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填鴨式總會讓我們聯想到底是死記硬背,然后我們學習應該是理解性學習。在xidite的文章中提到一個有趣的觀點,大腦的思考只不過是記憶的提取過程。
舉個大腦思考的小例子 7X8=?多少,這個數學題你不用兩秒鐘就思考出來。好現在到下一題769X798=多少呢?現在的你只能掏出筆和紙,慢慢地算出答案。
我們之所以能夠快速地算出7X8只是因為,九九乘法表在爛熟于心。而769X798不在我們的記憶范圍內,我們必須通過分解,把題目轉化成我們所熟悉的九九乘法表上面才得以解決。
大腦轉化的得出來的結果是緩慢的,十分耗費精力的。那么人是怎么在復雜事情上,好不費勁地快速做出決定的?
答案是,習慣。
同樣大部分人做出決策是不經過大腦思考地,(這里不是貶義詞),而是他們記憶的所做出的組成結果。
大腦的運作原理是這樣的:
接收到環境刺激 => 然后把決策放到工作記憶上=> 熟練之后燒到長期記憶中(事實性知識、過程性知識)。
人是利用已知的事務理解新的事物,但 理解 其實是 記憶
很多行業為什么不喜歡招小白,事實上就是因為小白經驗過少,缺乏太多相關記憶,可以直接匹配學習。
又或者是為什么一般人難以上手編程,而且對于學習編程,感受到痛苦。
沒有重復的練習,不可能精通任何腦力活。
如果一個人,帶球的同時還要思考踢球的角度和速度,不太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足球選手。像這樣的低層次過程必須不假思索,才能給更高層次的過程,比如戰術策略提供足夠空間。
題海戰術以及填鴨教育,有時是必須的
在過去我們的應試教育中,因為我們大量的被灌輸填鴨教育以及題海,以至于我們痛恨「題海戰術」以及「填鴨教育」。所以,往往對于「肌肉的記憶」練習術這件事十分不茍同。
甚至是,因為我們對于「題海戰術」過于痛恨,甚至得到了相反的結論:「我們未來教育學生,必須使用理解型教育」這個甚至看似正確,但事實上是謬誤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