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強尼戴普,我去電影院看了新片《東方快車謀殺案》。看完之后,對這部影片產生強烈的興趣。并且對劇情非常地欣賞。影片越到最后,越是感動人心。強烈推薦!
看這部電影之前,沒有了解過這部影片,也不知道原來已是翻拍多次的經典作品。等到看完電影后,覺得故事相當精彩和感人才開始去了解這部電影故事的來由與原本的創作。
《東方快車謀殺案》這部探案小說曾被多次搬上銀幕,包括1974年電影版、2001年電視電影版、2010年英劇版、2015年日劇版。
我也期待著讀原著,覺得如此細膩的故事,原著應該會更加精彩。作者阿加莎能寫出如此的偵探小說,著實內功強勁。
據吉尼斯世界紀錄統計,阿加莎·克里斯蒂是人類史上最暢銷的著書作家。而將所有形式的著作算入,只有圣經與威廉·莎士比亞的著作的總銷售量在她之上。其著作曾翻譯成超過103種語言,總銷突破20億本。
創作背景——小說誕生:“阿婆”經歷+真實綁架案
穿梭于歐洲多國的東方快車最早運營于1883年,從巴黎出發,一路穿越阿爾卑斯山脈,抵達伊斯坦布爾。東方快車原來是指通往歐洲東部的國際列車,但后來在各種通俗文學中均用以指代異國之旅或豪華旅游,許多小說和電影都取材于該列車。
1931年,東方快車迎來一位特殊的女乘客——“阿婆”阿加莎·克里斯蒂。不湊巧的是,在搭乘期間,列車遇到暴雨沖垮了一段鐵路,導致包括她在內的所有乘客被滯留24小時。她將這段經歷與上世紀30年代轟動歐美的“林德伯格綁架案”結合起來,創造出一個關于復仇的“密室殺人”故事。
當時,美國著名飛行員查爾斯·林德伯格僅20個月大的兒子被綁架,林德伯格按照綁匪要求交付5萬美元贖金后,兒子仍被撕票慘死。
1934年,小說《東方快車謀殺案》在英國出版。
影片不管是拍攝的豪華陣容還是豐富的場景都已深入我心。
從大偵探波克的心思細膩,到破案的一環又一環,跌宕起伏;從謊言的揭露,到揭露出人性的善惡;從悲劇誕生后的毀滅、真相大白到最后的審判……
影片一開始從大偵探波洛對細節的苛求開始對他的性格進行刻畫。一個有重度強迫癥、一絲不茍、能通過觀察他人而迅速掌握對方背景的一個天才偵探。他追求一切的平衡、用尺子減少誤差,展現他非黑即白的偵探本性,以及最后怎樣精準地找出背后真正的犯人。
影片在火車上幾次出現的波克愛人的照片,映射了他內心深處對愛的深情,顛覆他本身對正義、非黑即白的個性。也許就是因為人性里的“愛”讓他最后做出了與以往完全不同的選擇。
這人性里的愛與恨,因為恨而痛苦的一生,又因為愛而活下去的勇氣,最后選擇了尊于內心的選擇。
這個美國史上最知名的綁架案之一,被視為“世紀犯罪”。
一個震驚的犯罪案件,一個孩童的逝去,讓一個家庭陷入了混亂和毀滅。
嫌疑人豪普特曼被處死后,有關此事的議論依然未平息。有些人認為他是無辜的,因為他拒絕了坦白以換取終身監禁的提議;有些人認為那個皮貨商才是真兇;還有人甚至認為是林白自己或者他妻子的姐姐殺死了孩子;而豪普特曼的妻子安娜則至死都在呼吁還她丈夫清白。
阿加莎以這個故事背景開始了創作,讓那個未了結的案件,在熒幕上一次次地得到真相與贖罪。可以說是結束于一個構想的復仇計劃。
影片前后呼應。看完電影又讓人能重新回頭反思到之前的情節,都是一環扣一環,全都是有聯系的。
因為既往的印象,和思維的限制,我完全猜不到像影片那樣的結局,也無法想象謊言與真實的一線之隔,還不熟悉的朋友去看這部劇會有不一樣的視角。熟悉這個故事的朋友,至少能看到與以往不一樣的拍攝手法與更豪華的影片情境。
東方快車上的奇案一次又一次被破解,但綁架案的真兇依然成謎。
這篇文只是對電影的個人感受,幾乎沒有劇透,只提了一下背景,希望去看過這部影片的朋友可以一起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