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有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每個時代都有它獨有的代名詞,這個時代首先教會我們的是,“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大家從小都會喜歡把自己最真實最美好的一面展現(xiàn)給別人。家長會迫不及待的告訴別人,我家小孩又考了多少分,又報了哪些班。
我們也開始“耳濡目染”,好像要撕扯掉遮羞的衣服要將自己完全赤裸裸掉。表示自己有多么多么符合這個時代的成長軌跡,或許有人說你張揚,有人說你跋扈,你始終堅信這是你自己的時代。即使你摔得滿身傷痕,估計你也會無怨無悔。可是你害怕誤解,害怕嘲笑。你會惱怒別人不知道你的“功成名就”,你會煩惱別人的“不解風(fēng)情”,有人刻薄的嘲諷你,你馬上尖酸的回敬他。你讓他了解了你的尖酸刻薄;有人毫無理由的看不起你,你也起輕蔑的鄙視他,他很快也了解了你的無理取鬧;有人在你面前大肆炫耀,你便加倍證明你更厲害。你將自己暴露給別人。告訴別人,我是多么偉大,好似從中會找到一些過分的安全感。那些了解你的人輕而易舉就將你的多么“了不起”展示出來。殊不知,其實你早就變成了你自己最討厭的樣子。同樣在人與人的相處中,過分的宣講自己只會讓對方更快找到你自己的弱點,從而各個擊破,不留任何情面,于是靜如止水便成了一種需要追求的境界。“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別人對我不了解、不理解,我并不生氣;與不明智的人相處,我也不煩惱。能做這樣的人,不就是君子嗎?
古語有“人若不自知,知人亦不易也”的說法,人人都需要有“自知之明”,而如何去了解別人也是一門學(xué)問。
有人相信一眼的緣分,佛說,是前生三千次的擦肩而過,才能到今生的一次回眸。我們不知道要修煉多少的日子,才能有如“般若波羅蜜”般的心境。用一眼的緣分去認(rèn)定別人從而認(rèn)定自己,是要有多大的胸襟和勇氣;有人也說“知人知面不知心”,或許你自認(rèn)為無私的奉獻了你的一切,別人給你背后來上一刀。這個世界總是存在那么多匪夷所思和忘恩負(fù)義,有一見鐘情的愛情,有報前世恩情的白娘子,亦會有被世人詬罵的陳世美。所以慢慢的開始不那么容易相信,不會輕易的交出自己的真心。人有多么奇怪啊,用自己的思維去假定別人。或者說這個世界太狹小了,它嚴(yán)格把一切分類。
有人覺得距離產(chǎn)生美,短時間的接觸便可以讓一個人“原形畢露”,有人卻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好像這種種的矛盾都將問題突顯得極為復(fù)雜,“春困”、“夏困”、“秋困”、“冬困”也讓了解別人變成了一件很難完成的功課。學(xué)會了解別人,對自己來說,是一面鏡子。當(dāng)我們沉醉于自己的小小城堡時,透過鏡子,你會看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這個時代同樣教會我們“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就像你說,人生就算極為平淡,但走過的路仍帶著明晰的紋絡(luò),這些隱藏在自己心里的關(guān)于自己東方不敗的夢想,笑笑吧。學(xué)會了解別人,對自己來說,也是一個臺階。好像現(xiàn)實把我們磨練得太過堅硬,我們不斷鋒利自己的棱角,才能保證自己不被受傷。可是這個時代也曾教會我們“柔可以克剛,水可以治火”,你知道了別人的厲害之處,才可以對癥下藥,針針見效。學(xué)會了解別人,對自己來說,更是一門必修課。了解別人,并不是一定到拼個魚死網(wǎng)破。高手對招可能會感嘆“既生瑜何生亮”,但這個時代最想教會我們的是,“惺惺相惜才是真正的時代精神”。了解別人,不諂媚,也無需過分委屈自己,成全他人。你才會更加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深刻道理。
走在這行行色色的人群中,我們總要感受到那些穿心掠肺的目光,還有那些毫無理由的謠言四起。這個時代給了我們很豐富的物質(zhì)生活,同時也將物質(zhì)變得欲望化,而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學(xué)會換位思考,無需一味的向別人展示自己,是你自己的東西,無論是誰也搶不走。同時也需要去了解別人,一來能夠更好加深朋友之間的相處,二來“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就好像論語所說的那樣“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必憂慮別人不了解自己,要憂慮自己不了解別人。我想,古圣先賢想帶給我們的乃是一種超然寧靜的態(tài)度,雖然時代在不停的變化,你周遭的環(huán)境也在不斷的變遷。保持一顆純凈的心才是最重要的,這也正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之所在吧。
本文為《Myouth校園特刊》投稿,如需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Myou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