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地談論和思考人生意義問題,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對于每個人來說,生命的意義是不同的。
我曾經抽象地思考過生命意義問題,陷入其中多年,但卻越來越困惑。比如我覺得,生命只對活著的人才有意義,所以我們應該為活著的世界做點什么,但是對于追求心靈寧靜的人來說,生命的意就不一定是這個吧。
很多年前看到過一句話,大意是說生命的意義就在于尋找和填補缺口,感覺說的很有道理,生命的意義不就在于不斷的追求嗎?但記不清在哪看到的,也忘記了作者的名字。
多年以后在書店里看到這本《追尋生命的意義》(現在新譯本譯作《活出生命的意義》)才確定那句話是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爾說的。
弗蘭克爾曾親身經歷煉獄般的納粹集中營,在那樣的環境中不斷追尋生命的意義,其敘述和感悟都震撼人心。書中有對生命意義抽象的思考,也有具體的思考。他在集中營那樣極端的環境下,深刻體悟到
“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人,都還有最后一種自由——選擇自己態度的自由”
這種自由就是我們的生命意義所在。
而意義可以幫助我們戰勝任何困難,正如尼采所說:
“那些擁有為什么而活的人可以承受任何如何活的問題?!?/p>
對于處在集中營的人來說,具體的生命意義就是活下去的希望。
弗蘭克爾進去時就對自己說,決不會去觸碰那自殺的鐵絲網,他發現,每次在元旦或者圣誕節來臨之際,集中營的死亡人數最多。
這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人滿以為這個時候,他們可以重獲自由,但結果,到了這個日子,希望卻破滅,于是他們失去了對活著的希望。
可見希望雖然可貴,但你要不斷地擁有,才能真正成為你生活的動力,否則就有可能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反而讓你的心理崩潰。
對于弗蘭克爾來說,具體的生命意義不僅在于活著的希望,還在每天的獄中生活都有具體的目的,比如勞動,比如用自己的醫療技術來幫助其他病人治療疾病,包括幫助他們找到生命的意義,戰勝抑郁及自殺的沖動。
在這段經歷的基礎上,弗蘭克爾創建了意義療法。
很少有人會處于作者經歷的那種極端環境,但是很多現代人卻因為存在的空虛,導致了意義的失去。
弗蘭克爾認為,在現代社會,比起焦慮,無意義感帶來的空虛和厭倦正引發更多心理和精神問題。意義療法幫助人們找到自己的生命意義,但是這最終還是要依靠自己,因為“生命的意義因人而異,因時而異?!?/p>
弗蘭克爾在書中強調人不應該追求抽象的生命意義,而應該為有價值的目標任務而努力,這目標來源于“人們已經成為與將要成為之間的差距”,不斷地填補這二者之間的差距,就構成了我們具體而生動的生命意義。
雖然弗蘭克爾認為生命的意義對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時間都可能不同,但是他也向我們提供了尋找生命意義的三大途徑,即:創造,即通過創造性地完成一件工作或做一件實事;二體驗,通過體驗某件事或遇見某個人,包括愛,及對美的追求;三是受難,對于不可避免的痛苦的態度,也就是弗蘭克爾所說的在任何環境下也仍然有的選擇態度的自由。
弗蘭克爾在集中營中感受到了這三方面的意義,他對妻子的思念,在惡劣環境下看到陽光照耀樹林的美麗,還有他在事業上的使命等等。
生命的意義在于不斷地填補缺口,不斷地有所追求,但是有一個問題擺在我們面前,尤其是對于現代社會中的人,我們是應該生命不止,奮斗不止,還是應該靜心自守,保持心靈的平衡和寧靜?
梁漱溟的《人生的三路向》,對這個問題作出了自己的思考與回答。他認為人生的意義在于無目的之向上奮進,這意思和弗蘭克爾差不多。
但是在具體的態度方面,他提出大概有三種態度,一是世俗的功利的態度,就是不斷的奮斗,肯定欲望;
第二個就是宗教的態度,否定欲望,把問題取消;
第三個就是梁漱溟所提倡的儒家的態度,向外時他會盡力的去奮斗,伸展自己的生命,向內時他則會尋找內心的滿足與平衡。
這種態度既吸收了前面兩種態度有效的部分,有效的避免了二者的片面性,總體來說有點類似我們通常所說的”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p>
我們應該有不斷奮斗追求的目標,但很多人在不斷追求物質財富的同時,卻常常感到內心的空虛,有兩本書對這個問題提出了警示、解釋并提供了解決方案。
一本是鄭也夫的《后物欲時代的來臨》,他指出,要擺脫物質生活滿足后帶來的空虛無聊,不能依靠不斷地追求物質財富,而要向有深度的“游戲”等精神領域挺進。
另一本是日本本田直之的《少即是多》,本田直之認為在物質空前豐富的今天,只靠物質很難再讓我們獲得長久的幸福,從物質中獲取幸福的時代已經結束,追求精神的新時代已經和正在來臨。今年年初時,那篇刷爆朋友圈的《物質幸福時代已經結束,新時代來臨 》的文章就選自這本書。
當然對于很多人來說,生命的意義問題并不是一定需要考慮的問題,他們每天在生活中都能感覺到生命的意義和目的,自然不需要去多思考,只有當失去意義感導致空虛、困惑和障礙時才需要認真思考和對待。
最近讀的一本書叫做《柏拉圖靈丹》,主要講述運用哲學來解決我們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其中有一大塊就是,幫助我們發現人生意義和目的。
書中指出,我們通常所說的生命意義,其實是人生目的,相當于理想或者說大目標,意義則是小目標。
你有一個終生為之奮斗的理想,也就是有一個大的目標時,你的人生是有目的,也是有意義的,如果你還沒有找到這種目的意義,可以讓每一天,每一個小時都過得有意義,最終它會凝結成你想要實現的人生目的。
這目的可以是你的一種信仰,一個有信仰的人,當然是一個有人生目的意義感的人。
但是,即使你有信仰,也不能保證你永遠有人生目的,當你發現它不能滿足你,或者已經悄然發生改變時,就需要及時調整,發現新的人生目的。
當你的信仰或目的在現實中遭受打擊時,則需要重新審視和確認。
通過創造、體驗愛與美和承受苦難,認真過好你的每一天,你一定會在其中找到你的人生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