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讀大綱:
1.我是這樣發現底層規律的
2.站在復雜系統的角度看待底層規律的價值
3.尋找底層規律的5種方法
一. 如果是我,要怎么講?
? ? ? ?翻到第111頁,章節標題“發現和應用自己的臨界知識”,上來先自己思考——如果我來講這個部分,我該怎么寫?以下是永澄老師的構建。
? ? ? ?1. 務必要自己先構建、關聯,然后再和高手進行比對。底層規律都是人腦想象、歸納、總結出來的,需要看些元認知、腦科學的理論,通過這些理論的基礎特點衍生出的理論,
? ? ? ?2.水平越高的人,看他文章里出現的高頻詞匯,交流過程中談到”價值“、”財富“、”論證“、”杠桿“,這些都是高手認為的關鍵詞;
? ? ? ?3. 看高手推薦的書。像查理·芒格的《格柵理論》,有好幾種不同的元學科,永澄本身參加的陽志平老師的開智社群,有入門必讀的百本書籍,已經閱讀了91本。然后看世界只剩下框架。
? ? ? ?4. 然后,做一件事情的時候要不斷地反思。
? ? ? ?5. 要整理各種模型,看到好的模型就把這抄下來。
? ? ? ?6.通過數學公式來形成模型,對客觀存在的世界進行抽象和模擬,因為它非常精準,不偏不倚。通過公式來幫助自己理解這個世界。
? ? ? ?管理效果公式:Fm=Qi P G Mi+E, 影響管理效果的因素:找準問題、明確目的、精準目標、精準手段、實時評估修正。
? ? ? ?復利公式:初始勢能、成長率、周轉率,只要三個值里有一個值提升,就會形成復利。
? ? ? ?執行力公式:只要拉力>阻力,就會產生執行力
? ? ? ?7. 形成底層的規律庫。做一件事情之后,發現一些規律,就會整理下來。跟國學老師學《易經》,就是學六十四個底層規律。
二.從復雜系統來看臨界知識的規律
? ? ? ?《系統之美》、《第五項修煉》等是講系統的,看過之后,思維方式都會產生變化。復雜系統根本看不懂因果關系。但復雜系統可以抽繭撥絲。
? ? ? ?四兩撥千斤——成甲老師理解成“少即是多”,四兩表示重量很輕,但能撥動千斤。抓住核心點,影響事物發展。成甲老師有兩個問題:
? ? ? ?1)為什么少即是多?——確實是。
? ? ? ?2)為什么學習臨界知識能快速進步?——是一個先慢后快的過程。
? ? ? ?問題1:成甲提到了復雜世界是由簡單的基本規律所決定的,五個例子——生命游戲,群體的智慧、日本的稻盛和夫、查理·芒格,以及自己的臨界知識。這個方式的名字叫作提升勢能。自己的例子——臨界知識也遵循了相似的道理。當寫東西的時候,舉例子的時候要用些高大上的例子,再引用自己的例子,這樣自己的事例也會被抬高。
? ? ? ?再來看什么是“少就是多”,“少”就是臨界知識,它的構成決定著復雜世界,掌握了臨界知識,就可以推出它的多來。不出戶即知天下,老子也是同樣的觀點;“多”就是復雜系統。很多人會漏掉,即復雜問題該如何處理?
? ? ? ?問題2:是先慢后快,還是先快后慢?先快后慢的模式,從長期來看,學習效率比較低,是依靠勤奮地思考或大量的練習來掌握某個行業的工作技巧,它的成長會遇到天花板。
......認識和解決問題是依靠直覺、個人經驗、簡單線性思維、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偏好。
? ? ? ? 遇到天花板之后,會無法發現它們之間的聯系,也無法掌握關鍵環節。類似于很辛苦、很累,干體力活,無法建立知識系統,效率很低,越來越慢。
? ? ? ?而本章節的已經闡明,明明臨界知識可以四兩撥千斤,但強調用起來一開始不見得好,是先慢后快。這些內容類似于營銷,似乎沒有必要。這些謀篇布局應該放在第二章,為何在后邊又放一遍。
? ? ? ? 及時反饋獲得的東西很難積累,好比在路邊看到一群人在打群架,看得好爽,離開了這個場合就可能沒有用。不能積累的“爽”,不見得有用。很多人會被及時反饋所控制,有及時反饋的系統,人們往往愿意去使用,像“打卡”、“獎學金”。像延時反饋,就沒有人愿意去學,而復雜系統往往沒有及時反饋,所以我們要愿意去忍受這種非及時反饋的孤獨感。
? ? ? ?所以我們要在這種孤獨的感受下,一直去等,等到那個東西爆發出來。在學習生長的過程中,是否有一段時間,好象憋得要死,一直過不去,找誰都沒有用。最后忽然有一天,仿佛如有神助,一下子超過所有的人。
三. 如何發現自己的臨界知識
? ? ? ?這部分非常地抽象,很難說清楚,尤其是他面對的用戶群體。去哪兒找臨界知識,要去底層和規律最容易出現的地方,這個規律是什么呢?重要的硬學科,可信度高、適用性強。
? ? ? ?就這樣的學科,有幾個人能說得清楚它是什么學科,除非有高手的支撐。永澄覺得認知科學、詩歌、數學、編程、網絡技術,來自陽志平老師講的元學科。查理·芒格講的生物、數學、地理。相信成甲老師在寫這部分時,也很枯燥,他列舉了五條:
? ? ? ?1. 從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入手,學習這個學科的重要知識。
? ? ? ?2. 找到最重要的知識和原理的原始出處。
? ? ? ?3. 嘗試用更加基本的原理來解釋這個知識。
? ? ? ?4. 沒有解釋的時候,想辦法尋找或者自己創造一個假造,并驗證。
? ? ? ?5. 努力尋找天賦,找不到就興趣湊。
? ? ? ?天賦與學習臨界知識的關系,從熱愛的事情入手,但熱愛不見得能找得到。因此將成甲的原文打散,再歸納出來。
永澄總結的五種方法
1. 從習以為常的事情中比較和總結。
? ? ? ?2. 找到最重要的知識和原理的出處。陽志平老師談認知科學,心智部分,他的書《追時間的人》,“奔跑向著時間的源頭”,對知識和原理的原始出處,去跟那些掌握一手信息的人去交流,不斷向一手信息靠近。我們經常在一起的話,了解的信息也就更近。看這些好的東西真的很難。永澄比起陽志平老師,他100分,永澄3分,如果永澄的都看不懂,就別去陽老師那兒了,直接被虐。
? ? ? ?3. 在這個部分,嘗試使用更基本的原理。尋找問題的第一性原理——能夠使用更加底層通用的知識去假設。在“做自己的CEO”中的PKS模型——Problem,往上走、往下走、具體是什么,怎么解決問題。而很多人會抵制不住地要去解決問題,這是病,得治。不能隨隨便便給解決方案,通常會被打臉。思考關鍵點是什么?Key,從復雜的問題中慢慢抽象出一個點、兩個點、三個點。可是有幾個人能夠不學習、不輸入就學習到第一性?
? ? ? ?成甲老師這本書明顯是按照暢銷書來寫的,里面都是水水的例子。估計他看完自己寫的書,就得去看更高級的書了。在得到App的《成甲說書》里,成甲從來不提自己的書,都說高級的書,用來快速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用更深刻的原理去解釋。
? ? ? ?4. 沒有解釋的時候,創造一個假設,并驗證。要找到這個假設的出處,所有事都在圍繞著假設,即心理表征。整本書都在圍繞如何優化心理表征。
? ? ? ?5. 做喜歡的事情,尋找事物背后的規律。喜歡,可以是興趣、優勢、天賦,現在沒有,可以努力地去找尋。讀者要注意的,這節究竟是事實,還是理論。如果一邊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一邊學習臨界知識,可以事半功倍。學臨界知識的過程其實不見得開心,要忍耐長時間沒有及時反饋的過程。所以成甲推薦做你喜歡的事情過程中,學習臨界知識。
? ? ? ?成甲大學三年級時尋找天賦,不太好找,又找興趣,也說不明白。這節非常地繞,在說自己的案例,但往往自己的案例很難有通用性。對自己有用,對別人不一定有用,這是基于前提假設的。地球上有一種動物叫dragon,又認為自己是屠龍勇士,天天就在家里練屠龍之技,練得特別high,到處去殺龍,到處找也不一定找得到。這僅僅是個人的經驗,可能這項經驗并沒有用。
? ? ? ?這部分環節主旨是,從自己喜歡的事情出發。不見得每個人都喜歡說話,和激發別人的潛能。永澄最喜歡顯擺,給他個舞臺就能散發出巨大的光芒。很多人由于自我效能感低,未必能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也可能找到很多的事情是失敗。
? ? ? 成甲給出的五條和永澄列出的五條,有大量的是不融合的。建議成甲是否有規律庫,可以發給讀者分享一下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