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書到用時方恨少;
俗話又說:百無一用是書生。
這種相反的俗話也有很多:兔子不吃窩邊草,近水樓臺先得月;狹路相逢勇者勝,忍一時風平浪靜……
究竟怎么回事呢?趙周老師的《這樣讀書就夠了》告訴了我們答案:任何知識都有它的適用邊界,也就是應用場景范圍。
在看到知識點時,我們先來追根溯源,找到這個知識點產生的原因。
書到用時方恨少出自《增廣賢文》: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前一句是強調貴學,后一句強調在學的同時要實踐,知行合一。
百無一用是書生出自清代黃景仁《雜感》: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抒發的是自己的心中不平。
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適用邊界:多讀書,學知識并運用到實踐,做到“知行合一”會體現書都的越多越好;
百無一用是書生的適用邊界:現在多用來嘲諷只會死讀書,讀死書的人,都的知識不能應用實踐,解決問題。
所以兩句的應用場景不同,不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