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題記:劈山排水,神龕建崇,萬佛祥光,耀映洞容。武后捐資,化廬舍雄,圣魚躍越,靈變飛龍。禪心引進,九州仰同,愛念招來,四海敬恭。世遺窟冠,妙奇絕景,莫忘巧匠,情厚意濃。
壺中天慢·龍門石窟
? ? ? 龍門石窟,在望心激蕩,云橫天碧。千座佛龕端肅穆,護佑山河民翊。大禹疏山,飛龍才越,三過家門揖。一心仁善,換來天地佛集。
? ? ? 遙想北魏時期,龍門鑿壁,萬佛尊容刻。冷月青燈今古照,壁立千秋神逸。普渡蒼生,弘揚佛法,不惜勞心力。枯榮輪替,萬年蓬勃奇跡。
龍門石窟的前世今生———
? ? ? 龍門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評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位居中國各大石窟之首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 ? ? 龍門由大禹治水中所開鑿,魚躍龍門的傳說亦發生于此。其石窟則始鑿于北魏孝文帝年間,盛于唐,終于清末。歷經10多個朝代陸續營造長達1400余年,是世界上營造時間最長的石窟。建造時采用了大量彩繪,今多已褪色。密布于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現存洞窟像龕2345個,造像11萬余尊,與莫高窟、云岡石窟并稱中國三大石窟,后加麥積山石窟稱四大石窟。
? ? ? 龍門石窟造像多為皇家貴族所建,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皇家石窟。武則天根據自己的容貌儀態雕刻的盧舍那大佛,以及在洛陽皇宮紫微城建天堂的消息傳入日本后,圣武天皇發愿“朕亦奉造”,在奈良建立東大寺。另有孝文帝為馮太后鑿古陽洞、蘭陵王孫于萬佛洞造像、李泰為長孫皇后造賓陽南洞、韋貴妃鑿敬善寺、高力士為唐玄宗造無量壽佛等。
? ? ? 龍門石窟使石窟藝術呈現出了中國化的趨勢,是中國石窟藝術的“里程碑”。又經歷天竺、新羅、吐火羅、康國等國家營造,發現有歐洲紋樣、古希臘石柱等,堪稱全世界國際化水平最高的石窟。
? ? ? 龍門石窟碑刻題記2860余品,有古碑林之稱。代表作:“龍門二十品”、龍門雙璧(褚遂良《伊闕佛龕碑》、宋真宗《龍門銘碑》),是中國書法藝術之杰作。
歷史沿革———
? ? ? 禹鑿龍門:大禹開鑿的龍門山,就是現在龍門石窟所在。《水經注》記載:“昔大禹疏龍門以通水,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水歷其間,故謂之伊闕。”
? ? ? 龍門山水:在禹鑿龍門之前,龍門山是一個相連的整體,不分東西兩山。
? ? ? 伊水在龍門山之南積聚,受阻于此山無法向北流出,形成了一片汪洋,時常洪水泛濫。因此,大禹鑿開龍門山,使龍門山分為東西兩半,伊水便得以從兩山中間向北流出。龍門山可作東西兩山的統稱,在其被伊水(伊河)分為兩半后,其東山于武則天建香山寺后而專稱“香山”,而西山則繼續稱“龍門山”。
? ? ? 傳說中那個洪水泛濫的時期,洛水和伊水都因受阻而形成一片大的汪洋,類似于堰塞湖,當然在那個時期形成的規模遠比堰塞湖大得多。人民窘困不堪,溺死甚多。大禹甚至遭受洪水之苦,于是帶領人民首先疏通了洛水,使之注入黃河,而伊水受阻于龍門山,因此鑿開龍門山使得伊水和洛水匯合一起注入黃河,從而解決了這里的水患。
? ? ? 鯉魚跳龍門:魚躍龍門的傳說故事,便發生在今洛陽龍門石窟所在地。李白《贈崔侍御》:“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詩中的“孟津”即今洛陽下轄縣,北臨黃河。
? ? ? 相傳,禹辟伊闕以后,水流湍急,游息于孟津(今洛陽下轄縣)黃河中的鯉魚,順著洛、伊之水逆行而上,當游到伊闕龍門(今洛陽龍門石窟所在地)時,波浪滔天,紛紛跳躍,意欲翻過。跳過者為龍,跳不過者額頭上便留下一道黑疤,所以唐代大詩人李白在《贈崔侍御》詩中寫道:“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
? ? ? 魚躍龍門,又稱鯉魚跳龍門、鯉躍龍門等。比喻中舉、升官等飛黃騰達之事。也比喻逆流前進,奮發向上,事業成功或地位高升。
? ? ? 伊闕之戰:在龍門伊闕的石窟開鑿前,曾爆發過一場伊闕之戰。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大將白起率秦軍在伊闕龍門大破魏韓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亦可謂白起的成名之戰。
? ? ? 戰爭中,秦將白起針對韓、魏兩軍互相觀望,不愿當先出擊的弱點,以少量兵力鉗制聯軍的主力韓軍,以主力猛攻較弱的魏軍。魏軍無備,倉促應戰,迅即慘敗。韓軍震懾,且翼側暴露,遭秦軍夾擊,潰敗而逃。
? ? ? 白起乘勝揮師追擊,全殲韓魏聯軍24萬人,攻占伊闕,奪取魏城數座及韓國安邑以東大部分地區。魏、韓兩國割地求和。戰后,韓國精銳損失殆盡。秦國則以不可抗御之勢向中原擴展。
? ? ? 白起擂鼓臺,位于龍門橋東邊,據說那里就是伊闕之戰時,白起擂鼓助戰的地方。
? ? ? 開鑿石窟:過去認為,龍門地區石窟的營造自北魏至宋,實則不然。
? ? ? 龍門地區的石窟始鑿于北魏,盛于唐,終于清末。歷經北魏、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明、清等10多個朝代陸續營造長達1400余年,是世界上營造時間最長的石窟。
? ? ? 在龍門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約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僅占10%左右。
? ? ? 北魏,代表洞窟有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等。
? ? ? 東、西魏造像,大都是在北魏洞窟壁面上補刻小龕。龕形無大變化,龕飾趨于簡化。另有東魏強弩將軍掖庭令趙振造彌勒像記、東魏武定元年銘石造釋迦五尊立像等。
? ? ? 北齊,藥方洞中五尊佛像都是北齊造像的特征。另有北齊延軍舍合邑廿二人等造像記等。
? ? ? 隋唐五代,代表洞窟有大盧舍那像龕、敬善寺、萬佛洞、惠簡洞等,是龍門石窟造像的鼎盛時期。
? ? ? 宋代,分布有陳摶“十字卷碑”、宋真宗“龍門銘碑”。宋朝還在龍門石窟新鑿了一些洞龕,并為保護盧舍那雕像,加蓋了9間木構屋檐式建筑,俗稱“九間房”。
? ? ? 明代,惠簡洞窟外門楣表面,以陰線刻出五個方形及半圓形碑首碑形題記,時代均為明萬歷31年3月吉日立,為捐資修路的題記。
? ? ? 清代,乾隆帝于1750年游幸龍門,在龍門香山寺留下御碑亭。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慈禧太后西逃。回京時途經龍門參觀了古陽洞,下令把洞中主佛釋迦牟尼整修成老君像,洞改名“老君洞”。
地理環境———
? ? ? “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唐·白居易。龍門石窟位于古都洛陽南郊。這里兩山對峙,伊水中流,佛光山色,風景秀麗,是宋代蘇過所描繪“崢嶸兩山門,共挹一水秀”的天闕奇觀。
? ? ? 名稱由來:據《水經注》記載:“昔大禹疏龍門以通水,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水歷其間,故謂之伊闕。”
? ? ? 龍門,又稱伊闕,這里東西兩山對峙,伊河水從中穿流而過,遠望猶如一座天然的門闕,所以古稱“伊闕”。“兩岸皆斷山絕壁,相對如門,惟神龍可越,故曰龍門。”
? ? ? 到了隋朝,隋煬帝楊廣曾登上洛陽北面的邙山,遠遠望見了洛陽南面的伊闕,就對他的侍從們說,“這不是真龍天子的門戶嗎?古人為什么不在這里建都?”一位大臣獻媚地答道,“古人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隋煬帝聽后龍顏大悅,就在洛陽建起了隋朝的東京城,把皇宮紫微城的正門則天門正對伊闕,從此,伊闕便被人們的習慣的稱為龍門了。
? ? ? ? ? ? ? ? 2022.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