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解讀只是個人暫時的淺見。
【解讀】
1、老子包含萬物的規律,這里試圖從最微觀的角度來探索。最微觀的東西,看到極致是看不到的,聽到極致也聽不到,試圖去摸也摸不著。這三個方面是沒有辦法追究到極致,只能混為一體。正好和物理學的不確定性相統一,微觀粒子的位置、速度和質量不能同時確定。位置是視覺,速度是頻率是聽覺,質量是感知的,三者乘積不小于某個常數。
2、繼續探討,最微觀的東西,上面不亮,下面不暗,有點像繩的樣子不可以命名,但又回歸到沒有物質的狀態,所以是沒有形狀也沒有物象的,只能用惚恍來形容。實際上這里也和物理學的波粒二象性相統一,微觀粒子既表現波的性質又表現粒子的性質,關鍵看是否有意識在感知。這里還有光速恒定原理,好像還有弦論。
3、老子說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道是恒久不變的,古今的“道”也是一樣的。雖然我們不知道未來具體怎么樣,但是過去到現在的規律知道了,也就知道未來會以什么方式前行。而從“道”的角度來看古代的事物,就是以“道”來記歷。
4、應用:洞悉未來的規律,已經在過去和現在之中顯現出來,也并不復雜。關鍵是自己是否能夠真正的知道這個“道”是什么?所以透過現象抓本質,認識“不易”的道。
【原文】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譯文】
看它看不見,把它叫做“夷”;聽它聽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這三者的形狀無從追究,它們原本就渾然一體。它的上面既不顯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顯得陰暗晦澀。無頭無緒、延綿不絕卻又不可稱名,一切運動都又回復到無形無象的狀態。這就是沒有形狀的形狀,不見物體的形象,這就是“惚恍”。迎著它,看不見它的前頭,跟著它,也看不見它的后頭。把握著早己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實存在的具體事物。能認識、了解宇宙的初始,這就叫做認識“道”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