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說過:“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我估計剛說完這話,就會被人鄙視或者噴一下的:“額,郭德綱,你別那么接地氣行么”、“呵呵,別裝X”、“郭德綱說的話你也奉為名言?丟不丟人。”
之所以莫名說這個,是因為我一直感覺總有人習慣性的對人不對事,在價值觀上對別人口誅筆伐,甚至是明顯的人身攻擊。你說你愛看書,大家說很好;你說你愛看的是《皮囊》,是大冰,是劉同,是張嘉佳,就總會有人跳出來給你加上“幼稚”、“愚蠢”、“裝文藝”、“膚淺”等修飾詞。
這兩天《擺渡人》上映,話說這電影可真是厲害,《長城》沒辦到的,它給辦到了:電影總局直接針對“豆瓣電影”、“貓眼專業評分”連續給諸如《長城》、《擺渡人》等國產電影“惡意低分”而導致電影市場不能夠良性發展的問題約談了豆瓣和貓眼,并直接導致了貓眼電影立即下架“貓眼專業評分”的功能。
打開貓眼電影,瞬間又回到了一派繁榮的從前。
首先這事對于貓眼電影的產品經理來說,絕對是個晴天霹靂的“不可抗需求”,直接斷了這些產品經理想打造“權威電影評分平臺第二”的產品思路。
我不評論這電影是不是真的爛,因為我沒看過,沒資格說啥。我只是希望豆瓣能挺住,別像貓眼那樣妥協。畢竟,如果豆瓣電影都因此而受到改變,那遍觀國內,將再無如同IMDb這樣客觀、專業的電影評分平臺了。部部電影8分以上,大家彈冠相慶:“中國沒有爛片!”,也許到那時,國產電影市場才是真的沒救了。
說完這事后,再回來好好咂摸咂摸:《擺渡人》的低分到總局口中為何就變成了“惡意評分”呢?據總局說,《擺渡人》上映前,有人直接在豆瓣上打了一星,然后零點場剛上映完,豆瓣上就瞬間一大波一星差評,并且有人直接寫出諸如:“電影沒看,但看到大家都給一星,再加上是張嘉佳,不用看就是一星。”這樣的評論,有些人甚至因此不敢去看,就因為怕被人說品味low,給出高分的資深用戶也莫名被鎖定了豆瓣賬號。
看到這,事情很明白了,《小時代》低分,總局沒管;《爵跡》低分,總局沒管;《長城》低分,總局也沒管;豆瓣上無數的國產電影低分,總局也沒管。單就《擺渡人》,總局站出來了。那真的是總局坐不住了么?也許總局這次說的是事實——也就是真的有一撥人看都沒看就強行給這些國產電影低分并強行帶了一波大節奏。
職業性格使然,我很想探究探究讓總局介入的根本原因里,這波“帶節奏”的人,這波“惡意用客觀事物影射他人”的人,到底是什么讓他們這么做的呢?
我愛看大冰,他出的書我買了一整套,翻來覆去的看;我也愛看張嘉佳的《從你的全世界路過》,還看哭了幾次;我還看劉同,他出的幾本書我也都買過來看了一遍。我覺得這些書很不錯,雖然寫作手法有些夸張,有些虛假,甚至是有意酸腐,強行文藝,但就是會讓人沉浸到里面,帶給你一絲觸動。可看遍網上的書評,不乏有評論在批判完書本身之后,順帶詆毀一下寫書的作者、忠實的讀者,或所有與這本書緊密相關的人。
這些讀者或是觀眾,最喜歡也最自豪的可能就是發明了那句:“第X次全國智障人口普查開始了。”
我覺得吧,每個不同的個體,經歷的事情不同,當下所處的環境不同,思維方式的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外加上時間的不同,這么多的不同,沒有誰有資格拿一件事或者一本書、一部電影去直接把別人打入深淵。寬容一些吧,你不喜歡,說不適合你,說你覺得不好的地方,說你認為可以改進的地方,就行了,不必詆毀他人。否則我是不是也可以說:“你啥都不考慮就進行評判,你一點都不客觀”、“你惡意詆毀別人,你就是個自以為是的loser”等等這種話?當然可以,因為和你的邏輯并無不同,可我不會像你這樣對人不對事,我只會說:“在這件事情上,顯得你很low。”
PS.我也偶爾會犯“對人不對事”的錯誤,故寫此勉勵自己,一定要牢記于心,時刻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