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成本是機會成本的兒子。
在美國,有一個人發明了更簡單的分析核磁共振的方法,這個發明使醫療成本大幅降低,很快全國各地的核磁共振數據全部都做好了,神奇的設備進行分析,結果很不錯,人們將這位發明家視為大英雄。
直到有一天,一位記者采訪了這位大發明家,人怕出名豬怕壯,記者爆料:所謂的發明,不過是一臺價值600元的電腦,原來,發明家玩了一個貓膩,他把這些核磁共振數據轉發到了印度。讓那里收費很低的醫生進行分析,然后再轉給客戶。整個美國震怒了,此人根本不是發明家,?就是一個大忽悠。
單從分析來看,印度醫生比美國醫生更為精準或更有效率嗎?不一定,印度醫生并未一定擁有這種絕對優勢,但是印度醫生在這個項目上,具有比較優勢。
什么叫比較優勢?一份常規的數據分析報告,一位剛工作不久的數據分析專員,可能2個工作日才能完成,比較資深的可能要1個小時就搞定,顯然在工作分析報告上,資深相比剛工作不久的數據分析專員,具有絕對優勢。
是不是具有絕對優勢,所有的數據報告就應該由資深人員親自去做呢?可能同樣一個小時,如果資深人員沒做數據分析報告,而在做市場投放計劃,完成后可以讓一個公司在未來內節省整個市場投放費用800萬,如果放下市場投放計劃,而去做數據分析報告,機會成本是多少呢?至少是800萬。
如果數據分析專員不做這份報告,她就只能做更初級的數據分析整理,怎么算她的機會成本也不會超過800萬,雖然在做常規數據報告上,資深人員擁有絕對優勢,但是數據分析專員卻擁有非常明顯的比較優勢,她有用比資深人員更低的機會成本產出這份數據報告的能力。
絕對優勢和比較優勢的區別?
傳統的分工,我耕田來你織布,耕田我效率高,我來,織布你效率高,你來。但是比較優勢指的是,即便織布這件事,我比你的效率更高,但是如果你的機會成本更低,也應該由你來做。
學習比較優勢,在個人工作和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1、在不具備比較優勢的事上,我們主動出讓。比如iphone,品牌是蘋果,裝配是富士康完成,一臺7000元iphone,富士康大概能賺30-40左右。蘋果公司如果自己裝配,一定不如富士康裝配的好嗎?不重要,重要的是富士康在裝配方面,擁有更多的比較優勢,即富士康相比蘋果,機會成本更低;
再比如,很多管理者事必躬親,掐指一算,我教你,一天,我自己做,半個小時搞定,我還不如自己做呢?實際上,但凡這么想的領導,最后一定把自己累個半死,整個團隊烏煙瘴氣績效非常差。
正確的做法是,好的領導懂得讓比自己機會成本更低的員工去做他該做的事。
2、在具備比較優勢的事上,果斷進入。美國人手機聊天,不用微信,用what up,what up的老大很智慧,沒有和facebook的老大硬碰硬,而是選擇了移動社交工具,自己相對來說更有比較優勢的領域創業,最終這個只有50人的團隊,以190億美金的價格被facebook收購,相當于每個人創造了3.8個億的美金的價值。
有心于創業的人,建議不要有志于選擇最熱最新的商業概念,應該多去觀察巨頭企業沒有比較優勢的領域,相比巨頭,你一定沒有絕對優勢,但是你很可能有比較優勢,因為他們的機會成本更高。
3、不斷降低自己的比較優勢。比方投資大師巴菲特,因為投資方面的過人天賦,導致機會成為太高了,世界上99.99%的事,巴菲特都沒有比較優勢,他做任何一件事,他的機會成為都是他用同樣的時間做投資可以賺的錢。無論他做什么機會成本都非常非常高,所以在任何事上他沒有比較優勢。
我們在職場打拼,不斷投資自己,實際上是在變相增加我們的機會成本,降低我們在瑣事上的比較優勢,最終我們把在做的價值不太高的事,交給機會成本更低的人,然后我們在某一個點上集中爆發,成就職場核心競爭力。
總結比較優勢,我做的比你好,也得你來做,事情應該交給機會成本最低的人,運用比較優勢時,我們可以做到:
1、在不具備比較優勢的事情上,主動出讓;
2、在具備比較優勢的事情上,果斷進入;
3、不斷降低我們在瑣事上的比較優勢。
一句話結尾,投資自己,就是把自己的比較優勢集中在更有價值的事上。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Sarah職場小屋”,一壺香茗,一抹暖陽,歡迎您來我的小屋坐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