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讀過一句話,說幸福有三要素。一是有事做,二是有希望,三是能愛人。瑪麗雅姆的遭遇似乎正印證了愛與希望對于一個人的幸福來說多么重要。
瑪麗雅姆是赫拉特屈指可數的富人扎里勒和他的傭人娜娜生的私生子。因為扎里勒身份地位的關系,也迫于他妻子兒女的壓力,他斷絕了與娜娜的關系。在距赫拉特兩公里外的小山丘為她們母女做了個泥屋,每周扎里勒會帶著禮物來看瑪麗亞姆。
娜娜因為扎里勒把她趕出家門一直對他心懷怨恨,像個怨婦一樣整天在瑪麗亞姆面前咒罵著,說扎里勒是多么虛偽,他對她表現出的關心與愛只是在為自己贖罪。娜娜告訴瑪麗雅姆:
"就像指南針總是指向北方一樣,男人怪罪的手指總是指向女人"
同時,娜娜不光看輕自己,而且要求瑪麗雅姆也這樣看低自己。當瑪麗雅姆想像扎里勒的其他子女一樣接受教育時,娜娜說
"像你這樣的女孩去上學有什么意義呢?那就像擦亮一個痰盂。像你和我這樣的女人,這輩子只需要學會一種本領就好了。學校不會教你這種本領。只有一種本領,就是這個:忍耐"
盡管去上學的事情因為娜娜的否定而不了了之了,難能可貴的是,瑪麗雅姆并沒有在內心里認可母親說的這些話,不認為自己是母親所說的人們只想拔除的雜草,她也沒有變得悲觀無望。她相信父親是愛她的,他不會像娜娜那樣罵她哈拉米,他會給她帶來小禮物,帶她去釣魚,跟她講國家大事。而她也愛他,她會每周焦躁激動地期待著父親來看她的那天,而當父親離開的時候,她會屏住呼吸,仿佛這樣做上天就能讓她跟父親多待些時候。盡管在泥屋的生活有點艱苦,還不得不面對母親的冷嘲熱諷,父親給她帶來的溫暖、愛和希望讓她依然能感到幸福快樂。
她甚至打算去父親家。盡管娜娜對她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勸她并用自己的生命威脅她,最終瑪麗雅姆還是去找他了。她一路徒步摸索著到了他的大宅子,然而卻被拒之門外,扎里勒沒有見她。她在門外過了一夜,第二天被扎里勒讓司機給送回去了。娜娜真的吊死在樹上了。
娜娜死后,她被扎里勒帶回了家。這本是她長久以來的夢想,然而當她真的如愿以償的時候,她卻沒有了想象中的激動興奮。她現在開始相信母親的話了,扎里勒是虛偽的。她那天看到了窗簾后他的臉,他在家卻沒見她。
在扎里勒家,她經常一個人呆在自己的房間,也不多說話。直到有一天,她被叫到樓下,原來扎里勒和他的幾位妻子打算將她嫁給住在喀布爾的鞋匠拉希德。他的妻子們覺得她在他們家只會是恥辱,不僅僅是對扎里勒,對她們來說也是。瑪麗雅姆內心是拒絕的,她盯著扎里勒,用乞求的眼光看著他希望他別將她遠嫁,而懦弱的扎里勒沒有勇氣幫她。最終她嫁給了拉希德,而她也做了個決定--她再也不要見扎里勒,她也不會原諒他。
瑪麗雅姆和拉希德最初的相處是和睦的,他會帶她出去四處轉轉,買給她禮物。她那時以為他們會像夫妻一樣休戚與共,在失去了一切之后她會重獲愛與希望。然而,所有這些都破滅了,在她接連幾次流產之后,拉希德暴露了他的真實面目。他脾氣暴躁,經常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對瑪麗雅姆拳打腳踢,他一心想著控制她,從不尊重她,把她當做生孩子的工具和他的奴仆。此時她的心正如書里描繪的:
她躲在自己心靈的一個遙遠角落,獨自度過了這些歲月。那兒是一片干旱貧瘠的的土地,沒有希望,也沒有哀傷;沒有夢想,也沒有幻滅。那兒無所謂未來。那兒的過去只留下這個教訓:愛是使人遍體鱗傷的錯誤,而它的幫兇,希望,則是令人悔恨莫及的幻想
直到萊拉的出現,直到萊拉的孩子阿茲莎稚嫩的臉和天真的笑喚起了瑪麗雅姆內心深處的柔軟。
萊拉是瑪麗雅姆和拉希德的鄰居。當瑪麗雅姆來的時候,她還只是個小女孩。一場可怕的戰亂,萊拉失去了雙親,她是拉希德從廢墟里挖出來的。當時懷了愛人塔里克孩子的萊拉迫于生存的壓力,嫁給了可惡的拉希德。一開始,瑪麗雅姆對萊拉是充滿敵意的。直到有一次在她被拉希德毒打時萊拉挺身阻止,她們的關系才出現轉機。
那晚,因為幫她,萊拉跟拉希德大吵了一架,萊拉母女倆被趕出來睡在地板上。半夜口渴的瑪麗雅姆在去廚房時發現了她們。嬰兒阿茲莎醒著,她專注地看著瑪麗雅姆,并對著她笑了,天真無邪的小家伙還緊抓著她的手不放。此刻瑪麗雅姆的被冰封了許久的心似乎徹底融化了。過了幾天,瑪麗雅姆縫了幾件衣服給阿茲莎,她也從心底接受了萊拉。她們互幫互助,經常在拉希德不在家的時候,一起喝茶聊天,一起照顧阿茲莎,阿茲莎也很依賴瑪麗雅姆,喜歡她的陪伴。瑪麗雅姆從她們那里再次感受到了愛和希望。瑪麗雅姆甚至感到難以置信她還會得到愛,她時常不解,阿茲莎為什么會那么需要她這個丑怪的老女人呢?
瑪麗雅姆和萊拉計劃了一次逃跑,打算逃離拉希德的虐待,然而失敗了。不過這次逃跑,更加深了她們之間的感情,她們不僅是朋友,同伴,同時也更像是母女的關系。
在萊拉識破了拉希德編的塔里克已經死了的謊言之后,萊拉忍受不了他了,他們大打出手,在混亂中,眼看著拉希德就要把萊拉掐死,瑪麗雅姆用鐵鍬殺死了他。
最終,在當時女性地位低下,毫無社會公平可言的阿富汗,她被判死罪。她獨自一人承擔了罪名,在走向行刑的門柱旁時,在走向死亡的那一刻,她沒有懊悔,帶著對美好往事的回憶,她感到很滿足,因為她付出了愛也得到了愛。
縱觀瑪麗雅姆的一生,她孩童時在泥屋的生活是幸福的,因為能感受到扎里勒對她的愛,而她也幻想著某天能住進扎里勒的大家庭,像他其他的子女一樣,可以看著他每天出門工作然后等著他回家,她是幸福的。當她被父親遠嫁,她似乎是沒了愛也沒了希望。然而起初她被給她買禮物帶她出去逛街的拉希德感動時,她似乎燃起了一點希望,她想著好好對他,或許他們可以是共患難的夫妻。但是當她最終沒能給他個男孩時,拉希德對她長期的虐待讓她徹底心如死灰,并一度想起娜娜的話,或許因為她恥辱的出生讓她真的沒有資格得到愛了。從某種程度上,她被拉希德控制著,他不讓她接近那些不戴布卡出門的女性,他不僅要讓她不準離開他,在思想上也壓制著她。此時的瑪麗雅姆不僅封閉了自己與外界的聯系,也封存了自己的內心,不讓愛跟希望靠近,鄰居對她的友好她只想逃避,這段時間她是毫無幸福可言的。
她一直在付出愛,并存有對美好未來的幻想,不管是對扎里勒還是拉希德,但是收獲的只是悲傷和冰冷。直至后來萊拉的出現,小阿茲莎的天真的臉和笑叩開了她的心扉,毫無防備地,她愿意再付出愛了。這次她終于得到了愛,并且燃起了很多希望,希望能看著阿茲莎長成美麗的少女,希望參加她的婚禮。瑪麗雅姆知道未來是很美好的,盡管她設想的未來沒有她。在走向死神的那一刻,她已感到了幸福。
原創文章,喜歡別忘了點贊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