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有目的的練習
史蒂夫的超強記憶力。
史蒂夫·法隆,是一名普通大學生。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招聘他參加記憶力訓練時,他的表現完全屬于正常水平。作者每秒念出一個數字,史蒂夫通常可以記住7個數字,有時候是8個,但不會再多。
但是經過200次練習之后,史蒂夫竟能記住82個數字!82!
不只是史蒂夫,各領域的杰出人物都是靠大量的練習取的成績,而且隨著時間的發展,他們的練習方法也日益高級,那么什么是最有效的練習形式呢?
答案是:在任何行業或領域之中,最有效的和最強大的那類練習,都通過充分利用人類的身體與大腦的適應能力,來逐步地塑造和提升他們的技能,以做到一些過去不可能的事情。(無論是將一位普通舞蹈演員培養成芭蕾舞團首席女演員,還是將一位國際象棋棋手培養成大師)
可是,我們總是很容易陷入“天真的練習”之中。
所謂“天真的練習”,基本上只是反復地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種反復,就能提高表現和水平。
例如:在本行干了20年的醫生、老師或司機,可能還稍稍比那些只干了5年的人差了一些,原因在于,如果沒有刻意的去提高,這些自動化的能力會緩慢的退化。簡單地講,天真的練習就是:只是埋頭干!
而“有目的的練習”,則比天真的練習更有目的性,考慮更周全,而且更為專注。
有目的的練習的四個特點:
1.有目的的練習具有定義明確的特定目標
例如音樂學生確定這樣的練習目標:連續三次,不犯任何錯誤,以適當的速度彈完曲子。這會比他漫無目的的練習要成功得多。
同樣,史蒂夫在記憶力試驗中,也有極具針對性的短期目標:每次都比上一次多記住一個數字。
事實證明,定義明確的具體目標,可以有效地用于引導你的練習。
2.有目的的練習是專注的
史蒂夫每次練習,都非常專注于他的任務,他甚至通過高聲叫喊和拍桌子的方式集中注意力。雖然并不是每個人都采用相同的方式來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但是,這也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要想取得進步,必須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務上。
3.有目的的練習包含反饋
不論你在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饋來準備辨別你在哪些方面還不足,以及怎么會存在這些不足。如果沒有正確的反饋,你不可能知道自己哪些方面還需要提高,或者哪里做的很好。
4.有目的的練習需要走出舒適區
對于任何類型的練習,這是一條基本的真理:如果你從來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適區,便永遠無法進步。
遇到瓶頸怎么辦?
1.試著做不同的事情,而非更難的事情
走出舒適區,就意味著我們要嘗試做一些以前沒做過的事情。剛開始,我們會覺得很容易,但在繼續前進的路上,偶爾會遇到瓶頸,發現自己很難做好了,這時,我們需要試著做不同的事情,而非更難的事情。這個不同,是指不同的方向、不同的思路,最后得出不同的方法來克服眼下的障礙,然后再去穩定的提高。
2.并非達到極限,而是動機不足
我們偶然會遇到這種情況:在努力做某件事的某段時間,我們很難再取得進步,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該做些什么才能提高水平,很多人會認為自己在這件事情上已經達到極限而無法獲得提升了,因此選擇放棄并停下。真的是這樣嗎?
事實是:并非我們達到了極限,而是缺乏使我們持續進步的動機。
如果領導說一個星期內完成手里的項目,我就可以晉升到總經理的職位,那我一定拼了!
有目的的練習還不夠。
做到有目的的練習還不夠,我們要建立自己的檢索結構。
用個簡單的例子說明,如果你有200本書,你怎么做到一想起一本書的名字,立馬把它找出來呢?
如果你善于運用檢索方式,你可能會這樣做:
1.把自己的書架貼上標簽,不同的層,放不同的書,比如:第一層放運營方面的書;第二層放產品方面的;第三層放學習方法論方面的;第四層放小說...
2.同一類型的書,在擺放的時候,看完的,放在最左邊,沒看完的,放在右邊。
這樣,即便你有很多書,也能輕松的找出自己想看的那一本。
做其他的事情也一樣,我們要善于在做事之前建立一套適合自己的檢索結構,這樣,不僅讓我們更高效的接收到新的知識,還能使我們能很好地掌握并運用這些知識。
說到這里,本書中又引出:
學術界對一種特定的練習與訓練方法進行了研究,該方法已經被證明是提高人們在各個領域中的能力的最強大和最有效的方式,這種方法就是“刻意練習”。接下來的章節會詳盡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