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和我玩一個游戲,說,老媽,如果能穿越回古代,你最喜歡去哪個朝代?我想都沒想,脫口而出,宋朝。兒子若有所思,說,怪不得呢,你喜歡宋詞嘛。
兒子還是很了解我的,一直以來,大宋朝在我眼里的印象,就是宋詞。不管是溫婉秀麗的,氣勢豪邁的,幽怨凄苦的。蘇東坡,歐陽修,辛棄疾,李清照等等,這些文人墨客如花妙筆,把我心里的大宋朝點綴的熠熠生輝。
最近重讀了《水滸傳》,讓我對大宋朝的印象有了根本的改變。如果說宋詞對于宋朝來說是陽春白雪般的存在,《水滸傳》里的市井俚俗,廟堂之高,江湖之險,如智者細細娓娓道來,讓我對大宋有了一個更立體的印象。
大宋朝的政權是腐敗黑暗的,這個毋庸置疑,要不也不會官逼民反,一百零八好漢梁山泊揭竿而起。但是隱藏在風起云涌的時局下面,你會發現,那時的民風是淳樸的,民心是純善的。
就拿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說起。王進為高俅所排擠,被迫離家去延安府投靠,路上因為錯過了歇息的酒家,就貿然敲開一家門,請求留宿,受到莊太公的熱情照顧,而且王進老母因為旅途勞頓而身體欠恙,莊太公還特地留在莊園,慢慢調理五六日,直到身體痊愈。由此也引出九紋龍史進,王進因為感激莊太公相助,做了史進的師傅,教會了他十八般武藝。這樣的橋段,在《水滸傳》里比比皆是,錯過宿頭,他們就會去路邊隨便敲開一家農戶的院門,都會受到熱情的接待,有肉吃肉,有飯吃飯,絲毫沒有相疑相棄的情形存在。我們當下文明和諧的社會狀態,這種情況存在的概率也是罕見的。
民風純樸令人向往,我發現大宋朝人的生活水平也是相當高的。文中人物不管是因為犯罪而發配遠方,還是因為軍務在路上奔波,路邊打尖的標準食品,大都是兩斤熟牛肉,一壺酒。要么兩只熟雞,要么一只肥鵝。這樣的飲食標準相較于現在,不管是洋快餐還是中式快餐,都是很高的配置了。
縱觀文中幾個有家室的人物的描寫,大宋子民的生活壓力也很低啊。就拿武松的兄長武大郎來說,就是個沿街挑擔賣燒餅的,按故事中的情節分析,一天只賣五六爐扇燒餅,但是他們的小日子過的也很滋潤呀,租住在縣城沿街的一棟二層小樓里,主婦潘金蓮足不出戶,打扮的花枝招展不說,每日家也是酒肉不斷的。
官僚的生活更是奢侈,梁中書給他岳父過個生日,十萬貫的生辰綱啊。我不知道宋朝的十萬貫到底是多么大的一個財富數字,按劇中所寫,十萬擔生辰鋼需要十一個軍漢,每人一付擔子來挑。
印象最深的就是,大宋朝的通用貨幣竟然是白銀和黃金。魯智深大鬧桃花山,也只是把人家桌上的金銀器皿踏扁卷走而已,沿路隨便撅下來點碎銀子,就能買酒買肉住宿,比起我們現在的快捷支付毫不遜色。
欣賞宋詞的時候,有時候會想,究竟是怎樣一個朝代,孕育了如此睿智的人群,以及后人一直無法超越的詞文化?讀了《水滸》,心里好像是有點答案了。中華文明歷經五千年,能流傳至今的經典,自然有當時孕育它的環境和土壤。民風淳樸,貨物流通方便,就連落草為匪的梁山好漢,心心念之的,也是受朝延招安,為國家效力,這其中,儒家文化的熏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雖然是朝廷腐敗,奸臣當道,但是文風興盛,我們現在為之膜拜的宋詞,也不過是當時街頭巷院彈唱的曲詞而已,食能果腹,衣能蔽體,精神生活又如此的高雅,對于市井小民來說,大宋朝應該是一個不錯的存在。
有《西江月》:
戰場堪比惡鬼,俗世心如菩薩,
因緣際會天造化,梁山天罡地煞。
敲門借問飯否,沽酒笑談桑麻。
玄女九天臨寶剎,魂歸千古蓼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