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學中國哲學與安徽思想家研究中心)
現代人的精神健康問題日益凸顯,很多時候僅靠吞服藥物和心理調整是不夠的,還必須有生活觀念和思想方式的開導和轉換。這種開導和轉換的本質即思想治療,其形式被稱為“哲學咨詢”或“哲學踐行”。哲學咨詢是20世紀80年代的一場哲學運動,90年代開始在北美地區成長,其創始者是德國哲學家格爾德·阿肯巴哈,他使哲學作為一種思想治療的實踐方式而引發了廣泛的興趣。以色列哲學咨詢師施羅密特·舒斯特認為,第一位哲學治療者可能是古希臘演說家安提豐,他建立了一種治療哀傷的藝術,通過談話治療和慰藉遭受痛苦的人。美國哲學家瑪莎·努斯鮑姆和法國哲學家皮埃爾·哈多等認為古代哲學家是有同情心的治療師,哲學是一種“感情治療”。由于對哲學咨詢的理解和應用不同,其在世界各地稱謂不同,如在日本被稱為“臨床哲學”,在韓國被稱為“人文治療”等。
古代哲學的治療功能
現代哲學咨詢的治療功能與古代以哲學作為治療的傳統是一致的,古代哲學解決人和世界的關系問題,哲學咨詢將哲學方法應用于個人生活選擇和人際關系等具體問題的探討。
蘇格拉底從“認識你自己”開始,認為人們首先要認識到自己的無知,把哲學從天上拉到人間。他告誡人們“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熱衷于在大街上找人談話,認為只有對話才能接近真理,在對話中把思想“接生”出來。他通過層層詰問,讓對方發現自己的認識不正確甚至自相矛盾,這體現了思想治療的基本功能。
柏拉圖認為理性可以控制在靈魂中占最大部分的欲望,因此節制的人是其欲望聽從理性的命令,追求完美和諧的本性,行為有節的人便是正義的人。這給了哲學咨詢明確的價值導向。有時,滿足欲望與美好生活無法完全對等,因此需要通過適度節制,調節理性與欲望,才能身心和諧,這體現了思想治療的價值選擇與途徑。
亞里士多德認為幸福與理性活動有關,是一種“實踐智慧”。幸福包含知性之德和實踐之德,涵蓋整個人生過程。他將善的事物分為外在的善、靈魂的善和身體的善,而靈魂的善是最主要、最高的善,生活的目的便在于實踐靈魂的善,這體現了思想治療的目的性。
伊壁鳩魯學派和斯多葛學派進一步將哲學的思想治療明確化。伊壁鳩魯將哲學稱作“心靈的治療”,認為哲學若不能減輕人們的苦惱,就是空洞而無意義的。他將哲學家比喻為醫師,認為醫學若無法解除身體的病癥,就毫無用處,哲學若無法解除心靈的疾病,同樣毫無用處。他希望把人從對神的恐懼、對必然性的恐懼和對死亡的恐懼中解放出來。斯多葛學派強調親近自然,有德行的生活是與自然和諧共處。只有當個體意志的方向在整個自然的目的之內時,人的生命才是與自然相調和的,而德行就是與自然相一致的意志。斯多葛學派代表人物塞涅卡提出要“按照自然的規范進行自我修養”,“這樣就會得到一種持久的心靈安寧,一種自由,不為任何刺激和恐懼所動”。他主張哲學就是幫助人們處理貧困、財富、死亡等各種人生問題,這體現出哲學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存在的必要性。
現代哲學咨詢的興起
在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看來,哲學就是用來處理人的問題的。他從實用主義立場出發,認為當哲學作為一個由哲學家建立的方法被用于處理人的問題時,才能顯現出其真正價值。維特根斯坦則認為人們思想中的“結”就像“理性疾病”的病理癥候,而哲學方法可以“治療”這種理性疾病,解開這些“結”。現在是一個人人都要求助心理醫生的“治療化的社會”,但心理醫生并不能完全消除現代人的焦慮、沮喪、孤獨、絕望等消極情緒,也不能完全解決個人的婚戀、家庭等事務,尤其是在涉及職業選擇、投資理財和商業活動抉擇時,哲學咨詢師的優勢作用就體現出來了。因此,阿肯巴哈提出一種開放式的對話方法,即“超越方法的方法”。他認為哲學咨詢不應有固定方法,而要因地制宜,提倡用“蘇格拉底式的對話”解決現代人的精神健康問題。他主張哲學咨詢就是一種自由的對話,通過哲學咨詢師幫助來訪者轉換觀念,不斷打破常規,尋求思想觀念方面的突破,達到來訪者尋求理解和被理解的目的。
美國哲學實踐者協會創始人羅·馬里諾夫主張用實踐智慧來指導生活,探索哲學實踐之道。在他看來,只有由實踐智慧指導下的行動所組成的生活,才是人類最高尚、最完滿的生活。他提出以“寧靜法”(PEACE)作為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哲學指南。P指“問題”,即讓來訪者找出自己面對的問題;E指“情緒”,即讓來訪者了解由問題引發出的情緒;A指“分析”,即分析各種解決問題的路徑選擇;C指“沉思”,即運用哲學家的智慧,從整體方向看待困擾;E指“平衡”,即找出適合解決問題的方案或觀點時,身、心、靈將逐漸趨于平衡。“寧靜法”指出,哲學咨詢的特色在于通過澄清和分析概念來引導來訪者沉思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進而達到身、心、靈的平衡與寧靜。
哲學咨詢方法實踐
加拿大哲學咨詢師彼得·拉布提出了“FITT”法。“F”指“自由漂浮”,即舒緩心情、減輕壓力,實現思想的“自由漂浮”,使問題的癥結顯現出來。“I”指“即刻問題的解決”,即促使來訪者跳出問題的陷阱從而找出解決方案。第一個“T”指“意向性的行為教導”,即哲學咨詢師有意識地講授一些哲學理論,為來訪者提供思想工具,改變來訪者的思維慣性。第二個“T”指“超越”,即思想不再沉溺于過去和現在,而用一種超越的心態面對將來的生活。拉布特別強調哲學的思想治療功效,認為哲學可以增進個人的自我理解,提升個人幸福感。
舒斯特在美國開辦了哲學咨詢中心,為普通人提供咨詢。她認為哲學咨詢可預防心理問題,哲學的治療價值在于幫助人們擁有令人滿意的個人哲學,由此產生和增強個人力量。以色列哲學咨詢師蘭·拉哈夫認為哲學咨詢師要像“接生婆”一樣幫助來訪者找出問題源頭,重溫哲人的智慧,讓煩惱的心事得到解脫。法國哲學家馬克·索特1992年在巴黎開辦了第一家“哲學咖啡館”,吸引了社會各階層人物到訪。他認為哲學咨詢就是推動人們自由地進行思想對話,通過哲學討論改善思想狀況。“哲學咖啡館”在法國現已發展到100多個,在希臘、瑞士、比利時、奧地利、德國、南非、日本等國家也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哲學咖啡館”運動。
荷蘭踐行哲學家彼得·哈特勞提出了“哲學漫步”方法,通過準備、漫步、總結三個階段,以概念化方法反思和改進自身的思維過程。
哲學咨詢并非一種新的治療方法,而是重返古代哲學的實踐傳統。古代哲學關注人類生活觀念和思想方式的轉換,哲學咨詢將其發展為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可見,哲學在其整個歷史之中包含著一種治療性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