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各種原因加了一個人的微信,為了更好地了解對方,便去對方的朋友圈看看,可是經常遇見的極端情況是“對方只展示近三天的朋友圈”或者對方朋友圈空空如也,另一個極端是朋友圈各種轉發鏈接完全沒有屬于自己的只言片語。這樣的情況,你一定遇見過,或者你就是其中之一。
在如今這個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上述的極端情況,于想要了解你的人而言,是少了一個了解的重要渠道;于自身而言,是少了一個個人品牌塑造的絕佳機會。很少人會完全不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而你希望在別人眼里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其實是可以通過好好發朋友圈來助力的。你為什么不好好發朋友圈呢?——因為你還沒有掌握發圈的技巧!
發圈是有技巧的!
首先,先設立自己的目標人設。我希望別人心中我什么樣?這點要放在最前面考慮清楚來。比如你希望通過朋友圈,讓人覺得你是一個有內在的人,那你起碼要每周讀一本書吧,而且還要巧妙地讓朋友圈的人知道;比如你希望讓領導、同事看到一個敬業、肯拼的你,深夜加班的燈光、業余時間的各種自我充電學習,都應該拿出來曬一下;再或者你希望給自己打上一個自律的標簽,那你幾年如一日堅持也應該在朋友圈里留下痕跡。這些都會成為你強有力的素材,日子久了,你的形象會和這些素材一起,刻進別人的腦海,而且你會發現,一開始你只是覺得自己想在別人眼里是這個樣子,最后你真的就成了這個樣子,這也是你的“自證預言”。
然后,你要花點時間學會分組。前面提到你想要在別人眼里的樣子,有這么多種,然而我們也會意識到,你并不想每一面都給所有人看的,為了避免這樣的苦惱,不同的形象就有必要分開展示。比如,同事沒有興趣知道你今天在工作以外遇見的煩心事,朋友沒必要知道你在工作上花了多大力氣談成了一筆多大的業務,你孩子的近況你根本不想公開給萍水相逢的網絡之交……當你想要展示某一面的時候,你可以通過分組,實現你展示的那一面,只有你想讓他了解的那群人才能看到。
最后,發圈內容一定要加分。不要秀智商下限,不要秀道德下限,不要秀情緒下限(同時也要記得分組)。“是中國人就轉”、“吃什么能防癌”,甚至有些到最后還出現“不轉死全家”、 再不然“長壽秘密就是每天喝水”,這種一看就是無腦標題,不喝水的人很快就會死掉好么!諸如此類的文章,就不要搬到自己的地盤來考驗你朋友圈的智商了,這只會給你的人設減分。發那些有價值的、有趣的、美好的、參與度高卻不嘩眾取寵的,發你有發言權領域的,發能象征你品味的……總之,發圈之前一定考慮清楚,這條朋友圈是否能給你某一方面的人設加分。
我一直鼓勵我身邊的人做好分組,永遠不要去設置什么“三天可見”、“半年可見”,這簡直是浪費資源!當然,你也可以依舊用一種“你的生活我不想錯過,我的生活你別想摻和”的姿態生活,我只是想告訴更多人,發朋友圈其實也是有技巧的,大家都可以好好發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