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充滿焦慮的時代,人們需要的不僅是“謀生”,還需要想著如何“生存”。生活被打得七零八落,除去工作的必銷時間,留給自己,真正屬于自己可支配的時間少之又少。如何在這樣碎片的時代,滿足大腦對知識的需求,緩解對獲取有價值的知識的焦慮?《邏輯思維》節目的創始人羅振宇在最后一期的節目中分享了自己的學習方法。五大關鍵詞,助你有所收獲,有所啟發。
關鍵詞一:人格
閱讀跟書學,但跟人學效率更高。
我們買書,買認為對自己有用的書,認為看完這本書就能夠將這本書中所涵蓋的知識了解個大概。可事實真是想的那樣美好嗎?其中的某些個概念,道理當真可以在閱讀的過程中就能理解它的意思?書籍的存在,原本是在信息傳遞,交通運輸并不方便的時代,作者為了記錄那留存在腦海的知識,分享給更多的人。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我們有機會遇見領域里的牛人,去學習存在牛人腦海里的知識。
羅振宇有一個習慣,每次有機會遇見些佩服的讀書人,就會問他,最近在讀什么書?有什么漂亮的文章值得推薦?關于這個大家都在討論的話題你有什么意見?拼命地問。為什么?因為這樣學習的效率更高。牛人是知識的載體,他的腦海裝的是他看過的書,經歷的事,閱過的人,跟他們學自然節省時間。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試著能否從他們腦海里淘些新知識,新概念,新見解。
關鍵詞二:概念
掌握知識本質上就是掌握概念。
世界本身就很復雜,它怎么能變成知識呢?回憶學生時代讀的政治書或是數學書,老師會要求我們梳理框架,每章節的內容主要在說什么?這樣做的目的方便我們確定章節中最關鍵的知識點,也就是概念,于是乎,用概念來搭建書本的基礎框架。想想看,書中其他的文字描述不都是為了讓學習者加深對某個概念認識麼?
有相應的概念作為基礎框架,接下來要做的,不過是邊學邊進步了。發現某個知識跟某個概念有所關聯,便把它放入那個概念的籃子里,這樣便不會讓知識顯得“臟亂”。
關鍵詞三:縫合
知識要縫一針才是你的。
很多人有這樣的感覺,讀了一本書,當下覺得非常有收獲,但沒有對那一坨知識做任何加工,久而久之,忽然發現對那本書的印象少之又少。或者干脆是合上書本,啥也沒記住。怎么辦?恩,告訴自己,只是“看過”就以為只是是自己的,我們未免也太天真了。旅個游不也還要拍個照發朋友圈證明自己來過嗎!
那么如何縫合呢?自己試著表達一次。看到欣賞的文章,點個贊是不夠的,要不了多久,你全忘了。那怎么辦?想辦法證明我們來過啊!首先你可以試著寫評語,用自己的話重新表達下欣賞的觀點。或者有條件的,也可以換種輸出方式,像羅胖的邏輯思維視頻,你也可以嘗試著錄個小視頻,用不少于三個觀點來進行邏輯上闡述。還可以試著“教”這種方式,你會發現,當跟別人闡述一個觀點時,自己是需要真的理解,才能讓對方聽懂的。
關鍵詞四:碎片
碎片化時代,碎片化學習。
說到碎片,很多人會納悶,不是應該提倡系統的美嗎?如果你已經不再處于學生時代,那么看看當下,拿出一整段充裕的時間來做一件事情,容易嗎?很多人把時間售賣給老板,售賣給社會,售賣給家人朋友,留給自己的還有多少?所以這里說的碎片提倡的是小額的時間段里拿到實實在在的知識。而不是因為這是碎片時間就用來打游戲看八卦,這才是浪費啊。
關鍵詞五:目標
有目標,有方法,要行動
人間有兩種人。第一種人他的世界里是三個詞,叫立場、感受和意見。第二種人他的世界里也是三個詞叫目標、方法和行動。
我們閱書、閱人、閱世,看過許多有道理文字,聽過許多有見解的話語,為的是什么?是將它們囤在腦海里,記不得用呢?還是等到下一個推薦的產品出來,將他們換掉呢?隨著囤貨的增多,我們對事物漸漸有了自己的看法意見,但是意見是一個特別不確定的東西,知識只在腦海里呆著,它可能就呆在那了,沒有點實質性的改變怎么行?所以需要找一個方式將它們整合起來,證明知識真的是可以幫助人,塑造人的。
當人生切換到只有目標,方法和行動時,一切都整合起來了。這三種方式的背后無一不需要知識的積淀,而一旦有所行動,才會有觸碰未知的可能。
有誰會拒絕改變呢?
總結:學習方法五大關鍵詞
人格:跟人學,而不是跟書本學,效率會更高。
概念:掌握知識本質上就是掌握概念。
縫合:只是需要縫一針才是自己的。
碎片:在碎片的時間里,拿到實實在在的知識。
目標:目標明確,采取行動,才能把知識落實為成果。
——木子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