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二:關于期末考試成績,同桌之間互相抄襲。然后孩子拒不認自己抄襲的行為。但是同桌的家長已經反饋出這樣的信息。家長和孩子再三確認,孩子也沒有來承認這件事情。
這個問題呢,我們還要從一個日常行為習慣來談起,孩子在平時生活中是否也有不承認自己的錯誤的行為習慣,她對她的錯誤是否堅持,不承認,拒絕道歉?孩子日常生活里是不是有,如果有,頻率是什么樣子的?還是孩子一直就沒有不承認錯誤的這樣的表現,這樣的習慣?
孩子在平時不是不承認錯誤,而是坦然的表達自己的不接受,如果是她可以接受的,基本上會很誠實的去做。蘇老師的答疑讓我意識到,我的第一次引導有欠缺,當時她可能只是知道這件事不可以做,卻在內心覺得做這件事是很好的解決辦法。我從心里懷疑,她之后的學習是不是都會想要采取這種辦法,避重就輕呢?因為在做家庭作業時,她是百般的表示不愿做,很難,可是去學校卻又很輕松的拿到高分。我會猜想是老師給的壓力,現在卻會覺得有可能這是她想出來的辦法。
如果孩子以往都很誠實,能做到說話算數,那么這件事情的發生我們也要考慮到他的一個偶然性。畢竟孩子還小,偶爾的一個偏差行為,也不會帶來太大的影響。問題是我們的教養管教方式會不會去給孩子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這是很關鍵的。
教養方式方面,奶奶會比較強調100分,我看到她的成績好,也會不自覺的表現出開心的樣子,這確實是對她的強化。雖然我會在她有壓力時告訴她沒關系,分數不重要,但顯然還是給她形成了這樣的印象。這需要在以后引起重視。
如果孩子平時非常誠實,那么針對這件事兒,我們就不要單一的去聽同桌的媽媽如何的去說。這個過程當中也許別的小朋友抄了,他向媽媽這里討好的時候會說,我同桌也抄了呀,我倆互相吵的。那這個問題可能我們的孩子的真誠程度就會受到父母的否定,我們過多的去強化這件事情,可能會給孩子心理帶來了一些影響。
有這種因素,現在看來需要在以后慢慢看結果了,這是我沒有想到的,所幸沒有一直追問。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的孩子的確是存在著這樣的一個偏差行為,但是個人又拒絕承認。關于這個問題呢,我們解決問題的策略就要想一想了。
怎么辦呢?第一,我們要了解孩子的動機,她這么做她的目的,我們作為家長一定要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了解孩子的行為,看他行為背后的目的是什么?她可能是因為這樣的表現,取得良好的成績,獲得老師、同學、媽媽的滿意,媽媽的表揚,這也是兒童常有的一種行為。他想獲得這樣的榮譽本身沒有錯誤,只是他獲得的方法不對。
我們不得不去反思一下,我們的孩子為什么需要去追尋這樣的表揚,這樣的榮譽呢?有些時候是和我們的要求是分不開的。
這個時候,我們也要去和孩子同情也好,共情也好。媽媽知道這件事情,你肯定是想獲得良好的成績,你采取了和同學互相看卷子的一個方法,那你想一想你想把最好的成績給媽媽的時候你還可以怎么做呢?
最好的成績是不是100?我們的家庭在日常生活里是否也在追求著這樣的一個數值呢?所以我們把最好和100去衡量一下。
其次呢,可以跟孩子再一次的去搞一搞這樣的互動,今天的事情你可以放一下,延遲幾天。然后你把同樣的類型題變換一種形式,再和孩子去溝通,去交流,去做一下,看看孩子的這份這種能力還是否具有?還是否存在?你也可以去體察出這張卷的真實程度在哪里?
孩子的口算有點差,但是孩子每天都在進行著口算,都在進行運算,她的這種能力在提高,可能在期末考試的時候,她會達到良好的發揮,就能算的準。所以這個時候呢,我們也要確信孩子的能力,在平時你和她做題的過程里,或者是和她互動交流的過程當中,你也能發現她這個能力的變化。
我們處理問題的前提就是一定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哪怕她今天是抄的,但是她的動機在這里,所以我們一定要去鼓勵孩子,肯定孩子擁有上進心,擁有學習的這種夙愿,這樣的一個努力,讓孩子感受得到,其次是改變方法的問題。
我們如果觀察得到孩子學習、計算變換之后的能力都存在,那么我們可以肯定的去相信這套題是她自己做的。
我們在和自己孩子聊天的時候也要講究策略,不要直接拿過來就告訴她,誰誰誰說什么了,這個過程有時也會影響孩子的人際交往,彼此之間的信任,“你說的這一句話,我媽媽不斷的去問,我不斷的去問我”。慢慢的,也會影響她的心理感受,也會影響她的人際,也會影響她對其他人的信任,這是我們要關注的,要注意的一些事項。
感覺有些慚愧,在注意調查事實真相的時候,忽視了對孩子的尊重,這也是我以后需要注意的地方。在孩子的人際交往方面給她助力,而不是阻力,這方面需要好好學習,我感覺自己在人際交往方面也注意較少。
我們大人在處理這個問題的時候切記過激,要懂得延遲滿足。可能在這個過程里,你錯過三天,錯過五天或者是錯過一周,在她情緒完全放松的狀態下,再和孩子慢慢的去聊。我聽說他以往做題的時候語文掌握的程度,他這次考試考這么多,他是怎么獲得這么多分兒的呢?你這樣跟孩子在自然的狀態下去聊天,孩子的防御性就打開了,可能就會說實話了。我們不是說他一定承認這件事情,問題在于我們未來如何的去,學習如何的去真誠的去面對自己的能力。
在正確,嚴肅的解決問題方面,我往往比較心急,其實孩子對于事情的認識也需要一個接受的環境,接受的心態,家長也需要延遲滿足,學習了。
通過這件事情,我發現我跟孩子的交流存在一些問題:
1、著急的時候還是會關注事情本身而不是孩子的感受,相對而言更加關注大人的反應而不是孩子;
2、對一件事情的處理不夠堅持,好像下意識認為孩子是抗拒的,有投射,好像孩子也有投射性認同;
3、在嚴肅與輕松之間其實有一個緩沖地帶,就是游戲,我的方式太過于刻板了,效果也不好,其實這件事再看到苗頭的時候,我就做了處理,還是過于表面化了。
希望以后跟隨蘇老師不斷提高吧,我會慢慢的把陪伴孩子的感受整理出來,謝謝老師的悉心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