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下午收到了前幾日下單的《按自己的意愿過一生》,兩小時翻完了這本220頁的小書。縱觀整本書,最喜歡的要數第一章---她看上去得到了計劃中的一切,寫了瀟灑姐表姐用手帳管理人生的故事。
這個故事跨越了20載悠悠歲月,故事中的表姐從28歲到48歲,按照計劃中的樣子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見證了手帳的力量。
昨晚重新把這一章節細細翻了一遍,又照常在自己的效率手冊上寫寫畫畫,涂涂改改,回家的路上腦海中不禁想起了自己與手帳的故事。
記憶里第一次接觸手帳應該追溯到幼兒園時代吧。那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本子,叫做家校聯系本,每次學了新兒歌新口訣新故事啥的老師都會讓我們回家復述給爸媽聽,然后讓爸媽幫忙寫在本子上作為記錄。學校布置的作業,老師傳達的要求也都會記載在那本本子中,現在想來可不就是一種手帳嘛!
再長大一點,上小學時見到過奶奶的手帳本,或者說是賬本,她用不算特別好看的字詳細記載了每天買了啥,花了多少錢,每天吃了啥,那時候看到這個本子第一感覺是啊,奶奶好節儉啊!
2005年新年伊始,爸爸送了我一本本子,就是最最簡單的手帳本,開頭幾頁很俗套地印著各地的郵編、區號,也照例畫有祖國地圖。內頁是按照日期排列的,每一天都有專屬的一頁紙,標注著當天的日期,每一小時有一條線,前面是時間,后面是空白的格子等著填寫。純黑的封面,右上角印著金閃閃的2005,是現在流行的性冷淡風,極簡設計,而那一年我13歲,讀初一。剛拿到這個本子的時候我在放元旦假,新年的儀式感促使我端端正正按照時間線更新每小時在做的事情,但只寫了一天就放棄了,因為太痛苦了!早上八點起床,九點還在磨蹭,十點給自己沖了杯雀巢速溶,十一點去奶奶家吃午飯,十二點睡午覺,下午一點跟同學出去玩,兩點還在外面玩,三點還在外面玩,四點回家,五點吃飯,六點跟媽媽逛馬路,七點準備做作業,八點又覺得餓吃宵夜,九點又覺得渴,十點準備睡覺…也就是說一天下來一件正經事沒干,不記錄不覺著,記下來簡直太折磨!心里還默默吐槽,這種本子的設計根本就是反人類,真沒意思,哪有人會這么記。直到后來我讀到柳比歇夫的《奇特的一生》,我才恍然,真的有人認認真真記錄自己的每一個小時,并且堅持了一輩子。
自那以后十多年的讀書生涯里我都鮮少做這種自虐的事情,成績談不上好也不能算壞。轉眼再次接觸手帳就到了大學。
2014年3月,去杭州參加幸福行動家的活動,身邊的GTD達人們說起紙本記錄的時間管理方法,我當場膜拜了GTD忍者的趁早效率手冊,只看了開頭幾頁便大吃一驚,隱約記得上面寫著2014年年度計劃有考北大法律研究生,還有10000小時專業精進計劃、健身計劃等等,每一小時的執行也很細致地進行了記錄。那一剎我如醍醐灌頂,原來我這么混沌混日子的時候有人在這樣規劃著自己的人生。
那一晚活動結束后,大家小范圍喝茶聊天。在咖啡館里,大樹老師分享了他電腦里的一段影片,畫面一直在快進,看的斷斷續續。是一個發生在日本的故事,一個冷酷自律的殺手和一個學習力戰五渣的失敗演員在一個澡堂偶遇,殺手因踩了一腳肥皂而滑倒摔傷大腦,失去記憶,而演員目睹了這一切,偷偷換了兩人儲物柜的鑰匙,于是兩人開始了一段身份互換的旅程。殺手習慣用紙本記錄管理自己,于是在他失憶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用盡身上僅剩的幾塊錢買了一個本子一支筆,開始規劃生活,從頭開始學習表演,開始跑龍套做群演賺錢養活自己。而那個做了殺手的演員依舊保持著原來那種不上進不進取的生活態度。看完覺得很有意思,但是并沒有開始著手改變自己,當然,人要是那么輕易改變也就不會那么辛苦了。
幾天雞血一過,我又恢復了散漫懶惰的生活常態。轉折發生在那年10月去上海幫小雪老師的培訓課做助教,課間茶歇時小雪老師拿出了幾本厚厚的工作手帳,圖文并茂,十分有趣,其實她那段時間在大學任教,很多工作瑣碎而惱人,甚至會不斷重復,一遍遍考驗著耐心,但通過這樣的記錄,讓每一天每一個有趣的事情都記錄在冊,讓每一件平凡的小事都變得生動起來,查找起來很是方便,那一次我被震撼了。現在,小雪姐姐放棄了眾人羨慕的大學編制,開始新生活,把手帳做得越來越美,越來越專業,走上了另一條職業發展道路,再一次證明:手帳改變人生。
回到常州后我便在學校文具店里斥“巨資”買了一本特別厚的大本子,一只閃閃亮亮的粉色鉆石筆,一只綠色muji水筆,開始寫我的簡易手帳。那兩個月我忙的快瘋了,既要準備公務員考試又要準備教師編制考試,中間還穿插著省師范生技能大賽、MaD2015資助申請、教育實習、找工作面試、無錫領獎等一系列或想做或不想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
每天早晨去圖書館時一定把這個厚本子帶在身邊,刷題時、看書時、想心事時都要在這個簡易的手帳本上寫寫畫畫。2014年的最后兩個月很快就在手帳本上翻篇,2014年最后一個黃昏,我坐在職教中心校的辦公室里,重新翻這60多頁的記錄,驚奇地發現,有紙本記憶的日子過得格外踏實有力。
于是2015年,我開始用瀟灑姐的趁早效率手冊,至今,本子從2015的小緋紅,換成了2016的檸檬黃,記錄的習慣沒變,做計劃的習慣沒變,我想,大概這樣的習慣應該能堅持到生命的最后吧,每年一本。
再后來,在一次無意刷豆瓣手賬小組時我發現有人提到一部日本電影---《盜鑰匙的方法》,說是手帳愛好者必看,直覺讓我想起那一晚大樹老師分享的那部電影,一搜,一看,果然是,于是,每當我想偷懶想揮霍時光時,就會把這部電影再翻出來看一遍。
其實,手帳用的最好的人應該是雷鋒同志,他用手帳記錄下的故事也改變了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