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陽正南13公里處,有一條名叫伊水的大河向南奔涌,在河流的東側坐臥著香山,西邊坐臥著龍門山,兩山夾一河,遠遠望去猶如天然門闕,所以被稱為伊闕,伊闕又被稱為龍門。從公元5世紀到公元9世紀,在短短1公里的龍門山崖上展開的開鑿運動持續了400余年,從北魏孝文帝開始,歷經了東、西兩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數個朝代。在2300余個窟龕中現存10萬余尊佛像,另有碑刻題記3600余品,佛塔40余座。
這些佛像大小形態各異,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神秘莫測的微笑蕩漾了千年,至今留在唇邊;枝蔓交纏的蓮花盛開了千年,依舊拈在手中。是誰,在這里開鑿了如此壯闊的洞龕佛像?出于什么目的?又為什么能持續400年之久而連綿不絕?上一篇文章我們介紹了四大石窟之一的云岡石窟,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龍門石窟。
公元493年8月,北魏孝文帝以南下伐齊為名,率領文武大臣、30萬軍隊從平城(今山西大同)南下。然而此次伐齊只是一個借口,孝文帝的真正意圖是以南下為名遷都洛陽。公元494年,大軍到達洛陽,恰逢連降大雨,道路泥濘,很多大臣不愿再走,孝文帝乘機留下,并宣布遷都洛陽。就這樣,孝文帝輕易的實現了遷都。
遷都是一件大事,雄才大略孝文帝當然不會隨便的做出這個決定。他的目的在于推行漢化,而大同偏居北方,不如洛陽的地理位置,不利于北魏王朝對中原地區的控制。另外洛陽也是當時北方漢文化的中心,一生致力于推行漢化的孝文帝,遷都洛陽當然也是一件勢在必行之事。
一個皇帝,尤其是一個有野心的皇帝,每做出的一個重要決策,都會帶著重大的政治目的。拓跋俊支持曇曜開鑿云岡石窟是如此,孝文帝同樣如此。遷都之后,孝文帝延續了北魏王朝在云岡開鑿石窟的運動,地址就選在了龍門,而且此次的開鑿規模更大。
北魏是龍門石窟開鑿的第一個高潮時期,古陽洞便是龍門石窟第一個被開鑿的石窟。古陽洞是孝文帝為了紀念其祖母馮太皇太后而開鑿的功德窟,同時也是北魏皇室貴族發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除了皇家,一些達官貴族也在這里開鑿窟龕,以求功能,祈福免災,同時也留下了許多珍貴文物。比如書法珍品-龍門二十品,古陽洞中就占有十九品,另一品在慈香窯中。龍門二十品是指從北魏時期精選出不同的二十塊造像題記,它們記載著佛龕的雕鑿時間、人物、目的等。它們吸引無數海內外游客前去觀賞。
古陽洞中也存在著許多反映當時社會審美的佛像。雖然這時候的佛像不再是云岡石窟時期那樣的瘦骨清像,但是從佛像的精巧細致的背光以及變化多樣的龕楣來看,清瘦之美依然是那時候的主流。
除了古陽洞,另外一個石窟也是北魏時期的代表洞窟,這就是賓陽中洞。賓陽中洞是宣武帝為了其父孝文帝修建的功德窟,歷時24年動用民力80余萬。原計劃開鑿南、中、北窟,然后由于發生了宮廷政變等原因,只完成了中窟,南、北窟完成于唐朝。所以在賓陽洞中的佛像體現著兩種不同的風格,一為清瘦,二位豐腴。后來隨著北魏等政權的覆滅,中國進入了輝煌的隋唐時期。
龍門石窟中的佛像,北魏時期占30%,唐時期占60%,其它時期占10%,而唐代大多數具有代表性的石窟又開鑿于李治、武則天時期,這也是龍門石窟開鑿的第二個高峰期。
奉先寺石窟是唐時的代表石窟,也是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開鑿于唐高宗初年,公元675年完工。石窟中的佛像以唐代佛像形態為主,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奉先寺石窟的主佛為盧舍那大佛,總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耗時3年零1個月。盧舍那大佛的面相是以武則天的面相為原型而開鑿,而我們在上一篇文章中介紹了,北魏皇帝拓跋俊讓曇曜將北魏歷代皇帝像與佛像融合,而這里武則天的面相和佛像融合,足見其野心?!氨R舍那”意為光明普照,日后,武則天也據此給自己造了一個字——曌,意為日月當空照。
除了盧舍那大佛體現著武則天的意志,惠簡洞中的彌勒佛也將這種野心體現得淋漓盡致。佛經曾說天降彌勒,將化身女主,而武則天的擁泵們炮制出了一出“汜水獻碑”的戲文,碑上面刻著《大云經》經文,并說武則天便是彌勒轉世。彌勒佛也叫未來佛,在釋迦牟尼的圓寂后將成為佛祖。釋迦牟尼代表男性,彌勒降生人世,被賦予了女性的角色,武則天可謂苦心孤詣。當然,歷史并沒有辜負武則天。公元690年,武則天在六萬人上表的請求下,登上了龍位。
在龍門石窟,除了上面介紹的洞窟,像萬佛洞、看經寺、蓮花洞等等,都是其代表作。這些石刻,在體現當朝者意志的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形態,以及藝術風貌。比如佛像面容融合帝王面相,是皇家意志和君權神授的深刻體現,而佛像的體態則是當時社會審美的主流,比如北魏時期以清瘦為美,唐時以豐腴為美。那些精美的石刻,體現了帝國強大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顯示了那個時候雕刻藝術的最高成就,也為后世的研究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后面我們將繼續介紹我國歷史上的石窟文化,感興趣的網友可以持續關注我們哦。同時也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