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我果然是拖延癌晚期。早在三月初就看到共讀的招募啟示了。打著答辯的旗號,拖到十號才開始打算動筆,然后,又因為軟件培訓營回來太困為借口,拖到今天。本身還想著用手機躺在床上寫呢,但考慮自己必然寫不了兩句話就睡著了,所以,還是坐在電腦跟前寫吧。
在共讀的推薦下,我開始閱讀了《刻意練習》,看到序言里批判了一萬小時原理,我很興奮,這是一本反雞湯,可以讀。然而,越往后看,越覺得它是一本披著毒雞湯外衣的雞湯。雖說如此,其中有很多觀點還是很對的。因為將它的觀點放在自己身上,確實合理,這也是我為什么想要寫這篇共讀筆記的原因。
書中開篇就駁斥一萬小時原理,說他是斷章取義,然后提出了刻意練習這個概念,講到人可以通過“刻意”練習獲得一項技能,并且成為該領域的專家。作者對刻意練習做了很多描述,如要有好的導師,要耐心、謙虛地進行大周期訓練等。其中我覺得最為重要的是及時的訓練反饋。
作者用小提琴獨自練習一周后再次上課驗收作業時的一段對話,來說明光靠單純時間的積累是不能夠是一個人從初學者走向專家的,他需要的是及時的、正確的反饋。小提琴老師問學生,你每天都練習了么?學生回答:每天練習十遍;老師又問:拉對了幾遍,學生默然。這個場景我也曾經經歷過若干次,其中的幾次讓我下定了轉行的決心。
我本是學機械工程及其自動化出身的,本科時也跟著師兄、師姐煞有介事的參與了兩個機械類項目,其中一個項目預算也還挺嚇人的,好吧,即使我現在看也覺得不少。但是忙忙碌碌三年的時光過去了,項目結題了,自己在機械領域的能力真的沒什么長進,那會兒的我從一個訪談節目中的整容醫生那里聽來一萬小時原理,覺得自己也是有一定踐行度了,然而自己的畫的機械加工圖紙還是一塌糊涂,外協加工的零件回來總要自己用銼刀修了又修,有的甚至要上床子修(別誤會,車床、銑床)。一次次的慘痛經歷告訴我,我可能不適合做機械這行。
所以讀研時,我轉行了,去了相鄰專業自動化,做機器人控制算法。開始做控制算法時,本科的經典控制理論、現代控制理論和智能控制都重新過了一遍,自覺還行,于是開始跟著小導師開始做具體的機器人控制算法,主要是建模、控制器設計、仿真、實驗這個套路。讀過研的童鞋都深刻的體會了“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就話的現實意義。我也如此,從建模起,各種碰壁,一路艱難苦恨爬到仿真做成,但是實驗卻因為時間、精力以及找工作等各種原因難以成行。再次沮喪,覺得自己可能不是做控制的料,遂放棄這行的從業機會。
后來,因為環境原因我選擇了做碼農,當然,薪水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我也曾一度以為是唯一的原因。當我讀了這本《刻意練習》后,我發現了一個潛在的原因讓我放棄了機械、控制而選擇了程序員——及時反饋。
記得去年每次面試我都要被問到一個問題,你專業是機械、 項目是控制然而你為什么要做程序員。一次次的從(睜)容(眼)應(瞎)對(說),從機械錢途無望到控制多數賣概念再到代碼改變世界說了一大堆。現在看來,其中有一條還真是說的很有道理的——試錯快。仔細分析自己放棄機械的原因是其加工周期長,錯誤反饋慢,一個零件外協加工少則兩周多則一個月,返回的零件錯了,我再翻看圖紙大部分已經記不清如何設計的了,所以自己的設計水平一直難以提升,這也就是我付出了時間,精力但是久久不能提高能力的原因,反饋不夠及時,使得自己無法及時的糾正自己的錯誤。但,那么多學機械的人為什么有人學的好有人學的次呢?去年和一個去加村學機械的同學聊天,得知他們院有自己的加工設備,車磨銑刨都有,每天設計完東西,下午、晚上就能自己在床子上搞出來,哪里錯了可以立刻糾正,修改,再設計。我好像有點知道自己的問題了。同樣的問題,在我做控制算法時也存在,機械設計是成果無法及時反饋,所以糾正錯誤的提升就會變得很慢,而在做控制時,是我大多數時候找不到反饋。比如在做建模推導時,教材中給的經典案例很難套到自己的研究對象中,而看相關文獻時,不是語焉不詳,就是推著推著發現他的問題,總之,每走一步都是在摸索,不知道什么是對的,推翻重來也是家常便飯。這種摸索過程雖然提高了自己的學習能力、推理能力等等,但是讓我感到痛苦、疲憊與無助。
因為項目需要,我做了一些機器人的上位機控制軟件,在開發中我漸漸喜歡上了寫代碼,因為它試錯快,能夠及時的反饋結果,一個函數寫完,直接跑測試用例,立刻就能夠知道自己的對了還是錯了,然后糾正,在開發。這種及時反饋的特點使我在這個領域逐步建立了自信,也開始樂于從事相關的工作。再后來,我找了份碼農的工作,正式開啟我的程序員生涯。
書中說,刻意練習要有個好導師,他能夠及時指出你的問題,及時糾正從而助你成為專家。這也是我覺得它不靠譜的地方,畢竟生活不是小說,洪七公不會在嘉興等著郭靖,所以好導師的問題,還是不要強求了,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能夠做到:練習—反饋—再練習—再反饋,就夠我自己成長進步了,也許會走彎路、歪路,但是起碼心情不用再那么忐忑了。
好讀書,讀好書,讀書好。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