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觸古文中“大學”這個詞,是在教育科學學院大廳的左側墻上,抬頭看到《大學》里的那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善。”當時單純地理解為高等教育場所——大學的教學方法。后來在家看書的時候又遇到這句話,搜索了一下它的意思: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讀了好幾遍翻譯,總感覺哪里不對勁,難道古人就預料到今天的教育體制了么?小學,中學,大學?是這樣子的么?查閱資料才知道是自己的理解太狹隘了。儒家強調的“大學”是大人之學,是君子之學,是走向人生大道的學問。能開始研究“大學”,就意味著心里成人的開始,就要求君子之德的遵守,開啟光明大道的修行。
那將“大學之道”放在高等院校也是挺合適的。大學意味著一個新的開始,從之前監管式教學管理到開放是教學模式;是離開家的第一個驛站;是人生的第一個轉折,多多少少有一些走向人生大道的感覺。而且在大學里接收到的知識事務,都有助于我們心里的成熟,在這樣一個過程中要不斷形成自己的處事原則,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今天在教師資格證的資料書中看到一句這樣的話“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意思是:大學的教育活動,按時令進行,各有正式課業;課余及休假的時候,也有課外研究。說的是課內學習和課外學習相結合。我個人認為,可以將課外學習引申為實踐活動,如果只是一味了解理論知識,不去親自操作付之實踐,那么知識也只是無用的知識。我們也可以將課外學習當作是興趣愛好,促使我們放松身心的一種課外學習方式,身心放松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高課內學習的效率。
我想我們大學的教育很多是借鑒古時候哲學家教育家的君子之學。其實不只是大學教育,任何一個教育場所都可以且都要以培養君子一樣來培育我們未來的棟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