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寶雞傳承石鼓文化的記憶

改革開放以來寶雞傳承石鼓文化的記憶

快樂有趣

唐代貞觀初年仲春,十面石鼓在渭河寶雞南岸被一個放羊的老人發現,當時的石鼓就已歷經千年風雨。這個石鼓,是最重要的金石學石刻遺物,它上面刻著的文字,人稱當今漢字的“祖宗”。唐代韓愈曾專門為其上書請求妥善保存。當時的書法家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等均十分推崇石鼓文書法。唐代詩人杜甫、古文大家韓愈、宋代文學家蘇軾等,還專門為它做過詩。近代的康有為曾譽其為“中華第一古物”。石鼓,在中國的文字史、文學史、考古史、社會發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斗轉星移,滄海桑田。對于當代寶雞人來講,與石鼓有關的一切文化符號,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歷史的記錄,更是一種情感的寄托。

建園筑閣 ,永久傳承

現珍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石鼓館的十面石鼓是國寶級文物,它們是從寶雞出土的。之所以貴為“國寶”,是因為這些鼓面上刻的文字據考是周宣王時代的。唐代大詩人韓愈在《石鼓歌》頌揚了周宣王中興王室及馳逐圍獵、勒石銘功的宏大圖景。據研究,周宣王刻在10面石鼓上的這些文字的形狀是“蒼碩之嗣,小篆之祖”,也是秦始皇統一文字時依據的母體,也可以說是今天漢字的“祖宗”。所以,數千年來,這十面石鼓的地位在考古界、文物界和學界備受尊崇,曾被康有為美譽為“中國第一文物”。 石鼓,最早被人發掘是在唐代,出土于寶雞市,今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寶雞出土的十個饅頭狀花崗巖石刻,因外形似鼓,被稱為“石鼓”,上面的文字被稱為“石鼓文”,這是一種由大篆向小篆過度的文字,后也被人稱為“籀文”。這十面石鼓其形上小下大,直徑約三尺,每個重一噸,鼓上皆刻有四言詩,內容多言漁獵之事,故石鼓文又稱為獵碣文。本來十個石鼓皆有文字,不過由于歷經波折坎坷,每逢戰亂便失于保護,流落民間,未得到持續保護,甚至有一鼓曾被人當做磨刀石,上面的文字都被磨損殆盡。原有700多字的“石鼓”,現剩300余字。不過經過歷代人的研究,并根據鼓身上的文字,將十面石鼓分別命名為:乍原、而師、馬薦、吾水、吳人、吾車、汧沔、田車、鑾車、霝雨。石鼓是國內出土最早的成篇石刻文物,世稱“石刻之祖”,也被后人譽為“漢字的活化石”。石鼓出土后,鼓上陌生文字引起當時金石學家注意。查遍古籍,也沒找到類似文字,這讓文字大家認識到,這是之前文字研究中所缺失斷裂的一段歷史!所以,后世評價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開小篆之先河,在文字史上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石鼓對歷史研究、漢字演化研究都有著深刻意義。在文學上,石鼓上與《詩經》句式、風格相似的四言詩歌,從出土文物角度佐證了《詩經》傳世的真實性。石鼓岀土是一件除了有歷史意義、研究價值外的文物外,這更是一件藝術珍品,這上邊的文字被后人奉為“書家第一法則”。石鼓上的文字是先在較為平整的鼓面上書寫上去,在一筆一劃精心刻之,這樣更真實保留了書寫本意。縱觀石鼓,布局均勻有度,結構嚴謹,用筆舒展大方,筆力遒勁。被后世學篆書者奉為正宗,歷代書家、名人贊譽和臨摹者甚多。

? ? ? 近年來,寶雞市委、市政府以文化強市為戰略決策,大力推動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把宣傳弘揚石鼓文化作為切入點之一。從2006年開始,市上在中華石鼓的發現地——寶雞石鼓山,投資3.5億多元,建造了“中華石鼓園”,著力打造石鼓文化品牌。整個園區總占地500余畝,建筑總面積4.7萬平方米,建有石鼓閣、石鼓書法藝術博物館、研究院,全國最大的青銅器博物院、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周秦—金石歷史文化和自然景觀,融歷史性、學術性、藝術性為一體,氣勢恢弘,堪稱中國書法第一園。石鼓閣陳列有石鼓仿品10面,分別是《車工》、《千沔》、《田車》、《鑾車》、《霝雨》、《乍原》、《吳人》、《而師》、《馬薦》、《吾水》。石鼓閣,北臨渭水,南依秦嶺,高56.9米,閣頂距濱河路相對高度110米,建筑面積7200平方米,仿秦漢建筑風格,采用外五內九的層級設置,由白墻、紅柱、灰瓦構建,氣勢雄偉,喻示著周秦文明在中華民族史上居九五之尊的崇高地位,堪稱中華西北第一閣。石鼓閣是仿秦漢建筑,在閣樓的最頂端有一只金雞,仿佛象征著寶雞,是寶雞市標志性建筑。園內建設的仿秦漢建筑風格的石鼓書法研究院,搭建“陳倉論書”的平臺,供海內外書畫家揮毫潑墨,展示書法藝術。同時,圍繞中華石鼓園配套建設的石鼓文化城,投資12億元,打造精品古玩街、文化藝術品市場和旅游文化產業園等,使其成為西北乃至全國聞名的新興旅游勝地。中華石鼓園已成為傳承弘揚中華文化的熱土,成為寶雞新的城市名片。目前,已接待游人19萬多人(次),其中,登臨石鼓閣的中外專家學者、有關方面領導和游客6萬多人(次)。

石鼓本無聲,蜚聲四海文光遠,雅閣誠有意,流韻千秋墨寶香。

2010年9月下旬,中國書法家協會與寶雞市人民政府在寶雞中華石鼓園舉辦“中國·寶雞首屆‘翰墨石鼓’全國書法名家邀請展”,就是因為寶雞的石鼓山是名副其實的漢字之根系、書法之源頭、書家之朝圣地。

著書立說,傳之后世

? 正如那些已經無法辨識的文字一樣,石鼓背負的那些殘斷的歷史,和它顛沛流離的命運,與中華民族所經歷的苦難一直緊密關聯。十面歷史悠久的石鼓,以及籠罩它們在身上的未解謎團,讓它們在跌宕的歷史潮汐中更顯獨特,更顯珍貴。我市學者對石鼓文的研究也沒有停止過。先后也發表和出版過多篇(部)論文和著作。2010年11月5日,彭曦先生《中華瑰寶石鼓文》由三秦出版社出版。彭曦先生年近八旬,是寶雞文理學院教授,享受國務院津貼的專家,是陜西省文史館館員,寶雞炎帝研究會顧問、寶雞周秦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在長城學、考古學、科技史、古文字學方面有很深的造詣;致力對寶雞地域歷史文化的貫通性思考和深入研究,對寶雞姜炎文化、周秦文化研究、對石鼓閣建設等都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中華瑰寶石鼓文——石鼓新韻共賞析》是彭曦先生沉潛學術、厚積薄發、服務寶雞文化建設和開發的新作、力作。近年來,彭曦先生在擔任寶雞石鼓山公園建設文化顧問的同時,殫精竭慮,潛心鉆研,終于撰成《中華瑰寶石鼓文》一書,讓學界聽到了寶雞學人研究石鼓的聲音。彭曦先生在《中華瑰寶石鼓文》一書里,就石鼓的初置地、發現地、作成的時間、石鼓文的內容、石鼓的價值等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其中不乏真知灼見。彭曦先生認為,石鼓詩作于春秋,鼓作于戰國,石鼓的初置地和發現地均在寶雞的石鼓山,石鼓具有文字、文學、書法、管理文化、自然科學和秦人精神等多方面的研究價值,不愧為“中華第一古物”。彭曦先生在書中特別指出:石鼓并非一般的紀念、祭祀之物,“石鼓詩是以景抒情,以景抒志,是秦人秦國開拓奮進中那種走向強國的吶喊浩歌,是秦人秦國統一天下的一組交響序曲。”信哉斯言!《中華瑰寶石鼓文》的出版,其積極意義,不僅為近年來石鼓文研究所取得的一項重要成果,對石鼓文的進一步研究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而且,對我們寶雞中華石鼓園的開發和建設提供了學術支撐,對提高我市知名度也將產生重要作用。

2010年《曹宇石鼓文圖》問世。曹宇,1947年1月生于陜西岐山,早年就讀于西安美術學院,畢業后從事群眾文化工作。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寶雞市政協第六、七、八屆委員,群眾文化副研究員,炎帝研究會理事,《石鼓》雜志主編。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西秦美術學院、西京大學教授,岐陽印社社長等。書畫作品在全國美展、書展多次展出,出版著作多部。近年來,倡建寶雞炎帝陵,開發大散關,籌建西普陀,研究石鼓文化。寶雞市委、市政府授予“優秀文化工作者”稱號。曹宇先生(號石鼓堂)在各級領導和朋友的支持下,多年來潛心研究石鼓,創辦《石鼓》雜志,收集了大量資料,并對石鼓出土地長期實際考查,根據石鼓文譯義,創作出了十首《譯石鼓文詩》及十幅《石鼓文圖》。《曹宇石鼓文圖》以中國傳統繪畫形式,畫于八尺宣紙,十幅《石鼓文圖》經過作者數十年反復推敲、修改,在其六十花甲之年終于問世。十幅《石鼓文圖》各件既是單幅作品,又有相互聯系,洋洋巨著,連接在一起近乎四丈,文圖再現了先秦政治、軍事、民眾生活、飛禽走獸和自然風光。對人們了解、研究先秦歷史將會產生輔助作用。中國國學大師文懷沙先生,一直關心支持曹宇研究石鼓文化,并題辭“岐陽石鼓、碑刻之祖”;中國書協顧問、書法大師歐陽中石先生題辭“獵碣重光”;日本東丘印社社長川合東皋先生題辭“珠聯璧合”;書法大家譚建丞題辭“金石壽書畫緣”。有關專家對《曹宇石鼓文圖》也給了他高度的評價。這也是曹宇先生近十年來一件力作,陜西省委省政府兩廳授予曹宇先生“構建和諧陜西2007書畫界新聞人物”。

? ? 《曹宇石鼓文圖》脫稿后,《華商報》、《陜西日報》、《西部建設報》、《寶雞日報》等報刊作了長篇報道。各地發來賀詩短信,祝賀《曹宇石鼓文圖》問世。戶縣政協王仲第吟詩:石刻之祖石鼓文,堪稱瑰寶何須詢,深奧難解其中意,以畫釋意唯曹君。書法家劉侃道:先秦獵碣出陳倉,識文唐人有韓張,文豪沫若研其意,吟詩作圖石鼓堂。

? ? ? 曹宇還創辦了社刊《石鼓》雜志,在全國影響很大。得到了國家領導、書畫大家楚圖南、馬文瑞以及沙孟海、吳作人、啟功、文懷沙、歐陽中石、康殷、沈鵬、霍松林、黃養輝、馮亦吾、劉江、茹桂、石開、王冬齡、黃惇、王崇人、李延聲、吳善璋等先生題辭與支持。出刊五期后因經費問題停刊。2009年,寶雞市政協委員聯名提案,要求恢復《石鼓》雜志,寶雞市政府有關部門及時批復、同意復刊。現在《石鼓》雜志在寶雞市新一屆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以新的面貌、豐富的內容、精美的印刷與全國人民見面。它將會成為書、畫、詩、印愛好者的案頭資料,寶雞市的大名片,飛揚于祖國各地。

? 目前,在傳統文化傳承的熱潮中,我市學者李仲操、蔣五保、張亞煒等,熱心石鼓文的研究,為揭示石鼓文化的內涵,都做出了重要貢獻。盡管目前在石鼓文研究中對一些問題還存在著不同的觀點和認識,但這并不影響我們對石鼓文化的探討和研究。

岐陽石鼓文化學術研討會在岐山召開

根在寶雞,向外傳承

改革開放以來,寶雞石鼓文的研究和傳承,呈現出市場化、多元化的路子,

? 吉朝聲創辦石鼓印社。 石鼓印社社長吉朝聲先生是于右任大師三原的同鄉,雖不處同一時代,但有著文化的傳承,他熱愛書法篆刻藝術,刀功遒勁,刀法自如,執著追求,創新思維,集同行為友,身先優學,必成未來之大器。 公務員吉朝聲退休后沒有養花種草,而是精心籌備創辦“石鼓印社”。然而,他的這個舉動卻引起了與湖南衡陽同名印社的爭奪戰。 2010年 10月,,石鼓印社先后投入了 16.5萬元,完成了 45個類別的商標注冊和網絡品牌保護,讓石鼓發現之地的寶雞,合理合法地留住了“石鼓”二字。聽說吉朝聲創建了石鼓印社,并運用法律的手段保護了石鼓印社的知識產權,寶雞書法篆刻界為之一振,也得到國內書畫界關注。 2011年重陽節,石鼓印社將價值十萬元的 100幅篆刻精品“百壽印”捐贈給寶雞慈善總會,轉贈予寶雞的長壽老人。同時,石鼓印社聯合寶雞印社、岐陽印社,在 2012年元旦成功舉辦了《寶雞首屆篆刻藝術聯展》,為寶雞 58位篆刻藝術家搭建起交流學習的平臺。?

? 成立石鼓研究會,開展研討交流。2012年12月13日上午,寶雞石鼓文化研究會第一屆會員代表大會在萬利酒店石鼓堂隆重召開,標志著寶雞石鼓文化研究會正式成立。會上,市民政局黨組成員、調研員葉濤宣讀了市民政局《關于同意籌備成立寶雞石鼓文化研究會的批復》,市社科聯黨組成員、副主席霍海利宣讀了《關于寶雞石鼓文化研究會領導班子的批復》。會議表決通過了《寶雞石鼓文化研究會章程》,選舉產生了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任周方,寶雞市文物旅游局; 岐陽石鼓文化學術研討會在岐山召開 。

命名石鼓鎮,用地名傳承石鼓文化

從史志記載看,石鼓山上確實有一座石鼓寺,由于歷史劫難,早已不復存在。前后相隔,村民自發和政府主導各自修起一座“石鼓寺”,其歷史背景與建設初衷也是迥然有異。1985年,李仲操先生等在石鼓山北麓立碑標注。文革結束,鄉村民間信仰恢復萌芽,集全村之力,于2002年恢復廟宇,不知歷史上石鼓寺屬于佛教還是道教,但村民卻依據自身的理解和信仰習慣,將之定為社廟道觀,逢會敬神。2015年,中華石鼓園的開發建設已臻成熟,修建這座新石鼓寺

石鼓閣南側新建一“石鼓寺”,氣勢恢弘,建筑全部采用大理石材堆砌,佛像亦為石質。這等規模和講究在寶雞地區很是罕有。寺內共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鐘鼓樓等,美輪美奐。從門口的石碑得知,石鼓寺建于唐代,清嘉慶年間曾經重修,現在的寺院則是2015年由政府及企業家捐資重建。擴建重修石鼓寺院重修石鼓寺記石鼓山留有石鼓寺遺址。1965年,石鼓寺遺址出土一塊清嘉慶13年石碑,載《重修石鼓寺記》。近年,在石鼓山西南一隅、連霍高速公路北側重修石鼓寺一座,面向渭水,背靠秦嶺。。

《重修石鼓寺記》: 石鼓之邇(er),邑乘載之詳矣。其由來遷徙,爾時見于他說,唐韓昌黎有石鼓歌,及今世所刻石鼓文。予少時讀之,嘗以未獲親見其物為恨,而此山即其舊置之所也。山去邑東南十余里,蜿蜒南來如蛇龍,然自雞峰而下逼臨渭水。其山之陽有寺頹廢有年,荒煙蔓草,荊榛滿目,遙望之,不啻(chi)寒郊一荒冢耳。父老嘗曰:此古之大剎也,昔之石鼓實出于此。丁卯冬,居人謀重修焉。披荊棘,除荒穢,伐木斬板,磨礲磚石,為構佛殿三楹,越歲而工程告竣,遂求記于予。予曰:石鼓,名跡也,構佛殿毋乃有誤乎?僉(qian)曰:自昔已然。今之父老猶有能言之者,且寺有常住,地若干畝,僧會司歲催其租。予曰:然則胡為而猶以石鼓名也?僉曰:仍其舊也。予聞之而疑,疑而終且信,曰:自古賢人君子卓立于世,其生卒里居以及轉徙流寓,后之人未嘗不愛之惜之,樂識不忘,雖歷世而猶不忍沒也,而況周宣王之蒐(sou)狩,太史籀(zhou)之記載作石鼓以志中興之盛者,其地乃在是哉。雖為佛寺,仍以其名名之,宜也。至古人寄跡之所,往往有極為名勝,入其中而為釋道家之神祠者,唐宋元明以來多有之矣。寺雖無于石鼓之意,而猶幸不沒石鼓之名,則凡瞻謁佛像而潔誠拜禮者,顧茲寺之名,當思石鼓之所以作,而翻然悟,蹶然興也。謹為之記。

嘉慶十三年歲次戊辰仲冬月榖旦

邑丁卯科副榜高奮翥熏沐撰文并書丹

? ? 本堡會首? ? 趙綬、馬登科、程泰、秦川、吳盛、

曹天亨、祖涌、暢程萬、林茂、馬緒全、范中義

1965年6月12日,李仲操先生(時任寶雞市人民委員會辦公室綜合科科長)和當時寶雞市文化局干事張鳳彩從石鼓山下的石鼓寺遺址下挖出該碑并拓文,惜現已不存。2004年12月,南粹生先生自費在村民所建“石鼓山”廟院中重刻立碑(目前仍在,見下圖)。本次碑文根據新石鼓寺山門東側石碑背陰碑文所整理,

舉辦書法大寒

注冊石鼓企業。寶雞市石鼓文化產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

東嶺石鼓文化廊橋工程總投資1.45億元,于2009年6月開工建設,由寶雞市河道路管理委員會和東嶺集團共同建設,其中東嶺集團出資8000萬元援建。廊橋東嶺石鼓文化廊橋作為中華石鼓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坐落石鼓山下,橫跨渭河,全長 684.4米,橋寬6.5米。廊橋構造獨特、新穎,廊橋橋面以上布置雙坡長廊,間或布置六角亭,主要橋墩上布置雙層重檐塔樓。廊、亭、塔樓為仿古建筑,與石鼓山公園的建筑遙相呼應,相映成趣。橋體上裝飾有金石走廊、歷史年表、詩詞歌賦、人物浮雕、歷史文化地雕,廊橋頂部選用了中國歷代名畫點綴,同時把寶雞青銅器、石鼓融入其中,整體展示了中國輝宏的歷史長卷,更凸顯了寶雞八千年的地域文化。“長廊記史上河圖展前朝畫,渭水揚波鳴鳳曲吟盛世歌。

“石鼓文”亮相寶雞街頭。2013年12月,在寶雞市區經二路道路南邊的人行道上新出現了10面石鼓雕塑。石鼓高約2米,直徑約1.5米。每個底座上,除了正面有名稱外,兩邊分別是中英文介紹。據介紹,由寶雞市文物旅游局和住建部門牽頭,經二路綜合整治改造提升指揮部協調,從今年8月開始在經二路上安裝珍品仿制青銅器、石鼓仿制品及青銅器水景。這次展示的石鼓,其原型在初唐時期發現于寶雞石鼓山,被稱為“中華第一古物”。有描寫千河美景的“千沔鼓”,記述秦公與隨從等太遠游獵盛況的“田車鼓”,另外還有“鑾車鼓”“酃雨鼓”“作原鼓”“吳人鼓” “吾水鼓”“而師鼓”“馬薦鼓”等。石鼓上的文字不僅是我國發現最早的石刻文字,也是難得一見的大篆體書法作品,而且是我國最早的石刻詩歌。

為了弘揚傳承優秀周禮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岐山縣文化廣播電視局、岐山縣周文化研究會召開的岐陽石鼓文化學術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各抒己見,用證據論證,以理服人,發表了很好的觀點。岐山作為周文化的發祥地,研討岐陽石鼓意義重大。大家對石鼓出土于岐山之陽,命名為“岐陽石鼓“,屬周文化范疇,達成共識。

會后,部分專家學者還參觀了岐山縣正在建設中的“岐陽石鼓博物院“,這個作為岐山縣今年招商引資的文化項目,建設進度之快,場館面積之大將是對宣傳、研究周秦文化提供很大的平臺。該項目是由著名書畫家、石鼓文化傳承人曹宇先生退休之后為家鄉所作的貢獻。與會人員認為曹宇先生老當益壯,古稀之年還投資公益文化事業,造福鄉梓,精神可貴,值得贊揚。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30,501評論 6 544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673評論 3 429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8,610評論 0 38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939評論 1 318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668評論 6 41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6,004評論 1 329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4,001評論 3 449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3,173評論 0 290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705評論 1 336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426評論 3 35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656評論 1 374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9,139評論 5 36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833評論 3 350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247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580評論 1 295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371評論 3 40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621評論 2 380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