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
夜色如水,涼風拂面。
而我只想坐在床頭唱:是不是每晚九點半,注定要為陪睡掉眼淚?
因為自從過了三歲,汐汐就不再是那個閱讀繪本后乖乖入睡的小甜心了!
你想溫柔地抱著她靜靜入眠?
她只想踩著你的肚子“Duang~Duang~Duang~”
你想用沉默表示自己要入睡的堅定意志?
她就用手扯開你的嘴:“媽媽,你怎么笑了呀?”,或是粗暴地撐開你的眼,自己哈哈哈笑成村頭二傻子。
你一扭身用屁股對著她實施冷暴力?
她就默默爬到床腳,抱著被子“嚶嚶嚶~”啜泣到喚醒你的良知。
無數次的實踐讓我明白:和娃在床上斗上三百回合,再威猛的媽也得變成虛弱的小綿羊。
我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有一天會出現在微博頭條:
悲?。「V輯寢屌闼^程中,不慎被娃撞破內臟!
關燈之后的汐汐,讓我顫抖!
關燈之后的儀式,隆重到我無法承受!
不過,今天我絕不是跟各位難姐難妹來吐槽+抱頭痛哭,而是帶著自己最新研制成果“我是主角故事法”,來跟你們見面的!
看名字,你就可以知道,這個方法的核心就是以小孩自己為主角,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進行天馬行空的故事創作(幼兒作文寫作)。
停!停!停!筆記本都準備好了,你就告訴我這個?!
是的,可別看這個方法似乎跟普通睡前故事沒啥區別,但卻有以下幾個妙不可言的大好處:
①在幼兒心理學中2-7歲孩子正是處于“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階段。在這個時期,他們對于以自己為主角的故事興趣遠超我們想象。自從開啟了這個故事法,“汐汐的故事”就成了女兒唯一的愛。
②主角故事是個筐,啥都可以往里裝。你可以把安全啟蒙、規則秩序、文明禮貌、社交表達通通塞進去,也可以把孩子近期學習的知識融合進故事情節中。尤其是那些會讓孩子左耳進右耳出的大道理,如果換個花樣在故事中呈現,效果真是不要太感人。
③它不會消耗太多腦細胞。讓你不用再苦于自己閉上眼,腦袋里就只剩下《小紅帽》《灰姑娘》《丑小鴨》這些已經翻來覆無限循環到爛的故事……也不用搜腸刮肚去回憶那些早已被塵封在兒時的細節。旅行過程、游玩經歷、日常生活這些真實素材不僅可以信手拈來,還能與時俱進。
下面舉個小例子,直觀說明下我是怎么如何構建主角故事,給大家提供一個參考思路。
今天,幼兒園開學啦!(結合最近幼兒園開學)姥爺帶著汐汐興高采烈地去上學,一路上姥爺太開心了,又蹦又跳,結果跑太快一不小心“噗通”摔了一跤,把汐汐嚇了一大跳(角色互換,制造反差萌,很容易就能戳中小朋友的笑點)。
汐汐趕緊把姥爺從地上拉起來,認真說“走路不能太快哦,媽媽說過我們要像小烏龜一樣,慢慢走才不會摔跤呢!”姥爺不好意思點點頭,說自己以后肯定會注意的(將注意安全的大道理,安排故事中的孩子自己說出來,效果遠好于讓故事中的大人說)。
到了幼兒園門口,見到了保安叔叔,汐汐大聲地跟保安叔叔問好“Hello,good morning!”
姥爺和保安叔叔一下驚呆了,哇塞,汐汐居然會說英語耶!他們也趕緊也學著她的樣子說“Hello,good morning!”(因為最近在英語啟蒙,所以想通過這種情節,培養她對英語的興趣)
汐汐又看到了坐在邊上,檢查嘴巴的醫生阿姨,于是她走上前去“啊……”一下張開嘴,露出了兩排尖尖的牙齒。哎呀,原來汐汐變成了好餓的小蛇。醫生阿姨趕緊扔了個大大的蘋果到汐汐嘴里,她“咔嚓,咔嚓”兩下就吃完了,心滿意足抹抹嘴,尖尖的小牙齒又變成了正常的樣子。(結合繪本,制造一些異想天開的情節,激發想象力的同時也能制造小朋友的笑點)
除了像這樣的幼兒園故事,汐汐特別喜歡的還有“動物園系列故事”(每天參觀兩種動物,可以講上一周),“云南旅游故事”(剛好重溫了過去旅游時的一些美好回憶)。
此外,還可以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小伙伴進入故事,或是想做的事,想去的地方,在故事中實現。
需要注意的是,每天故事的前半部分不要平鋪直敘,在過程中可以多穿插一些異想天開的劇情。情節的來源可以是曾看過的繪本,動畫。待到故事進行到三分之二后,就可以進行流水賬式講述。要不然讓小屁孩太亢奮,就悲催了。
“我是主角故事法”看似平平無奇,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卻讓我從一個容易受傷的女人→成為能夠摟著娃歲月靜好的專業優雅高知陪睡女性。
讓汐汐從一個關燈前拖延,關燈后躁狂的難搞小孩→變為每天催著我上床,再自動在我懷里找個舒服位置入定的老僧。
希望我的這個方法,能助你渡過無邊苦海。
注 : 原創文章,請勿抄襲。
我是個正在努力碼字的全職媽媽,強調與娃同樂,關注媽媽的個人成長,希望我的文字能帶給你溫暖和啟發。
歡迎關注我,和我一起成長!您的留言或贊賞都是對我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