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山若夫
離鄉(xiāng)久了,舌尖就承載了故鄉(xiāng)全部的記憶;有些味道,在歲月的淘洗中變得越發(fā)深厚。
祖母做的甜醪糟是村里最好吃的,猶記得小時候經(jīng)常有人來家里討要做醪糟的秘訣。醪糟又叫米酒,是一種風味別致的食品。兒時,沒有那么多的甜點,水果糖也很少吃到。我對甜味最直接的感知更多來自于醪糟。
每到夏天酷熱難耐時,祖母總會做上一壇子醪糟。農(nóng)忙時,一壺醪糟就是午餐,既解渴,又充饑;客來時,煮上一碗醪糟便洗去了客人的仆仆風塵,人間的溫情開始從醪糟中生發(fā)。
醪糟雖甜,吃多了也會醉人。還記得我小時候就因吃多了醪糟醉得不省人事,鉆進稻草堆里呼呼大睡,最后天黑盡時才滿身酒氣回來,害得家人差點報警。
后離家遠行,吃到醪糟的機會漸少。在外吃早餐時,看到有賣醪糟的地方,便會情不自禁地吃上一碗,不過總覺少了幾分味道,如此便更加想念祖母做的醪糟來。
以前每次回家,祖母都會算著日子做好醪糟等我回去,我也在甜甜的味道中長大成人。如今祖母上了年歲,那雙患了風濕的手一到下雨就會隱隱作痛,早已提不起做醪糟的工具,只在兒孫團聚時,偶爾會和我們講起一些關于醪糟的趣事,童年的溫情便一點點彌漫開來。
泡菜亦是我愛的小吃之一。
無論身處何地,吃飯前總愛加點泡菜。最好吃的泡菜還是土壇子泡出來的。做泡菜的時間不需太久,只要三五天便可開壇大快朵頤。
在農(nóng)村吃到泡菜很容易,但想吃到好的泡菜卻并非易事。泡菜的好壞除了考驗手藝,還與壇子有關。好多人家中就因有一口好的泡菜壇子讓人羨慕。
兒時,伯母家有一口好的泡菜壇子,哪家要做泡菜時都會到她家舀點酸水做引子。諸多鄉(xiāng)鄰也因此總想和她搞好關系,就為了到時能要到點泡菜水。
記憶里,泡菜水還有一奇妙的功效——治拉肚子。小時候要是拉肚子舀點泡菜水喝便藥到病除,那時總覺得一口泡菜壇子有著太多神奇的功效。
炒菜時,加點泡菜也開胃無比。泡菜還可去腥,做一些帶點腥味的肉食時,加點泡菜就可掩蓋其本味,吃起來既爽口又開胃,讓我在深夜想起時依然口水直流。提到泡菜,或許你會首先想到韓國的“洋泡菜”,隨著韓流的入侵,韓國的泡菜一下也火了起來。不過和“洋泡菜”相比,我更愛吃點家鄉(xiāng)的“土泡菜”,每每泡菜入口,濃濃的鄉(xiāng)情就從中溢出。
和泡菜相比,我至愛的土家美食還是辣椒粑粑。
地北天南,客居異鄉(xiāng),我從未吃到這一山中佳肴。此物雖以辣椒為原料,卻并未想象中那般辛辣。其做法簡單,新鮮辣椒采摘回來后用石磨磨成辣椒汁,再和面粉揉在一起捏成粑粑,蒸熟后封壇存放即可。嘴饞時,拿出幾個,切成小片,鍋中放點香油,把粑粑炸到兩面金黃時即可起鍋,回鍋時加點食鹽,灑點蔥花即可。粑粑入口,吃起來酥脆無比,又夾雜著點辣味,讓人回味無窮。
如今石磨漸漸退出歷史的舞臺,用心做辣椒粑粑的人也走進了歲月深處。用機器做出來的辣椒粑粑口感欠佳,吃起來粗糙無比。不過偶爾嘴饞時,我還是會忍不住去買幾個來吃吃,權當是一種對童年生活的回憶,誰讓那味道里裝滿了我走過的人生呢。
(轉載請記得聯(lián)系作者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