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父愛如山,母愛如水。寫了十幾年關于父親母親的作文,被他們寵了十幾年,也同他們鬧了十幾年的脾氣。站在現在已經長大了的自己的角度看著過去那慢慢長大的自己,嗯,是時候懂事了。
?這個暑假沒有還珠格格,也沒有家有兒女。曾經的小燕子紫薇,劉星夏雨等人已經換成了張大佛爺二月紅,肖奈微微。但是在這個假期里我完美避開了佛爺和肖奈,卻生生入了《小別離》這個大坑。與民國盜墓和校園純情戀愛不同,《小別離》的劇情,再加上黃磊海清張子楓等人精湛的演技,明明我是在屏幕外面看著,卻怎么也覺得這好像就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感覺我的身邊就有多多家,琴琴家和小宇家似的。
?我的初中生活,沒有劇中一般念叨著出國。我父母沒有,我自然也沒這個想法。當時選的走得就是一條規規矩矩的路,同琴琴一般,好好學習,好好考試,上重點高中,上重點大學,找份好工作。這條路走得應該也和大部分中國的孩子一樣。但是同劇中一樣,我也有過青春期,有過不懂事愛鬧騰愛犯渾的時候。當時初中的我待在房間里,桌面上擺著一堆書籍和卷子,一邊聽著老媽在客廳里不停得念叨著我的學習我的生活,一邊拿著筆狠戳著本子,內心暗暗發誓自己一定要好好學習,快點長大,早點離開這個家,擺脫父母的嘮叨。而這個想法,也說不清我們到底有多少處在同一階段的孩子有這么想過。
? ?劇中有一幕讓人印象深刻得很,朵朵因為鬧脾氣同爸媽大吼大叫,方圓和董文潔兩人坐在客廳沙發上掉眼淚的時候,我看著也跟著擦了半天的眼淚。很多人跟我說,看到這一段就覺得對不起爸媽,就覺得朵朵這太熊孩子,也覺得自己以前也太渾了。我看了以后,特別能理解大家的想法。我看著方圓和董文潔的反應,就覺得心疼。好在青春期的我,還算不上叛逆,連大力摔門的勇氣都沒有,更別說沖爸媽大吼大叫了。我想,興許是因為我見過了母親掉眼淚的模樣。沒有顯赫的背景,沒有足夠的權勢,我父母都是一步一步從農村走了出來,中間經歷的苦自然是我無法理解的。看過了母親的眼淚,日后縱使又再多的怨念也不敢有怎樣的舉動。現在回頭看看,還是要夸獎下當年還算懂事的自己,雖然也未成什么大器,至少是給父母省了不少的心。
?青春期的我,算不上叛逆,唯一體現得比較明顯的應該是追星上面。想到朵朵他們瞞著家長偷偷溜去看偶像見面會的時候,真的是深有感觸。現在看看,當時追星的我就像陷入了熱戀一般。整天就想著看視頻投票買專輯,每天晚上拿著手機都會刷到凌晨,寫的日記幾乎都在想象未來和“他”的幸福生活。睡眠質量跟不上,更別提學習了。學習一落千丈,退步得太明顯。我爸媽知道后也大怒了,直接沒收了我的手機。卻還是在我的苦苦哀求下讓我去看演唱會。
?現在回頭來看,雖然一點兒也不贊同當年的做法,但還是可以理解當時的自己的。追星是一件長時間持續,陷入自以為同偶像談戀愛的氛圍里。看場見面會,買張專輯倒也無可厚非,只是那時候的自己為了追星耽誤學習實在太不應該,也是現在的自己回頭看才能分得清主次。說不出我當時看演唱會的感受,估計很感動也很激動吧。但是現在比起當年不管不顧得追星,現在倒是冷靜了很多。知道除了喜歡,還要努力。知道比起偶像,親人更為重要。知道日后自己想看演唱會,不能哭著求來了,只能自己努力賺來了。
? ?看到朵朵寫小說的時候,我好像一下子看到了自己。不過當時的我,可沒有一臺電腦擺我桌前,所以我就自己拿本子跟著朵朵一般,偷偷摸摸得寫。朵朵的筆名是朵教主,而我的更俗氣,叫什么瑪奇朵…初中的自己,關于戀愛的感悟都是從小說和電視劇里來的,寫的東西也擺脫不了那較俗的影子,少不了瑪麗蘇的劇情。女主人設是永遠的白蓮花,或者是假裝成妖艷賤貨的白蓮花。男主人設永遠的高富帥,男二就是永遠的暖男備胎。就這樣的人設我也斷斷續續得寫了我三個本子,寫到最后居然結局了。其實也是可惜,那個時候如果能在網上想著投稿的話,沒準也能出本書當個小作家。其實現在來看,還是很喜歡當年的自己啊,自己當年文筆再爛也有勇氣一直寫下去,也有勇氣把小說拿出去給別人看。哪像現在,做一件事情總要躊躇,總要猶豫,總要想東想西,總會拖拖拉拉。看來倒是現在的我需要像當年的自己學習了,至少對事情要存著一份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心。
?我特別慶幸在暑期各種劇的浪潮中我選擇了《小別離》,一部讓我哭讓我笑的劇。它讓我從另一個角度開始審視我自己做過的事情。我發現我學會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事情,去做選擇。不再一昧得去怨父母的不諒解,不體貼,其實很多時候父母已經盡他們所能給了我們最好的東西。我很懷念我的過去,我的青春期。如果能再來一次的話,還是會鬧騰還是會寫小說會去關注自己喜歡的偶像,但是不會隨隨便便惹父母生氣了。
?當然,《小別離》所讓我思考的不僅僅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還有父母之間的,鄰里之間的,朋友之間的。其中另外讓我很有感悟的便是三個家庭三對父母對于婚姻和家庭不同的理解與做法了,不過這個感悟就只能下次再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