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十章全文如下: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字面解釋如下:
“精神和形體合一,能不分離嗎?聚結精氣以致柔和溫順,能像嬰兒的無欲狀態嗎?清除雜念而深入觀察心靈,能沒有瑕疵嗎?愛民治國能遵行自然無為的規律嗎?感官與外界的對立變化相接觸,能寧靜吧?明白四達,能不用心機嗎?讓萬事萬物生長繁殖,產生萬物、養育萬物而不占為己有,作萬物之長而不主宰他們,這就叫做‘玄德’。”
人的精神和肉體應當一致,就像一個嬰兒一樣。所謂小兒無詐。為什么我們常常說某某保持了童貞?童貞非常純潔,沒有爾虞我詐。對于小兒而言,口里怎么說的,臉上的表情就會是怎樣的,其行為也會是一致的,不會出現人格分裂,不會心口不一。這就是營魄抱一。要做到如嬰兒般營魄抱一,就要滌除玄鑒,像對著鏡子打掃身體一樣,使之無疵。如果內心齷齪,必然會表現得口是心非,出現口蜜腹劍的情形。玄鑒無疵,就能做到天下為公。愛民治國的出發點不是為一己私利,才能做到無為而治。我們常常看到,一個人無私,就可以做到公正公平,處事就能依循程序,不會施加額外的心思。比如招投標的時候,主持人不夾帶私利,自然能夠按照程序辦事。但如果主持人接受了某個當事人的賄賂,要確保利害當事人中標,就必然要想方設法修改程序,以保證天平的傾斜。這就不可能做到無為了。所以,無為的前提是無私,要無私就要滌除玄鑒,使之無疵,使之如嬰兒般營魄抱一。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這里的雌,理解為寧靜似乎有些牽強。筆者認為理解為母性更妥。母性是什么?最主要的就是慈愛。天門應該指的是人的感覺器官,眼之所見,耳之所聞,都應該感同身受,都應該施之以母性般的慈愛。而不應該對于人間的疾苦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明白四達,能無知乎?”智慧通達,能不施以自己的心智、心機嗎?就是說,無論遇到什么事,無論處理什么事,都能夠不玩自己的小聰明嗎 ?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意思是,生下它,養育它,不是為了占有它。之所以生之蓄之,是因為天道使然。老子的這個思想和傳統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觀念是不相同的。天下萬物、萬民皆有生存的權利,任何人都不能剝奪,也不應占有。這就是玄德,就是一種自然無為的德性。不恃,不宰,也不能有私心,與第九章說的“功成身退天之道也”相呼應。有些人身居要職,做了一些事,于是就飄飄然,認為自己恩澤于人,應當有回報,于是大肆貪賄而怡然自得,與不恃不宰的玄德相去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