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縱連橫”(3)張儀連橫第一功
【原文】
顯王四十一年
秦公子華、張儀帥師圍魏蒲陽,取之。張儀言于秦王,請以蒲陽復與魏,而使公子繇質于魏①。儀因說魏王曰:“秦之遇魏甚厚,魏不可以無禮于秦。”魏因盡入上郡十五縣以謝焉。張儀歸而相秦。
[注釋]
①使公子繇質于魏:讓公子繇到魏國做人質。
[譯文]
(周顯王)四十一年(前328年)
秦國公子嬴華和張儀率師攻占魏國蒲陽。張儀說服秦王,把蒲陽歸還魏國,并派公子贏繇到魏國做人質。然后張儀游說魏王說:“秦王對魏國是相當的厚待了,魏國不可對秦王無禮啊!”魏國于是把上郡十五個縣,全部割讓給秦國。張儀回到秦國,秦王任命他做宰相。
[點評]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給人以小利,讓人心存感激之情,然后再獲得更大的利益,并更加感激。這是張儀一貫的做法。這樣貪圖小利的的傻子也只有在衰落的國家能夠找到,此時的魏國已經到了人見人欺的地步,被人賣了還幫人點錢。張儀憑此也正式登上了秦國操盤手的地位。
【原文】
顯王四十六年
秦張儀及齊、楚之相會嚙桑。?
……
秦張儀自嚙桑還而免相,相魏。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魏王不聽。秦王伐魏,取曲沃、平周。復陰厚張儀益甚。
[譯文]
周顯王四十六年
秦國張儀與齊國、楚國的宰相在嚙桑(今江蘇沛縣南)舉行會盟。
……
張儀從嚙桑回國后,就被免去了秦國宰相職務,改而到魏國任宰相,實際上還是為秦國利益服務,要魏國做個表率,事奉秦國,讓其他諸侯也仿效。魏王不聽。秦王伐魏,占領曲沃、平周。秦王暗中更加厚待張儀。
[點評]
據《戰國策·魏策一》記載:“張子儀以秦相魏”,又記:“張儀欲并相秦、魏,故謂魏王曰:‘儀請以秦攻三川,王以其間約南陽,韓氏亡。’”
可見,張儀非是因嚙桑之會表現不佳而罷秦相,然后再轉投魏國。相反,張儀是憑借秦國的勢力做支撐才擔任魏國宰相的,目的是落實其所倡導的連橫戰略。
【原文】
慎靚王四年
秦敗韓師于脩魚,斬首八萬級,虜其將、申差于濁澤。諸侯振恐。
齊大夫與蘇秦爭寵,使人刺秦,殺之。
張儀說魏襄王曰:“梁地方不至千里,卒不過三十萬,地四平,無名山大川之限,卒戍楚、韓、齊、趙之境,寧亭、障者不下十萬,梁之地勢固戰場也。夫諸侯之約從,盟洹水之上,結為兄弟以相堅也。今親兄弟同父母,尚有爭錢財相殺傷,而欲恃反覆蘇秦之馀謀,其不可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據卷衍、酸棗,劫衛,取陽晉,則趙不南,趙不南而梁不北,梁不北則從道絕,從道絕則大王之國欲毋危,不可得也。故愿大王審定計議,且賜骸骨。”魏王乃倍從約,而因儀以請成于秦。張儀歸,復相秦。
[譯文]
慎靚王四年(前317年)
秦國在修魚大敗韓國軍隊,斬首八萬級,又在濁澤俘虜韓軍將領?(sou)和申差,各國諸侯震動恐懼。
齊國大夫與蘇秦爭寵奪權,派刺客刺死蘇秦。
張儀游說魏襄王說:“魏國土地不到一千里,士卒不到三十萬,四面都是平地,沒有名山大川之險,邊防軍要戍守楚、韓、齊、趙四國邊境,真正能保衛國內城鎮和要塞的軍隊不過十萬人。魏國的地勢,本身就是戰場啊!現在諸侯各國,締結合縱盟約于洹水之上,結為兄弟之國。這兄弟之國,有什么用呢?如今這世道,一母同胞的親兄弟,還有爭奪錢財而相攻相殺的,想再用當年蘇秦合縱抗秦的計策,明顯是不可能了。大王您如果不臣服于秦國,秦國出兵攻打河外,占領卷城、衍城、酸棗,再攻擊衛國,占領陽晉,則趙國不能南下,魏國不能北上,南北交通斷絕,合縱的縱沒了,怎么合呢?我這樣說,不是為了我個人的利祿,實在是真心為大王的國家著想,希望大王您仔細考慮。我愿意辭去宰相職務。”
魏襄王聽從了張儀的話,背棄合縱盟約,托張儀的關系,向秦國求和。張儀回到秦國,繼續擔任秦國宰相。
[點評]
張儀成功地將魏國從“合縱” 里拉出并加入“連橫” 。
可以將張儀的游說同蘇秦做一下比照。
張儀與蘇秦面對同一個游說對象,互相攻擊,渲染各自主張的好處。這實際上是戰國時代另一個刀光劍影的戰場,一切兵戈戰爭其實早已在論辯中決出了勝負。
這次蘇秦與張儀的論辯,看來還是以張儀獲勝而告終。張儀的連橫游說向來以暴力威脅為后盾,大肆渲染秦國武力侵略的嚴重后果,讓弱國的國君膽戰心驚。如果說蘇秦在進行鼓舞斗志的工作的話,那么張儀就在進瓦解斗志的工作。
同是一個魏國,在蘇秦看來既有地緣優勢,又實力雄厚、足以與秦國抗衡;在張儀口中卻變得勢單力薄,地理上也處于四分五裂的位置,惟有侍奉秦國別無出路。語言對事實的改變、顛倒作用如此巨大,以致魏王左右搖擺、無所適從。同是合縱,在蘇秦看來必能形成抗衡強秦的聯盟和戰略,在張儀看來由于利益不同、人心不合,終究會成為一盤散沙。歷史的發展似乎證明了張儀的洞見,但其背后隱藏的更深刻原因是:實力是硬道理,“弱國無外交”,打鐵還需自身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