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在現代社會,要想做到“不患不知己”似乎不可能,在未來也好像會更加困難。先不說我們的成人,有一個可以注意到的事實是,現在大多的孩子都比較善于表現自己。
簡單思考一下,至少有4個看得見的原因,以及3個不大容易看見的原因。
4個看得見的原因:1.孩子接觸的信息量非常大,出入各種場合;2.才藝學得多;3.絕大多數家長都希望培養出一個外向并善于表現的下一代(不管他的孩子天性如何),不然,在將來殘酷的職場競爭中如何取勝;4.家長希望孩子來表現,因為可以為自己贏得更多的面子。
3個不容易看見、但又非常重要的原因是:1.成人各種場合的手機自拍、擺拍、攝影錄相,熏陶了自己的孩子或別人的孩子;2.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的思想,因為我們需要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孩子不一樣;3.無處不在的互聯網和微信這樣的即時交流工具。
所以,不管出于何種目的,我們這個社會取得認同的大多數共同認識是,“不患人不知己”絕對不行。那在背后至少說有兩大推動誘因,一是“自我為中心”的西方價值觀的深入人心;二是“功利主義”。這可以說成了當前社會浮躁的一大根源之一。
孔子讓我們“要患不知人”,除了說要我們換位思考外,還有讓我們不要以“自我為中心”,去掉“我欲”,“我私”,去掉事事以“我”為圓心,把心量擴開,把愛擴開,心中多去觀察別人,了解別人,接受別人,幫助別人。這樣,我們這個社會才能變得不再那么浮躁,得抑郁癥的人就少一點,自殺的人也會少一點。
最后,在《論語》中,孔子還說過一句話,“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這句話有很深的意思,其中的“毋我”也是要我們“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如果我們做到這一點,再同時“毋意、毋必、毋固”,以這“四毋”做為我們的修身踐行的準則,我們,及我們的孩子將無往而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