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馮海燕,來自陜西省寶雞市燃燈寺小學。我們學校地處秦嶺北麓,占地面積8800平方米,現在有一到六年級6個教學班共68名學生,12位老師,附設學前兩個班,26個孩子,聘請代理教師兩名,屬于地廣人稀型。這也是我的母校。由于2011年左右撤點并校比較火熱,大部分老師和學生都開始進城,而我的母校由于交通不便,很少有老師愿意去。也就在那個時候,我申請回到了家鄉回到母校,我真的特別特別喜歡鄉村,回到母校以后,我覺得是我教書生涯最幸福的時光。因此2016年獲得了馬云鄉村教師獎。當上校長以后,我覺得我的幸福指數沒有當老師的時候高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由于缺乏經驗,紛繁的事務讓我經常忙得焦頭爛額。
所以這兩年,我積極參與了線上線下的很多次學習,在很多人的幫助和指導下,讓自己的工作才逐漸變得有點條理。
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學校2018年德育工作的一些探索實踐和感悟。
學校是什么?
據考證,我國原始社會后期就有了專門對青少年教育的特殊場所,就是學校的萌芽,青少年在這里學習勞動:建造房屋、耕種、收獲、唱歌、跳舞、游戲、禮儀、行為規范。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學校形成了以禮樂為中心的文武兼備的六藝教育:
禮——禮儀 樂——音樂 射——射箭
御——駕馬車 書——閱讀 術——算術
馬老師也曾說過,中國的教已經相當好,育還不太好,是啊,學校不只是給孩子教知識的地方,學校是育人的地方。德為教育之根本。什么是德?包含的方面當然很多,在我國傳統文化里,最基本的有人生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我是非常喜歡傳統文化的,獲獎之后,也就是2017年,我開始利用周末和節假日的時間,加入了當地的傳統文化促進會,學習傳統文化。并赴省外參與了幾次中華文化習養實驗學校的師資培訓。最重要的是,我校的教導主任,她也一直在學傳統文化,有了這個基礎,2018年就開始在學校進行以傳統文化為主的德育實踐探索。
一、挖掘當地文化:學校不應該是教書的地方,而是傳播文化的地方,所以我們開始講當地文化,寶雞青銅器之鄉、周秦文化發祥地、石鼓文、法門寺……除了講,還會開展研學旅行,親身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培養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感情。在研學旅行過程中,我比較重視的是社會公德,如:乘車行為、參觀禮儀等。
二、上好地方課程:用好地方教材。《道德與法治》、《品德與社會》、《廉潔教育》、《法治教育讀本》、《美麗寶雞》等。
三、誦讀優秀經典,誦讀經典。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5000年的文化而沒有斷層的國家,我國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經典著作。誦讀經典,就應該從小開始。有些人可能認為小孩子太小又讀不懂,沒有必要讓他們去讀,其實并不是這樣,所謂童蒙養正,就是應該在孩子們還很懵懂的時候、記憶力最好的時候讓他們去讀經典,背經典,培養他們良好的心性。小時候的讀和背誦,對孩子們既是一個文化的積累,也會對他們以后的人生成長起到很大作用。我們因為今年才開始閱讀,所以我先從弟子規開始,因為弟子規相對比較簡單易懂,而且非常適合學生們的實際,比如出必告反必面,孩子們一讀就懂,而且每天都可以踐行。現在我們學校學生都能夠全文背誦弟子規了,當然也許有些方面他們暫時還不理解,還做不到,但是我相信,弟子規可以伴隨每個人的一生,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他會有不同的理解,而且還可以一直踐行下去,如果每個人一直都能夠按照弟子規的要求去做,那他肯定會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
我們現在每天在背誦經典詩詞,許多孩子都能夠達到每天一首,試想,如果每學期背50首,一年背誦100首,小學階段六年下來,他應該要背多少首?如果你的孩子上完小學就能夠背誦600首詩,你有什么感想?還用擔心他語文學的不好嗎?還用擔心她口才不好嗎?詩歌里蘊藏著歷代人對這個世界的感受,對命運的態度,現在或許不太理解,但是將來,當他沮喪的時候,會被天生我才必有用所激勵,當他遠離家鄉時,會被每逢佳節倍思親所觸動,當孩子吃飯時明白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時。學習時懂得,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離別時,他懂得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時……你會不會很欣慰?詩詞會滋養我們的心靈,讓我們會成為更加懂美的人,成為更美的人。
四、弘揚優秀傳統,開展德育活動。
1、感恩教育,我們學校的文化墻布置為24孝,并且印制成校本讀本,由老師為學生講傳統的二十四孝故事以及如何在新時代理解和踐行。在校教育培養孝心,要求學生在家踐行孝行,包括“出必告,反必面,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給爺爺奶奶捶背、端茶送水,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在婦女節、勞動節、重陽節等節日里鼓勵孩子們制作感恩卡、手抄報等,感恩父母,指導學生從一件一件小事做起,開始要求家長將孩子在家踐行的照片和視頻發到班級群里,互相學習、互相激勵,長期學校定期對堅持踐行的孩子進行表彰獎勵,授予“美德少年”光榮稱號,主要目的還在于通過小手拉大手,形成良好家風村風。
2、傳統運動。上半年課間操學習太極拳,由于農村學生活潑好動,以往的課間操都不好好做,效果不好,正好我們學校有一位老師,也比較喜歡太極拳,利用這個資源,我們就把課間操改為太極拳,一個是讓學生了解我們傳統文化,另外也是為了讓學生能夠陶冶性情,凝心靜氣。有助于他們良好性格的養成。下半年我們開始探索跳繩課程。這源于基金會暑假的培訓課程,開學以后的一場運動會中我發現學校的大部分孩子都不會跳繩踢毽子,所以10月份我們就把課間操全部變成了跳繩。當然也不是簡單的跳繩,除了基本的跳法之外,我鼓勵學生去自己創編花樣跳繩。并且引導學生開展跳繩文化的調查研究。比如我們問學生,你想研究有關跳繩的哪些知識,學生就提出了跳繩的來歷,跳繩的歷史,跳繩的技巧,跳繩的花樣等等。根據他們想知道的問題去進行探究,讓跳繩有了更加豐富的內涵。這學期開始,我想帶領老師們,繼續進行跳繩課程的開發和研究,讓跳繩與各學科聯系起來。
3、練習書法,那無疑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和精髓之一。我們在下午上課前20分鐘時間,讓全校學生練習書法,除了學習毛筆的運筆、感受中華漢字的魅力之外,主要是引導學生了解書法中的深厚文化,只要多多鉆研,就會從書法中找到豐富的育人價值。(比如紅色的九宮格就像一個界限和規則,不可隨意逾越等。)
4、象棋圍棋,我們學校有一位老師也曾經是我的恩師,有著非常嚴重的心臟病,但是非常有情懷、認真負責,他認為學習象棋和圍棋對孩子很有好處,所以建議開象棋圍棋課,我當然就全力支持,現在我們學校二年級以上的學生基本都會下棋。
5、傳統節日。
6、禮儀養成。禮儀、儀式對每個人的成長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1)、開學禮。我們學校每學年開學初,都會舉行開學典禮以及一年級新生入學開筆禮——拜孔子、拜父母、拜師長,朱砂啟智、擊鼓明智、書寫人字……在隆重的開筆禮儀式中,家長和學生都對入學這個人生大禮有了深刻的認識和體會,體會到中華優秀傳統的魅力,為日后的學習成長奠定了良好的人生基礎。
(2)、升旗禮。每周一的升國旗儀式從不馬虎。
(3)、入隊禮。10月13日少先隊建隊日,都會舉行隆重的入隊儀式。
(4)、畢業禮。每年為小學畢業生舉行畢業典禮。
(5)、鞠躬禮。我們促進會和明德書院給孩子們講課的時候,首先建議孩子們給師長行鞠躬禮,開始,我也不習慣,也沒有強制要求,一個星期,學校只有三四個學生這樣行禮,我覺得這種禮儀看似簡單,但是感覺真的不一樣,所以每次遇到,我也會同樣給他們回禮,沒想到孩子們互相感染,行鞠躬禮的人數越來越多,而且越來越認真,以前,我們的樓道里、校園里,總會看到孩子們邊走、邊跑說聲老師好,現在,他們遇到老師總會停下腳步,認真行禮。有好多來校的客人受到孩子的行禮之后都會稱贊。而且,走出校門,當家長看到孩子的鞠躬禮的時候,明顯感覺到他們對老師也多了一份尊重。
7、協同育人。邀請寶雞市傳統文化促進會和明德書院在我校啟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儀式;給學生上《弟子規》示范課,全校師生參加,然后由我校老師每周上。請傳統文化促進會講師團成員給家長做道德講堂,提升家長的道德情操,為形成良好家風提供支持,效果非常好。我們本地也會有戲曲進校園活動,讓學生了解傳統戲曲。戲曲進校園(為什么喜歡看戲。而且反復看?其中的愛憎分明、懲惡揚善、善惡有報、戲曲的大部分劇目的主旋律是在弘揚正能量)
與社會公益組織,如:公益捐贈(學會奉獻、回報社會、關愛他人)
家校攜手是重點。
以上就是我結合我們學校的德育實踐活動跟大家做了交流,一年的探索,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實踐仍然處于初級摸索階段,比較淺顯,我們所做的肯定還不夠深入,不夠系統化,希望群里的各位校長、專家多多提出寶貴意見,幫助我進步。
努力方向: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學校各項工作的落實需要一批有理想、有擔當的教師隊伍做保障,根據我們學校的實際情況,以后在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上還需要再做探索,如何帶領教師熱愛學習、提高素養、堅定理想信念,是我校后期需要重點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