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日,北京某小學一位學生的家長爆料稱四年級的兒子被同學用廁所垃圾筐扣頭,因此患上了焦慮癥和抑郁癥。
事情曝光后引發熱議,評論區有很多人留言說自己也曾遭受過同學的欺負。
就在2016年兒童節這天,青海海東市一名15歲的八年級男生陶某,因不堪忍受班里幾名同學的長期欺凌,喝農藥自殺身亡了。
那段叫做《致命的欺凌》的采訪視頻,我是在電視上看到的,當時正在吃飯,邊看邊哭。
這個孩子是有多絕望,是被欺負成什么樣子,才會選擇自殺啊?
陶某的遺書和日記中提到的那幾個經常欺負他的同學,接受了采訪,雖然打了馬賽克,但不難聽出,他們是害怕的。
失去兒子的父母哭得撕心裂肺,班主任閃爍其詞,其他同學講述著內幕。
陶某的父母說,兒子之前是個好孩子,愛學習也很活潑,后來就開始逃學。
那些人除了群毆陶某,還管他要錢。
父母多次到學校找班主任溝通,班主任不但不制止,反而侮辱和責備他們。
采訪中,記者問那個班主任知不知道陶某總被其他同學欺負的事?
班主任回答說:“我只是一個普通老師,又不是搞心理學的。”
我一邊哭一邊咬牙切齒地喊:“都抓起來判刑!”
老公像看神經病一樣看著我,問我如果將來我們的孩子被欺負,我會怎么辦?
我說我會先找學校和那些孩子的家長,如果最終是沒有道歉也沒有改變,我就自己去或是找人打他們的孩子。
老公說我太極端了,等以后有了孩子,家庭教育這件事,還是由他來吧。
-2-
上學的時候,無論是小學還是初中、高中,班里總有那么一兩個同學,是那些“混混”們欺負的對象。
這些被欺負的人,也許是因為家境貧寒,也許是因為學習成績差,也許僅僅是因為無意間得罪了某個同學。
這幾年,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一起接一起的“校園暴力”被曝光,越來越多的視頻流出。
那些視頻中,除了冷血無情的施暴者外,旁邊總有那么幾個人,在鏡頭照不到的地方,或開心或冷漠地笑著。
讀初中時,班里有個同學一直被坐在最后一排的那些人欺負。
最初只是戲弄他,把他的書本和試卷藏起來,在他的頭上放蟲子。
他也曾反抗過,結果是被一群人堵到宿舍里,用腳踹,用拳頭打。
他真的不曾做錯過什么,就是家里窮,學習差,不愛說話。
他們搶他的方便面,隨便用他的熱水。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初二,他輟學。
他被欺負這事,班里的同學都知道,班主任和老師們應該也是知道的,有幾次他在宿舍被打的時候,舍友都看著。
當時我和他一個舍友是前后桌,我問他為什么不制止?為什么不勸?
他說他不想給自己惹麻煩。
他說打人的人多勢眾,他怕挨打。
-3-
是呀,欺負人的人多勢眾,被欺負的只有一個人,雖然有些同學知道孰是孰非,覺得他可憐,但是站出來以后會給自己惹麻煩,萬一以后也像這樣被打被欺負,怎么辦?
這就是一種“氛圍”,可怕的氛圍。
別人都欺負他,我也欺負一下吧。
別人都不制止,我也不要管閑事了。
別人都看不起他,我也不理他好了。
如果我們聽說那個總被欺負的同學喜歡哪個女生,那個女生就像是受到了奇恥大辱一般,甚至還會氣哭。
就像《盲山》中那樣,那些被拐賣的女孩為什么就是逃不出村子呢?買她的人家難道就沒有外出或是睡覺的時候?
因為整個村子的人都在幫忙看著,都在阻止她逃走或是不敢伸出援手。
無論是那些冷漠地看著同學被欺負的圍觀者,還是那些知道女孩是被拐賣來的村民,我相信他們中有善良人。
他們清楚地知道,這件事是不對的。
但是他們是不敢站出來的,因為害怕惹禍上身,給自己招來麻煩。
也或者,曾經有不怕死的站出來過,結果不但沒有改變什么,自己也很慘。
所以,再也沒人站出來了,后來習以為常了,甚至還成了幫兇,有人被欺負時,站在旁邊放肆地笑。
曾經在微博上看到,兩伙學生打架斗毆,邊打邊喊:“我們未成年呢。”
確實如此,有未成年保護法。
即使打死人了,活活把人打死了,頂多賠些錢,教育一下。
但是他們真的不會受到懲罰?
-4-
就像欺負陶某那幾個同學一樣,我想他們這輩子大概是要活在陰影里了。
如果他們知道,那個人會自殺,他們一定不敢這么放肆。
如果父母知道,孩子會自殺,之前他們的態度一定會更強硬些。
如果學校和班主任知道那個學生會自殺,他們一定會及時制止的。
然而,都晚了,那個15歲的少年再也不可能醒來了。
那么我們該如何防止悲劇再次發生呢?
我想對那些做父母的說
如果你的孩子是被欺凌的那個,你一定要重視要強硬,第一時間去找學校和那些孩子的家長溝通,要一個道歉,要一份處罰,并且多和孩子溝通,了解那些人以后的表現。
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他是有后盾的。
如果你是欺負人那些孩子的家長,聽別人說或是其他孩子的家長找到你了,別急著護犢子,別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懲罰也罷,說教也罷,一定要讓自己的孩子知道他那么做是錯的。
帶著自己的孩子,誠懇地給對方道歉。
實際上,這也是在幫你的孩子。
因為如果任其發展,以后不是容易違法犯罪就是有一天被更厲害的人打了。
我想對學校和老師說
如果你知道班上的某個孩子總被欺負,哪怕他學習很差,不是尖子生,哪怕他也曾犯過錯,你都要站出來制止。
將心比心,您也是做父母的或者將來要做父母的人,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除了希望他們能成才外,也是一份信任。
我想對那些圍觀的同學說
我希望你們能夠明辨是非,知道那是不對的。
如果能站出來制止,你是勇敢的。
如果真的沒有勇氣站出來,至少希望你不要站在一旁笑。
你可以偷偷告訴老師或父母。
你可以在事后,給那個被欺負的同學,遞上一個紙條或是一張紙巾。
至少讓他們感受到一絲溫暖,至少讓他們不那么絕望。
若干年后,當我們懷念美好的童年和青春時,他們因為那些噩夢里有著你給的一絲陽光,或許能早日走出陰影。
愿“人之初,性本善”不只是一句古語,愿每個人的花季都是美好的,每個人的青春都是歡樂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