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句并不矛盾,理解這兩句應結合當時的背景和如今的現實意義。
一:何謂“書中自有黃金屋”?
這句出自宋真宗趙恒的《勵學篇》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宋真宗趙恒寫《勵學篇》,和當時的時代背景脫不開關系。宋朝一直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朝代,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更是直接定下了國策,推崇文治,推崇科舉,官員多選用文官。但要知道,宋朝承五代十國后建立,經歷了那么久的戰亂,當時的社會風氣讀書的人并不多,肯用功讀書的更是少之又少,也就是沒什么文人可用。這種情況下,宋真宗趙恒親自寫《勵學篇》,寫下千古流傳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是為鼓勵更多人去考取功名的,也就是為當時的政治服務。可以說,在當時的背景下,確實讀書就是唯一出路,或者說90%以上的機會都是留給讀書人的。
那么到了現代,這句話應該怎么理解呢?畢竟不可否認,現代社會也有很多人并不是通過讀書這條路實現個人理想,獲得自己的“黃金屋”的,他們走別的路也照樣過得很好。
我認為這句話放在現代,理解主要有兩點:第一,讀書不可否認是有用的,甚至可以說仍是現代很多人出人頭地的機會,畢竟高考可以說是我們國家現今最為公平的考試制度了,很多人就是通過高考博到了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而且我們關于這個世界的很多通識,技能,基本素養也都是通過教育得來的。第二,現今社會,讀書絕不是唯一的出路,社會是一所更好的學校,條條大路通羅馬,只要選準那條最適合你的路,成功的例子照樣很多。
綜上,“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句話放在當下不如理解為“勸學”吧,不論你選擇哪條路,都需要學習,學習知識技能,學習優秀的前輩,學習各種為人處世的道理等等,當然讀書也是我們學習的一種途徑,所以這句話放在當下仍舊是很實用的。
二,何謂“百無一用是書生”
同樣的,我們先了解一下這句話的出處。這句話出自清朝詩人黃景仁所著的七言律詩《雜感》。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詩人一生懷才不遇,窮困潦倒,寫下此詩時“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憤憤不平,出于自嘲精神,寫下了“百無一用是書生”。所以,其實我們很多人現在對這句話是有誤解的。詩人寫“百無一用是書生”是因為自己一生郁郁不得志,因此有些憤世嫉俗了。但實際上并非書無用,只是由于時代背景沒有機會而已。我們不能以偏概全,認為所有讀書人都無用了。
當然,這句話放到當代,我們會說“百無一用是書生”,多處于兩種情況,一種是讀書人的自嘲,在苦悶尚未實現個人理想的時候,自嘲一句自己沒用,肩不能提,手不能抗,除了會讀點書尚不能創造任何價值,真是沒用啊。這些權當自黑放松了,但是自黑完后還是會繼續努力的。還有一種情況是嚴重的,是指一個人讀書方法錯誤,不知變通,只知讀死書,越讀越呆板,就比如有些人讀了十幾年書,卻只懂考試,實操技能卻一塌糊涂。這時候就是真正的“百無一用是書生”了。
但不可否認,第二種情況,也不是讀書這一行為有問題,有問題的是讀書方法。所以“百無一用是書生”并不與“書中自有黃金屋”矛盾,且兩句話無論古今依舊通用,只不過是將讀書這一具體行為變通為“多學習”,是“勸學”,是靈活變通為自己而學。
常聽人說書到用時方恨少,所以努力學習吧,會有我們的“黃金屋”的,只是我們要等。
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