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可理解性輸入的關鍵點在于搞懂劇情,無論你用什么方法,先把劇情搞懂,然后就可以理解性輸入的聽了,基礎差的時候,難免會采用看中文字幕幫助理解劇情,去搞懂生詞,但這是必須要去做的事情,否則怎么達到可理解性輸入呢,但這之間的界限很重要,要把握好,稍不注意就變成“學語言”了,而不是我一直強調的“自然習得”。
2. 我的做法是“過河拆橋” 我會先聽,當需要理解情節的時候,就借助中文去理解,一旦理解了劇情,達到了目的,馬上就把中文拋掉,只留下意識,這樣就不會出現中文干擾英文思維了,就 像一位叫Never kneel的網友所說,在成人二語習得的過程中,中文是朋友,不是敵人。所以細節很重要。
3. 如果你也是通過中文來學英文,但你沒有“過河拆橋”而是通過中文 翻譯理解英文,你雖然跟我一樣都是這樣學,但是從原則上來說,我們的學習理念就完全不同了,我是習得,你是學得。懂我的意思嗎,各位?不懂也沒關系,因為 “二語習得”本來也是語言學上的理論,而不是一種方法。有了科學的戰略,我們應該制定出適合自己的戰術。所以你也可以琢磨出一套適合自己的習得方法,但需 要一定的悟性。
4. 要想知道一種方法對自己有沒有效,學的時候就能體會出來,即便是學的時候沒有感覺,三五個月絕對能夠體會出來。
5. 通過正確的方法學習語言有多重要。不要再覺得會說一門外語有多了不起了,他們真的沒什么了不起的,人人都可以通過兩三年的時間掌握一門外語,五歲以內的孩子,通過正確的引導都能成為雙語者。
6. 現在已經不是我們小時候那個年代了,不是只有有錢的人才能獲得好的教育資源,現在是信息大爆炸時代,各種好的外語學習資源,唾手可得。關鍵是你要懂得怎樣去用它。
7. 你看看身邊那些英語好的人,不是指啞巴英語,而是能流利使用英語對話的人,他們是怎樣學出來的?他們絕對是有大量的聽力輸入,也許他們學過語法, 也許他們背過單詞,但他們絕對也有大量的聽力輸入,如果他們不懂語言學,那他們學成以后可能會讓你去學語法,去背單詞。
8. 聽一句完整的話,能夠聽明白意思,也能懂句子中每個單詞的含義,但單獨聽這句子中的生詞,就聽不懂什么意思了。偶爾復習生詞的 時候(我復習生詞都是用聽的),單獨聽生詞聽不懂,連著句子過一遍馬上就懂了。我覺得這是一個“二語習得”的好現象。
9. 我聽很多人說過,他們句子聽不明白, 但句子當中的每一個單詞都認識。真的很有趣,我居然跟傳統英語學習者搞反了。
10. 人類這么屌,能夠上天入地,為什么卻連一粒米都造不出來?大家有想過這個問題嗎? 把這個問題想明白了,也就知道怎樣學習語言了。
11. We take everything forgranted, don’t we?我們把一切都當做理所當然, 不是嗎?
12. 生命里最重要的部分被忽略,沒有人感激陽光的照耀,因為它無處不在,也沒有人珍惜空氣的價值,因為空氣總是有的。很少有人思考,為什么會有這些東西,這些東西存在的意義是什么?We take everything for granted.
13. 我們同樣也小瞧了自己的大腦,我們的大腦是千百萬年進化的結晶,或者是神創造的,這么屌的東西,天然就具備了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判斷能力,語言儲存能力,就語言獲取這方面的能力來說,大腦有自己的一套模式:
語音刻模處理機制
聲音編碼識別機制
聲音圖像模糊識別機制
等等
14. 畢竟大腦不是電腦,大腦不是人造的,以當下生命科學的發展程度,要想深入了解大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至少我們知道,只要不停的給大腦提供食物(語音流),大腦就會自動吸收營養(語言能力)。至于大腦為什么有這個能力?他怎么做到的?我們不用管,也搞不懂。
15. 如果我們不給大腦提供充足的語音流,而是讓大鬧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去獲取單詞,去獲取語法規律,大腦就玩不轉了,因為這不是它獲取語言的方式,你不懂它……
16.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這句諺語告訴我們, 人類有時候喜歡自作聰明,自以為可以通過自己的方式來讓大腦獲取語言能力,卻把大腦搞得苦逼不堪,到頭來大腦什么也沒有獲取到。
17. 語言學習很大的一個誤區就是:以為跟老外混,就可以把英語學好,這是不科學的,
18. 作為一個成年人,你無法在老外那里獲得here&now的環境,他們說的話你完全聽不懂,沒法達到可理解性輸入,人家不會因為你想學語言就故意放慢語速,用簡單詞匯耐心跟你解釋,你兩三句聽不懂,人家就不搭理你了。
除非你是小baby,人家才會跟你說:你看,看,魚魚,魚魚在游,好多魚魚… 就算你之前不能明白魚魚是什么東西,你能看到魚在水里游。這就達到了可理解性輸入,這就是here&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