷發展壯大之中,此時人工智能已然浮出水面。那么我們要面臨的是即將來臨的人工智能時代,我們該怎么思考人工智能時代的人生意義。
大多數人想得最多的問題是,人工智能到底會不會引發大規模的失業,這一次的技術進步到底是福音還是災難?對于這個問題,我也看了很多高人的意見,自己也進行了大量的思考。關于人工智能,很多人腦海中浮現得更多的是智能機器人的畫面,關于人工智能的電影也有很多,比如《機械公敵》《超驗駭客》《終結者》《機械姬》都講到了人類怎么與智能機器相處的問題。
人工智能的定義:人工智能是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 人工智能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它企圖了解智能的實質,并生產出一種新的能以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智能機器,該領域的研究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人工智能是對人的意識、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樣思考、也可能超過人的智能。總的說來,人工智能研究的一個主要目標是使機器能夠勝任一些通常需要人類智能才能完成的復雜工作。
智能的定義是非常寬泛的,它的發展一定是極限向人的思維模式靠近并超越人腦的思維的。也就是說人工智能有著人腦不可比擬的先天優勢,剩下的就是要完善和人腦的差距的部分。你面前的這臺電腦或者手上的手機就是一臺智能設備。但是它是程序化的,還不具備意識。我們所害怕的是具有意識的人工智能。
那到底人工智能會不會取代人類,如果能取代,會在哪些方面取代?我們今天看到了富士康在大量使用機器人,必將減少大量工人。人工智能還能讀懂法律文件,這會取代律師。人工智能還會看病,這會取代醫生。連醫生律師這類專家型的職業都面臨危機,那是不是人工智能沒有不能做的事了,沒有誰不會被人工智能取代的了,會不會引起人們的恐慌?
請注意,事實上人類歷史上經歷過很多次類似的恐懼,但是事后證明都是一場虛驚。人類文明大致經歷了石器時代、農耕時代、蒸汽時代、工業時代,以及現代的互聯網時代;其實每一次新的技術出現后人們都會害怕新技術取代我們的工作。蒸汽機出現了,傳統的紡織工人就要失業了;汽車出現了,傳統的馬車夫就失業了;打印機出現了,傳統的印刷工人就失業了;電話電腦出現了,傳統的電報發送員就失業了,郵差就失業了。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不會因為人們的害怕而產生一絲同情,技術只會永遠朝著進步的方向。
但是站在經濟學的角度,這種失業是有好處的。新技術的出現提高了生產力,人們從過去繁重低效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從事更有價值的工作。如果為了保護就業,不使用新的技術,很多事情就會變得非常可笑。有個段子,上個世紀的90年代,經濟學家弗里德曼到一個國家考察,發現工人們還在用鏟子挖運河。他就問當地的官員,為什么不用大型機械呢?官員回答:“用鏟子是為了創造更多就業。”弗里德曼作為經濟學家,當即就說道:“既然想創造就業,那別用鏟子,每人發一把勺子,用勺子挖吧。”
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薛兆豐也提到過關于破窗理論的錯誤,其中關于工人就業問題,說到為什么破窗理論的謬論很難識破的原因在于我們眼睛能看見的,是那些已經存在的工作,而那些因為新技術省下來的人力、時間和資源能放到什么新的工作和生產上,這是看不見的,只能靠想象。我們很明確的知道人工智能會帶來新的工作機會,但問題是誰也不清楚它在哪。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技術進步,一些崗位必然會消失,但是事實還有另一面,就是會有大量崗位被創造出來。技術進步只會短暫地帶來失業,從長期來看,就業機會總體上是在增加的。
但是這樣就算完了嗎,繼續深挖,人工智能出現在當今傳播速度如此快的互聯網時代,一旦成熟,將會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幾乎全面覆蓋,規模之大,速度之快。比如,我們縱觀各大現代化汽車工廠,幾乎全部都是機器,機械手,自動設備,只有寥寥幾個工人做點簡單的工作;據說特斯拉號稱要建無人工廠,這又代替了多少工人?再比如,蘋果、谷歌、BMW、百度等眾多公司都在研究無人駕駛技術。一旦未來某一天自動駕駛技術成熟并且廣泛應用,中國的上千萬司機很可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失業。遠大住工采用的住宅工業化建筑,建一棟房子只需要一星期時間,雖然目前造價昂貴,一旦將來技術成熟大規模工業化,建筑工人失業,又是一個巨大的產業。如果是這樣的話剛才將的那個短期內失業增加了,長期來看會新增更多的崗位,但是我們等不起那個長期。
我們失去的是一個建筑工人的職位,一個司機的職位,新增的是一個軟件設計師的職位。七、八十年代國企下崗職工還可以趁著下一波紅利繼續當司機或保安,而今司機下崗后下一波紅利還有嗎?在哪呢?我們細心點就能看到,今天很多的崗位在10年前、5年前甚至1年前都是不存在的。外賣員是最近才有的吧,以前即使是飯店有送外賣的服務,也是自家店的人去送,而現在外賣員不屬于哪個飯店,有單就接,有活就干,而且進入門檻極低。再比如,專業美瞳美甲,甚至上門服務,以前沒有的吧。再來,酒后代駕,以前沒有的吧。再比如現在家政服務業分工會越來越細了,月嫂、育嬰嫂、催乳師、家庭教師、保潔工、兒童代管、上門廚師、舊物廢物處理等等,大量這樣的就業崗位。這樣看來,其實新技術出現帶來的新工作,不見得是什么程序員、工程師、藝術家。而是大量的各種各樣類型的服務業。隨著社會總體財富的增長,中產階級家庭越來越多,他們追求效率,對生活高品質要求,新增更多就業機會,并且越來越多,越來越細。
所以人工智能的出現,無非就是新一輪的技術革新。技術革新必然會提高整個社會運轉的效率。效率的提升導致的是分工越來越細,而不是大量的人失業。
對于未來會發生什么,不妨去看看凱文·凱利的《必然》,他這本書里一句很樂觀的話,他說:“人們會在新的生產力水平上發現新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