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樂此不疲喜歡看電影,最大的動力,其實不是喜歡對電影評頭論足,而是喜歡在看電影的時候,把自己置身電影中的角色,去體驗未曾體驗過的人生。
有人問:“你為什么要這樣不怕死的去冒險?”
菲利普·帕特說:“這就是我的人生。”
412米高空,1條鋼索,來回8次,45分鐘的行走,沒有任何防護措施,單膝下跪,雙膝下跪,躺著仰望天空,致敬鋼索,完成“入定”……這,就是帕特完成的人生巔峰體驗。
我們看的是電影,也是1974年8月7日帕特那次偉大冒險的逼真再現。因為,這個故事,是真人真事。
所以,除了到現在我回想那個高空走鋼絲的畫面,仍然神經緊繃不寒而栗,我一直在想:這個穩穩地走在412米高空鋼絲上的人,和我這個連看電影都會看出恐高癥的人,有什么不同?我覺得可能有以下三點:
1.挑戰更高目標的瘋狂
帕特,曾經是一個在巴黎街頭放蕩的少年,從16歲學會走鋼絲表演,到18歲偶然間在一本雜志上看到建造中的美國世貿雙塔,看到了自己的夢想,由此,他挑戰的目標越來越高。
1971年,他在68米的圣母院兩座塔樓之間走鋼絲。1973年,他在悉尼海灣大橋的拱橋頂端、142米的高處走鋼絲。
1年后,在紐約世貿大廈高達412米的兩座塔樓之間,他實現了他少年時的夢想:在世貿雙塔頂樓之間架一根鋼索,高空行走。
對于夢想瘋狂的執著,帕特哪怕冒著被警方拘留隨時丟掉生命的風險,也從不卻步。這也是他有別于常人最不同的地方。在高聳入云世貿雙塔間的鋼絲行走,無疑是他在用生命來踐行自己的夢想。
2.完成嚴密計劃的極致
1974年1月,帕特第一次來到紐約,站在聳入云端的世貿中心,自言自語:“不可能!”大廈正在裝修,10個月后將交工。等到他偷偷坐電梯登上樓頂,又說了一句:“不可能!”要躲過高科技監控把一噸重的設備運到104層,在412米的高空架起一座40米的鋼絲橋,還要在風速近30米/秒的情況下走鋼絲,任何一項看似都是不可能的。
但瘋狂的人,就是喜歡挑戰不可能,帕特把他的這種瘋狂化為謹慎、嚴密的行動計劃。為了順利完成那次冒險行動,帕特假裝工人,潛入大廈探究監控位置和藏匿地點;假裝成法國建筑雜志的記者,登上樓頂并拍攝了許多照片。
在正式行動前,帕特根據實拍照片,制作大廈模型,設計繩索、防風繩的固定位置。并加強在適應惡劣天氣下的模擬密集訓練,讓他可以在搖晃中走完全程。
于是,在僥幸躲過大廈通行盤查以及多次警衛巡邏的情況下,1974年8月7日早上7點半,帕特終于邁出了自己在412米高空的第一步,而后完成人類走鋼絲史上一次瘋狂的偉大行動。
3.不受周圍影響的定力
完成這樣驚世駭俗壯舉的人,不僅是藝高人膽大的絕世高手,更是心力定力足夠強大的高人。因為,在412米高空走鋼索,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更需要每一步都精準的控制。
云端行走,一個人,一根鋼索,命懸一線,一步一驚心,只能成功,不容閃失。假如心中稍稍有一絲雜念閃過,便會跌入深淵。
為體現這種境界,電影在帕特踏上鋼索的第一步,周邊全部幻化為虛無。這個時候,無論外邊千軍萬馬炮火連天,還是蛟龍出海鷹擊長空;不管下邊是唏噓一片或是掌聲如雷,都自巋然不動。
此時,支持帕特的只有他的心念、腳下的鋼索和兩邊的樓塔,除此別無他物。按咱們中國的說法,這是禪定。若想禪定,就得先把自己的心念管住。
最后,想說:這電影,無法劇透。因為我再怎么劇透,給人的震撼也不及親身觀影的萬萬分之一。(當然,前提是喜歡冒險的人)
作者:禾木兄(寫影評/小說/雜文/隨筆)
本文系原創丨轉載請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