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宣王三十三年,公元前336年,孟子見魏惠王。
惠王問:“小老頭啊,您不遠千里而來,能給我國帶來什么利益呢?”孟子說:“您何必張口就談利,有了仁義就行了!如果君主光想著為國謀利益,大夫光想著為家謀利益,士民百姓光想著自己能得到什么利益,上上下下都去追逐利益,那么國家就危險了。只有講仁的人不會拋棄他的親人,講義的人不會把國君放到腦后?!蔽夯萃觞c頭說:“你說得好。”
熟悉《孟子》一書的人,對這一段應該是很熟悉的。孟子名軻,字子輿,鄒國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一生宣揚“仁政”,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睹献印芬粫械摹睹献右娏夯萃酢贰遏~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和《富貴不能淫》等篇都編入過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這一段的文言文比用白話文翻譯出來更有味道。原文是: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br>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矣,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司馬光接著記載說:
當初,孟子拜孔伋子思為師,曾經請教治理百姓首要的是做什么。孔伋說:“叫他們先得到利益?!泵献訂枺骸熬咏袒傩?,只談仁義就夠了,何必要說利益?”孔伋說:“仁義就是利益啊!上不仁,則下無所適從;上不義,則下就好欺詐。這就是最大的不利。所以《易》說:‘利,就是義的完美體現?!终f:‘用利益來安身,以弘揚道德?!@些都是利益中最重要的。”
針對孟子、孔伋的言論,司馬光說:孔伋、孟子的話,講得都是一個道理。只有仁者才知道仁義的好處,不仁的人是不知道的。所以孟子對魏惠王直接講仁義,閉口不談利,是因為談話的對象不同的緣故。
子思是孔子的孫子孔伋的字。
周宣王三十四年,公元前335年,秦國進攻韓國,攻克了宜陽。第二年,周宣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韓昭侯修建了一座高大的門樓,屈宜臼對他說:“您肯定走不出這座門的。為什么呢?因為‘時’不對。我所說的‘時’,不是時日。人生在世,有順利、不順利的時候。過去您曾經有適宜的時機,卻沒有修建高門樓。去年秦國奪去了宜陽,今年國內又大旱,您不在這時撫恤百姓的艱難,反而濫用民力只顧自己奢侈揮霍,這正是古話所說的‘時詘舉贏’,在困難的時候而做奢侈的事情。所以我說時機不宜?!惫?,第二年,周宣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韓國的高大門樓修成,韓昭侯卻死了,應了屈宜臼的話。韓昭侯死后,他的兒子即位,是為韓宣惠王。
周宣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越國國王姒無彊攻打齊國。齊威王派人向他游說:伐齊國不如去攻楚國。越王于是去攻打楚國,卻大敗而歸,楚國趁勢占領了原先吳國的舊地,向東一直到浙江。越國從此分崩瓦解,公族各家爭相為王,或自立為國君,分散在沿海一帶,各自向楚國臣服。
司馬光把蘇秦、張儀合縱連橫的事,放在了周宣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來講。
話說當年,洛陽人蘇秦向秦王進獻兼并天下的計劃,秦王卻不采納,蘇秦于是離開秦國,又去游說燕文公,說:“燕國之所以沒有遭受侵犯,是因為南面有趙國作屏障。秦國要想攻打燕國,必須遠涉千里而來;而趙國要攻打燕國,只需行軍百里以內就到了?,F在您不擔憂眼前的災患,反倒顧慮千里之外,沒有比這更糟糕的想法了。我希望大王您能與趙國結盟,那么燕國可以無憂了。”
燕文公聽從了蘇秦的勸告,資助他車馬,讓他去游說趙肅侯。蘇秦對趙肅侯說道:“當今之時,崤山以東的國家以趙國最強,秦國的心腹之患也是趙國,然而秦國始終不敢起兵攻趙,就是怕韓國、魏國在背后算計。秦國要是攻打韓、魏兩國,因為沒有名山大川阻擋,只要慢慢地蠶食他們的領土,很快就就可以兵臨他們的國都。韓國、魏國不能抵擋秦國,必定會對秦國俯首稱臣;秦國沒有韓國、魏國的牽制,就會立即把戰禍蔓延到趙國。根據天下的地圖來分析,山東各國的領土是秦國的五倍,估計各國的兵力是秦國的十倍,如果六國聯合起來,合力向西進攻秦國,一定可以打敗秦國?,F在一些主張連橫結好秦國的人,都想讓各國割讓土地去獻給秦國,秦國成就霸業他們就可以獲得個人榮華富貴,而各國遭受秦國的踐踏,他們卻不用擔憂。所以這些人日日夜夜總是用秦國的威勢來恐嚇各國,以使各國割地與秦。我勸大王要好好地考慮一下!為大王著想,不如聯合韓、魏、齊、楚、燕、趙各國為友邦,抵抗秦國,讓各國派出將軍、國相在洹水舉行會議,互換人質,結成同盟,共同宣誓:‘如果秦國攻打某一國,其他五國都要派出精兵,或者牽制秦國,或者救援某國。哪一國不遵守盟約,其他五國就一起討伐它!’各國結盟來對抗秦國,秦國就再也不敢派兵出函谷關來侵害崤山以東各國了?!壁w肅侯聽罷大喜,厚待蘇秦,奉為上賓,賞賜豐厚,讓他去約會各國。
這個時候,秦國派犀首為大將攻打魏國,大敗四萬多魏軍,活捉魏將龍賈,攻取雕陰,又要引兵東下。蘇秦擔心秦兵到趙國會挫敗聯合各國的計劃,盤算沒有別人可以到秦國去用計,于是用激將法挑動張儀,前往秦國。
張儀是魏國人,當年與蘇秦一起在鬼谷先生門下,學縱橫之術,也就是聯合或者分裂各國的政治權術,蘇秦自認為才能不及張儀。張儀游說各國沒有被賞識,流落楚國,這時蘇秦便召他前來,又加以羞辱。張儀被激怒,心想各國中只有秦國能讓趙國吃苦頭,便前往秦國。蘇秦又暗中派門下小官送錢去資助張儀,使張儀見到了秦王。秦王很高興,以客卿地位禮待張儀。蘇秦派來的人告辭時對張儀說:“蘇秦先生擔心秦國攻打趙國會挫敗聯合各國計劃,認為除了您沒有人能操縱秦國,所以故意激怒您,又暗中派我來供給您費用,這些都是蘇秦先生的計謀啊!”張儀感慨地說:“罷了!我在別人的計謀中還不自知,我不如蘇秦先生是很明顯的事了。請代我拜謝蘇秦先生,只要他活著,我張儀就不說二話!”
之后,蘇秦游說韓宣惠王:“韓國方圓九百多里,有幾十萬大軍,天下的強弓、勁弩、利劍都產于韓國。韓國士兵雙腳踏弩射箭,能連續百發以上。有韓軍之勇猛,再披上堅固的盔甲,張起強勁的弓弩,手持鋒利的寶劍,一個頂一百個也不在話下。大王若是屈服于秦國,秦國必定索要宜陽、成皋之地。你今天滿足了它,明年還會要割別的地。再給它已無地可給,不給又白費了以前的努力,必受其禍。況且大王的領土是有限的,而秦國的貪欲是沒有止境的,以有限的土地來迎合無窮的貪欲,這就是所謂有自找苦吃,沒打一仗就丟了土地。土話說:‘寧為雞口,無為牛后。’以大王的賢明,擁有韓國的強兵,而落得個牛后之名,我都替你害臊!”韓王聽從了蘇秦的勸說。
蘇秦又對魏王說:“魏國領土方圓千里,雖然說不算大,然而村鎮房屋無數,甚至都無處可放牧。百姓、車馬之多,日夜絡繹不絕,熙熙攘攘,好似千軍萬馬。我認為魏國不必楚國差?,F在聽說大王有二十萬武士、二十萬蒼頭軍、二十萬敢死隊、十萬仆從、六百輛戰車、五千匹戰馬,卻打算聽從群臣的胡說八道,向秦國屈服。所以我們趙王派我向您建議,訂立盟約。望大王明察決斷。”魏王也聽從了蘇秦的建議。
蘇秦又去游說齊王,說:“齊國是四面都有屏障的國家,地廣達二千余里,幾十萬軍隊,谷積如山。軍隊進如離弦利箭,戰如雷霆,散似風雨。有了這些軍隊,即使遇到戰事,也不用到泰山、清河、渤海一帶去征兵。臨淄城里有七萬戶人口,每戶男子不下三人,不用到邊遠縣去征發軍隊,僅臨淄城里的人已夠二十一萬兵了。臨淄城富庶殷實,居民都斗雞、賽狗、下棋、踢球。臨淄的道路上,車多得互相碰撞,人多得摩肩接踵,衣服連起來可以作為帷帳,眾人揮汗如同下雨。韓國、魏國之所以十分害怕秦國,是因為他們與秦國接壤,出兵對陣,用不了十天,勝負已決。韓國、魏國如果打敗了秦國,自身也損傷過半,邊境難守;如果敗給秦國,那么緊接著國家就會滅亡。韓國、魏國對于與秦國作戰十分慎重,寧愿屈服忍讓。如果秦國攻齊國就不一樣了,要經過超過韓國、魏國一倍的國土,經過衛國陽晉之路,再經過亢父的險隘,車輛、騎兵都難以并行。只要有一百人守住險要,一千人也不敢通過。秦國即使想驅兵深入,也要顧忌韓、魏兩國在它背后搗亂,所以它疑慮重重,虛張聲勢而不敢冒然進攻,由此可見,明擺著秦國是不敢危害齊國的。你們不仔細考慮秦國對齊國的無可奈何,卻要向它俯首稱臣,這是齊國群臣的失策。目前,齊國不用擔向秦稱臣的名聲,卻能獲得強國的實際利益,我希望大王您能留意謀劃一下!”齊王也聽從了蘇秦的建議。
蘇秦又到西南游說楚威王,說:“楚國是天下的強國,領土方圓六千余里,有百萬軍隊,千輛戰車,萬匹戰馬,存糧可支持十年,這是稱霸天下的資本。秦國的心腹之患莫過于楚國,楚國強則秦國弱,秦國強則楚國弱,兩國勢不兩立。所以我為大王著想,不如聯合各國以孤立秦國。我可以讓崤山以東各國四季向您進貢,以求得大王的抗秦明令,再把江山社稷、祖先宗廟都托付給您,練兵整軍,聽從您的指揮。由此而見,聯合結盟則各國割地來歸附楚國,橫向親秦則楚國要割地去歸附秦國,這兩種情形相去甚遠,大王您選擇哪一種呢?”楚王也聽從了蘇秦的勸說。
于是蘇秦成為主持六國聯盟的縱約長,兼任六國的國相,合縱連橫計劃計劃成功。蘇秦從楚國北歸趙國復命時,車馬隨從之多,可與君王相比。
《戰國策》的記載其側重點則與以上不同:
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曰:“大王之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以大王之賢,士民之眾,車騎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諸侯,吞天下,稱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請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誅罰,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順者不可以煩大臣。今先生儼然不遠千里而庭教之,愿以異日?!?br>蘇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農伐補遂,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堯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齊桓任戰而伯天下。由此觀之,惡有不戰者乎?古者使車轂擊馳,言語相結,天下為一,約從連橫,兵革不藏。文士并飭,諸侯亂惑,萬端俱起,不可勝理??茥l既備,民多偽態,書策稠濁,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無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辯言偉服,戰攻不息,繁稱文辭,天下不治。舌弊耳聾,不見成功,行義約信,天下不親。于是乃廢文任武,厚養死士,綴甲厲兵,效勝于戰場。夫徒處而致利,安坐而廣地,雖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賢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勢不能。故以戰續之,寬則兩軍相攻,迫則杖戟相橦,然后可建大功。是故兵勝于外,義強于內,威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萬乘,詘敵國,制海內,子元元,臣諸侯,非兵不可。今不嗣主,忽于至道,皆惛于教,亂于治,迷于言,惑于語,沈于辯,溺于辭。以此論之,王固不能行也。”
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羸縢履蹻,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狀有愧色。歸至家,妻不下紝,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蘇秦喟嘆曰:“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之罪也?!?/b>乃夜發書,陳篋數十,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說當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烏集闕,見說趙王于華屋之下,抵掌而談,趙王大悅,封為武安君。受相印,革車百乘,錦繡千純,白璧百雙,黃金萬溢,以隨其后,約從散橫以抑強秦,故蘇秦相于趙而關不通。
當此之時,天下之大,萬民之眾,王侯之威,謀臣之權,皆欲決蘇秦之策。不費斗糧,未煩一兵,未戰一士,未絕一弦,未折一矢,諸侯相親,賢于兄弟。夫賢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從,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廟之內,不式于四境之外。當秦之隆,黃金萬溢為用,轉轂連騎,炫熿于道,山東之國從風而服,使趙大重。且夫蘇秦,特窮巷掘門桑戶棬樞之士耳,伏軾撙銜,橫歷天下,廷說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將說楚王,路過洛陽,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設飲,郊迎三十里。妻側目而視,傾耳而聽。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蘇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蘇秦曰:“嗟乎!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厚,蓋可忽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