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當年所局荒蠻之地,現在已成旅游大熱的地方,在小七孔, 35讀高溫下,排在望不到盡頭的隊伍里,美景只能在人頭中尋找,心生煩躁,想這是不是什么私欲,是好自己方便?想到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自己這是愿乎其外了,希望能人少景美,沒能素其位,處患難卻期待處于舒適,心情就不平了。心通了,也就靜了,美景看不到,那就看人,旁邊一個一歲小娃娃吸引了我半天目光。如此也就無入(處)而不自得其樂了。
正之問曰:“戒懼是己所不知時之工夫,慎獨是己所獨知時之工夫,此說如何?”
先生曰:“只是一個工夫,無事時固是獨知,有事時亦是獨知。人若不知于此獨知之地用力,只在人所共知處用功,便是作偽,便是‘見君子而后厭然’。此獨知處便是誠的萌芽。此處不論善念惡念,更無虛假,一是百是,一錯而錯。正是王霸、義利、誠偽、善惡界頭。于此一立立定,便是端木澄源,便是立誠。
「是故君子戒懼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是故君子慎其獨也。」
曰:“戒懼亦是念。戒懼之念,無時可息。若戒懼之心稍有不存,不是昏聵,使已流入惡念。
這戒懼之念是不是就是我們的觀察者?因為如果觀察者缺席,我們回隨念頭而去,或昏聵。
有一學者病目,戚戚甚憂,先生曰:“爾乃貴目賤心。”
多少病人,天天為病說困,忘了內心,但同樣是絕癥,有的人卻可以或的灑脫。
貴目賤心,意識時時在目上,痛苦不堪,若把意識轉入內心呢,痛苦也就減輕甚至消失了,如此先生竟指出了治病的一個好方法。這個方法自己用咳嗽進行了驗證。近日感冒咳嗽,臨睡前咽癢難忍,自覺意識一直有喉部,嘗試深呼吸,把意識沉入丹田處,初還把持不住的咳,繼續數呼吸,神思下沉進入內心,慢慢竟感覺不到咽癢了,人沉沉睡去。早上醒來,感覺咳嗽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