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態無非如是。接近放假的時候因為很閑,所以在網上找各種各樣的電影來消磨時間,然后看到了李安的三部曲,我心想就看這個好了。
7月份左右將《喜宴》和《推手》看完了。那個時候的李安的電影似乎和平常看到的電影有些不同,以前看的電影大多是帶有一些 言傳身教的意味,有些東西導演表達的很強烈,所以我們也可以從里面輕易的感受到導演的意圖。但是看李安的三部曲,反而沒有那么強烈的感受。就是感覺他只是在表達一個故事,描述一段人生,也不予評價,不置可否,看,我要拍的已經拍出來了,你們自己慢慢體會去吧。
《喜宴》講述的是一個男同性戀為了讓父母放心和女留學生假結婚,他們自己的感情也遭受到了危機,最后男主還是向父母坦白了,但是偏偏女主又懷孕了,最后父母求著女主生下小孩,然后是一個大團圓的結局,但是這個結局卻有點不倫不類。同性戀的話題似乎一直都值得討論,是結婚送那個還是有很多人對同性戀抱有歧視,也有很多同性戀因為世人的眼光無法隨意生活,無法自由戀愛。其實一直覺得同性戀也是一種愛,只不過異于平時的異性戀,但是也是一種人的本能吧,一種愛的本能。記得以前看過一則新聞,說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同性傾向,從一到十來排列,普通人大概是處于中間左右的位置,而那些同性戀人則是處在兩端。人與人本身是沒有什么差別的,有些東西也是人們無法選擇的,世人應該多一些寬容。相較于以后拍的《斷背山》,這部《喜宴》反而有一個更好的結局。
我差不多忘了《推手》的劇情了。《推手》太極拳師朱師傅(郎雄飾)在兒子(王伯昭飾)優裕的家庭里生活卻感到很寂寞。原因是美國的兒媳婦瑪莎(Deb Snyder飾)接受不了這個異國的公公,兩代人的鴻溝產生了。老人一次外出時迷失了,回到家的兒子與妻子產生沖突。本來是幸福的家庭生活,由于老父的到來面臨崩潰。兒子在無可選擇下,于是生出驅逐老父的念頭。朱老先生最后離開了兒子,自己去唐人街的餐館洗碗打工,惟一能給他一點安慰的是一位從臺灣來的陳老太(王萊飾)。
這部劇通俗點說就是反應了中西文化的差異和碰撞,兩種文化的不相容到相容的過程。朱師傅是一個典型的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但是家中的生活方式卻是西方的,然后因此產生了種種矛盾,最后朱師傅沒有辦法繼續生活下去,于是自己離開家去外面獨自生活。一位老人因為生活方式的差異而不得不離開兒子的家。在中國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大部分就是送老人到療養院中去,生活方式的差異和年齡,教育背景所產生的代溝導致了這一切。影片的最后似乎是老人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這部電影也沒有什么很濃重額說教意味,而是簡簡單單的描述了這樣的一個故事,其實是人們平常生活當中經常遇到的事情,只不過李安把它放到了中西文化碰撞的背景下來描述,是的影片更有沖擊力一些。
最后這部劇是《飲食男女》。“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吃”字一字始終貫穿全劇。最早看到的是老朱在廚房做飯的一段片段,手法干凈利落,十分吸引人。似乎很多重要的事情都是在一張飯桌上發生的,老二的投資,老三的懷孕,老大的結婚,還有爸爸的二婚。爸爸的二婚劇情很反轉,一開始是認為爸爸會和梁伯母結婚,但是萬萬沒想到居然和她的女兒結婚了。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事情發生。影片其實并沒有特別突出的講述某一個人的故事,是一家人的故事穿插著,交織著,這才是生活本來的面貌。最后老二成了那個繼承父親的人。影片借由飲食二字講述了人生中的百態,“飲食男女,人之大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