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馬謖才華過人,且抱負遠大,平常很喜歡談論兵法謀略。諸葛亮非常看重他,便把他調到自己身邊,做了參謀長。
在這之前,馬謖歷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巂(xi)太守,沒有帶兵打過仗。
因深得領導歡心,一下子進入了國家指揮中樞。這下好了,近在身邊,諸葛亮就經常叫馬謖過來聊天,他倆常常是從白天聊到深夜,這樣的上下級關系,可謂遇上了知己。
2
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北伐,出兵祁山,命馬謖擔任督軍,王平為先鋒,與曹魏大將張郃在街亭交戰(zhàn)。
馬謖把部隊駐扎在街亭山上,副將王平說:“街亭一無水源,二無糧道,若魏軍圍困街亭,切斷水源、斷絕糧道,我們將不戰(zhàn)自潰呀!
馬謖不聽,斥責說:“我通曉兵法,世人皆知,丞相也得請教于我,而你王平連字都不識,哪里懂得兵法?”
說罷,又隨手翻了幾頁兵書,給王平嘚瑟曰:“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置死地而后生,這是兵家常識,我將大軍扎于山上,使他們絕無反顧,這正是致勝之秘訣也。”
王平再三苦勸,馬謖就是不聽,且十分惱火,把兵分了一點點給王平,他自己則很自信地將大軍駐扎于山上。
其實馬謖說的對,王平不會寫字,斗大的字也不過認識十來個,是個大老粗。但是王平此人,一貫遵守法度,說話嚴謹,從不開玩笑。一天到晚都規(guī)規(guī)矩矩,不輕浮、不氣燥。最可貴的是,王平雖不識字,但很有帶兵打仗的經驗,這個時候他已經算是戎馬半生了。
張郃看清了馬謖的弱點,果斷切斷蜀軍的取水通道。而后發(fā)起進攻,大敗馬謖。
馬謖敗逃,還是王平帶領千把人堅守陣地。張郃懷疑有埋伏,不敢靠近,王平從容收納各處散兵,率領將士歸來。
關鍵時候,是不識字的大老粗王平,給馬高參擦了屁股。
馬謖敗回后,被關進監(jiān)獄。諸葛亮明知道自己用人不當,但是不殺馬謖,又無以正軍法,遂有了人人皆知的“揮淚斬馬謖。”
馬謖之死,根本原因在于諸葛亮,其負有不可推卸的領導責任。當年劉備臨終告誡過他: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委以重任,請你一定要慎重啊!
他并沒把這句話當回事兒。
3
馬參謀當參謀真的很稱職,他夸夸其談,他頭腦風暴,他亂噴一股煙,很多計謀都被領導采納了。可是讓他當司令,真刀真槍地指揮一支部隊,那可不是鬧著玩兒,他沒有獨當一面的經驗。
秀才上戰(zhàn)場,沒有經過多次戰(zhàn)地歷練,沒有實際帶兵經驗,靠著翻幾本兵書就想贏,他把戰(zhàn)爭想的也太簡單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街亭這場戰(zhàn)爭中,諸葛亮和馬謖都不明智。
人不知我,可以理解。即便是上下級,也不能憑著幾番口舌交流就可以全面了解一個人。畢竟需要一個共事的過程,需要辦幾件實實在在的事情,來證明你的能力。
我不自知,就是我的錯。馬謖當時完全可以告訴諸葛亮:我可以做你最好的參謀,最好的聊友,最好的棋友,但是領兵打仗,還是交給魏延、吳懿等人吧!
但是他沒有,硬要拿生命去試驗,平生第一次上戰(zhàn)場,然后……就沒有第二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