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非暴力溝通》,馬歇爾·盧森堡 (Marshall B.Rosenberg)(作者),阮胤華(譯者),華夏出版社; 第1版 (2016年1月1日)
I:尋找樂趣,這是生活的真諦。最近最受小朋友們歡迎的《小豬佩奇》這部動畫片比較發人深省的就是每集結束都是在一家人的歡聲笑語里,無論之前有孩子們多么吵、哭等等。生活里如果沒有歡笑那么就不會讓你感覺到幸福,想必大家都認同。但是我們平時的做法卻走向了反面。我們認為哪里有都是有樂趣的事,哪里有都是歡歌笑語,人生就是苦難,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所以我們常常活在了“不得不”、“你讓我”這樣的無奈中。在這樣的無奈中我們不知道怎么辦,憂傷、自我責備、恐懼、掙扎,我們如同沒有靈魂的。那么如何找到快樂的生活方式,讓自己和身邊的人充滿快樂呢?可以有“選擇做”的方法來代替“不得不”的無奈。
第一步,列表出你覺得沒有意思又不得不做的事情。思考出所有的事情是個難題,需要時間,認真清理自己的世界,找出你思維觀念中認為的不得不。
第二步,在每項之前加上四個字:我選擇做。
第三步,填寫需要聲明:我選擇做——(前面列表的不得不做的事情)是因為我想要——(內心的需要)。
A1:想下自己以前有過的最無奈的事情是什么,你是如何面對那種無奈的?
昨天是孩子上學的最后一天,之后就是寒假了,天氣也不錯,白天出了太陽。所以晚上和愛人決定一起帶孩子去觀音橋逛街,買點年貨。剛開始上公交車時還好好的孩子,下公交車轉地鐵的路上我也沒有察覺哪些沒有注意到,突然發起了脾氣,說要砍我的手、腳,還說你都沒有腳了,不能走了。本來可以幾分鐘走路就到的地鐵站就這樣走了好漫長的時間,也一點兒感覺不到出去玩的開心……總之,這突然間的孩子脾氣讓我感覺有點無奈和心煩。很多時候當我不清楚孩子為何就發脾氣 時,我就是這樣的先是感覺到特別無奈,最后就是因為說了很多也無效時就產生了心煩。我感覺到帶孩子好累啊,為什么孩子就又突然這樣不好說話、配合了。后來,過了一會兒,我選擇擁抱了他,說了我愛他,他好了一點了,就直接繼續走。不過,我的心情卻還是不能完全開心起來。好像只能等時間撫平過去,或者新的無奈又來。
A2:如果想要開心地生活,積極地面對無奈,運用“選擇做”的代替方法,會怎么樣呢?
孩子的脾氣還是會再次發生,還有更多自我感覺無奈的事情,所以更多的是我自己的內心要找到快樂的生活方式。比如針對育兒,我運用“選擇做”來代替“不得不”的話,
第一步,列表出我覺得沒有意思又不得不做的育兒事情。如,我要照顧他的情緒、體會他情緒背后的原因、我要照顧他的生活、我要接送他,我要陪伴他。……
第二步,在每項之前加上四個字:我選擇做。
第三步,填寫需要聲明:我選擇(做)——(前面列表的不得不做的事情)是因為我想要——(內心的需要)。
我選擇要照顧他的情緒,是因為我想要我想和孩子有愛、開心的相處,我需要開心的時刻多些。
我選擇體會他情緒背后的原因,是因為我想要知道什么導致了他不開心,也導致了我不開心,我需要了解孩子和自己的心理世界。
我選擇要照顧他的生活,是因為我想要做一些有愛的媽媽。
我選擇要接送他,是因為我想要告訴我的孩子我們愛他,不會丟下他。
我選擇要陪伴他,是因為我想要被純真的孩子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