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之前
《尚書·說命中》:“知之非艱,行之惟艱。”
我們知道一件事情并不算太難,真正困難的是要去做這件事情。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要去實踐這個事情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如果我們把“學”理解為一種知識的接受,那么“習”就是關于知識的實踐。在孔夫子的思想當中,我們會看到很多類似的論述。孔夫子曾經講到過:人是可以不知的,就可以去做的。“不知而行之者,吾無是也”。看起就是說知是重要的一個方面,知的接受是行的前提,但是孔夫子也講過一個另外的列子:“吾欲托之空言,不如見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行動或者說我們的實踐,才是真正把我們的知識呈現出來,轉換這個知識的意義和價值的根本途徑。在這個意思上呢,孔夫子同樣是十分強調,行對于知識價值還原的作用。
《大學》:“未有學養子而后嫁者也” 。這句話本意是說,父母親對于子女的慈愛之情是天生的自然而然的。任何一位女孩在出嫁之前都沒有去學怎么養子。一旦有了子女,那種對子女的慈愛之情是自然而然地呈現出來,自然會養育孩子。我們同樣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知和行”的關系,包含著“知行合一”這種觀念在里頭面。
朱熹《朱子語類》:“知與行,功夫須著并到。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理解得越清楚,實踐就越扎實;實踐越扎實,認識就會更加清晰。兩者之間是相互促進的關系,他強調對外在事物的觀察與理解。
……
所有這些觀點都是在王陽明之前,在王陽明之前關于“知行”這些個觀點。毫無疑問最后都可能成為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之說的思想資源,都是他的可靠思想源泉。
王陽明知行合一
王陽明是反對朱熹的知行觀的,但是朱熹明確“知”和“行”不是完全不相干的兩件事,是同一件事。他們是相互促進,齊頭并進的相互促成的關系。這個觀點在朱熹那里實際上表達的很清楚,那么王陽明的為什么反對呢?王陽明“知行合一 ”和朱熹講的“知行關系” 究竟差別在哪里?
通常把“知行合一”理解為什么呢?一般理解為:知識和實踐是相互促進,不可偏廢,不可偏離。在這個意義上解釋“知行合一”并不完全符合王陽明所講的“知行合一”的本意。王陽明的意思:真正知道一件事情是一定是能行的。這個實際上朱熹也是這么說的,真知必能行,這是朱熹的觀點。
王陽明的意思是什么呢?不是說“必能行”而是說“真知即是行”。他們的差別只是在這一點。所以在王陽明那,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不論是朱熹怎么講,二程怎么講,呂祖謙、佛教等怎么講,不論他們怎么樣,比如說是兩輪也好,雙翼也好;相互促進也好……那畢竟是二,而不是一。說知和行相互促進,那還是兩個東西,兩件事。到了王陽明那里這個“二”才是真正成了“一”。這才是王陽明思想、學說真正獨特的地方,也是王陽明真正和前邊“觀點”、“思想”不相同的地方。
那這個“二”怎么才能變成“一”的? 這才是關鍵問題!關于“知行”問題,王陽明有一個最基本的觀點就是“真知即是行,知就是行,行就是知”。這才是叫知行合一。我們可以把王陽明“知行合一”的“知”在兩個層次上來理解:第一個層次就是一般講的知識層次。“知”是在一般的所謂知識的層面的問題 。第二個層次,那就是“知”作為良知。
知識層次上講:按照第一個方面“知”就是知識,按照我們通常的理解:知識是獲得關于對事物的認知、理解的知識。知識在哪里?我要獲得一個關于事物的知識,這個知識在哪里?在事物當中。在事物哪里?所以我們要去學習個事物,然后獲得關于這個事物的知識。我怎么去了解關于這個事物的知識?我怎么去了解 ?
從規范知識的意思層面來說,比如關于倫理“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不是很好解釋啊?關于孝敬父母有很多知識。比如說,曾子說過“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得毀傷”。這是關于孝敬父母的知識,對不對?王陽明的問題是,你能夠講很多孝敬父母的道理,但是你從來不去做孝敬父母的事情。他給出的問題是,對于這么一個人,你能不能說他是真正知道,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的?!這么一個人不能說他是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的,因為真正懂得孝敬父母是要怎么樣呢?在生活上做出來的,也就是通過我們的行為,通過我們的實踐,通過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的實踐把它體現出來。所以王陽明就講的很清楚了:孝敬父母,如果我們把這件事情當做是一個“知”,那么你一定要去實實在在的去做這件事情,做的同時不僅是你獲得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是表達、表現你知識的過程。“知”和“行”是一個完整的過程,不論是哪一個方面(知、行)。所以王陽明講:我們如果把它了解為一個過程,那么知就是行的起點,行就是知的完成。知識的最后形態是什么?不是某種理論,反而是生活的實踐。在現實的生活當中才是知識有效性、知識有效價值,最后獲得還原的基本境域。我們要知道一件事 一定是要付諸實踐的,要寫字那么要把紙攤開、磨墨、提筆、要實實在在的去寫。這樣子才表明我們是真知道一件事。那么這一系列的動作過程就是“行”,它同時也是知的過程。 所以在這個意思上面來講,王陽明堅定地相信“知“和“行”作為一個過程本身的同一性,這就叫做知行合一。所以在王陽明看起來,知和行不僅僅是一個相互促進的問題而是它原本就是同一個過程,是同一個過程所顯現出來的兩個層面。 知和行是相互包含的,所以他有時候會講:我們有時候講“知、行” 講“知行合一”是實在是沒有辦法。因為現在大家都把“知”當做一回事,把“行”當做另外一回事,并且大家都認為“知”應該在“行”之前。 所以我沒有辦法,就要跟大家講這個。他說真正明白這個道理的:我講一個“知”,那就自然已經有“行”在其中了。同樣的我講一個“行”,也自然“行”已經有在里面了。從這段話我們大致可以知道,在王陽明那里“知”和“行”是什么關系。實際上是同一個過程所呈現的兩個層面,它不是“知”是一回事 ,“行”是另外一回事,兩個“東西”(事件)相互促進,它不完全是這個意思。它們本來就是一件“東西”。這是在知識的層面。
王陽明也講知行本體。什么叫知行本體? 知和行的本來狀態,原本就是合一的。 這個合一 怎么個合法?什么叫做“知”“行”的本體原本是合一的?
他的這句話,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他有一句話說的很有趣:他說今天我來講一個知行合一,正是要大家曉得一念發處便即是行了。“行”在王陽明那里并不一定是或者說并不僅僅是我們今天講的所謂的主觀上可見、可觀的行動、身體的動作等等。它還包括思想、意識、精神的的流動。這個“行”的觀念或者說關于行的這種理解,實際上來源于佛教,跟佛教是有關系的。那如果在這個意思上來理解,“知”和“行”是否合一?我們有可能把知行分開嗎?永遠不可能!任何可能性都沒有,我要學習,哪怕嘴巴不動,我默讀,有沒有思想意識的流動?比如我看書是獲得知識。我在這個過程當中有沒有思想意識的流動?毫無疑問是有的,那當然這個知就是行,行就是知。作為一個過程它完全是統一的。王陽明講的“知行”本體原本如此。在這個意思上面來講,是最能夠理解和領會的,那我們這樣至少也可以了解到,盡管知和行之間的關系,在中國文化史、中國思想史當中一向是有的,但是直到了王陽明這里,他同樣基于不同的視域融合,成就新的境界。在這樣的一個意義上面講“知行合一”,王陽明成為首創者,知行問題進入到了一個新的理論境界,當然也引出了許許多多的問題,這是我們在知識這個意思上面來講的知行合一。
“一念發動處即是行”如果在意識流動的意義上來講知行合一,那么又該如何解釋?知道怎么孝敬父母的知識,卻從來不做呢?我知道怎么孝敬父母,這應該屬于一念發動處的意識流動。按王陽明的說法這個應該是知行合一了吧?但是這個是真正的知行合一嗎?很顯然不是吧?那么這豈不是自相矛盾?
良知層面上講:王陽明開始提出良知學術之后,他開始在良知這個意思上講知行合一。就把“知”了解為良知了。但是這個就要請注意了,知行合一那就變成了什么?顯現良知、實現良知的重要途徑。他講知行合一,這個“知”往往就在良知的意義上面來講了。同樣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良知的自知。良知的自知是不是知行合一。良知自我認識,自己對自己的領悟,自己對良知的自知。王陽明經常講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良知有一個自我知識的問題,這是知行合一。意識的流動本身就被王陽明理解為行。另外良知的自知之外,那良知還要怎么樣?顯現它自己,表達它自己,通過什么來表達? 當然通過行來表達,所以還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這個觀點提出來之后,王陽明實際上一直沒有改變,他一直沒有改變他的這一個觀點。盡管他在其他方面有各種各樣的變動,有補充的,有完善的, 但是“知行合一”這個觀點,自從他提出來以后,他就一直堅持著。只不過關于知的這個意思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內涵。
王王陽明為什么要講“知行合一” ?
按照王陽明自己的理解,在朱熹思想的影響下,大家都要去先研究這個“理”,先去窮那個理然后理窮盡了再去做。 王陽明想:這樣不可能,正像當年莊子所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我如何可能把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各種各樣的大小事情全部“窮”盡了,然后我再去做呢?所以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這個問題是。朱熹這一思想在現實中被很多人拿來當作忽視實踐,不看重實踐、推脫的借口。------“我可以有一個很好的理由,我知的還不夠,對于去做這件事情我的知識還不夠、我知的還不夠深、我知的還不夠透,所以我現在還不做,等我“知”的深了,“知”的夠透了,我才去做。”王陽明說這個毛病太嚴重了,那就使得圣人之道,僅僅停留在一般人的嘴巴上、口頭上,從來沒有付諸實踐。 這樣去講圣人之道,不是在闡明圣人之道,不是在開明圣人之道,反而是使圣人之道變得越來越隱晦,所以他要講“知行合一”,他經常說一方面補偏救弊,這正是對病的藥。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龍場悟道悟出的一個道理是心即理。悟出的一個道理是圣人之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那馬上就會有一個問題,既然圣人之道吾性自足,那么為什么我們沒有成為圣人?所以按照王陽明的觀點,只不過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很少去意識到這一點, 圣人之道原本在我這里。我的心性原本是具備一切圣人之道的。另外一個方面就是說,哪怕意識到了,只是沒有充分的表現出來。他在這個意思上正是領悟到這個東西的時候,他開始講知行合一,知一定要通過行把它顯現出來,行才是知識的可靠表達或者說你真實知識的可靠表現,才開始講這個東西。所以龍場悟道之后,在某種意義上面來說,知行合一是王陽明 最早宣傳的關于他自己的思想,最早宣揚的一個觀點。在貴州等地講學,主要就是講知行合一。他有一個很著名的觀點,就是不論在哪一個意義上面來講,在知作為知識也好,知作為良知也好,“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離”。 就是說,你對某事物或道理是否知道得深切是可以從行為中看出的;而行為的正確精準與否也反過來影響到對事物的理解。將所學所用付諸于實踐,切勿紙上談兵,空有才學。實踐過后,自然會產生一定的效果,從而也可以看出你對這些問題的掌握是否到位、精準。這個不論是知作為一種知識形態也好,還是作為良知也好,當我們對一個事物的了解,對一種知識的了解或者說對我自我本心的了解,了解到真切篤實,那就是真真切切,明明白白,實實在在,分毫不差。這就是行,因為你在這一個過程,你要了解,了解作為一過程是“行”。蘇格拉底講:“認識你自己”。怎么了解?我們做夢還不能一天到晚嘴巴念叨著“我了解自己認識我自己”然后就了解、認識了?不論我們是通過自我的反思也好,通過什么其他的途徑也好。把它作為一個過程來了解,這個是知識的獲得,“知”的過程,一定是通過“行”來體現的。
大多數人做不到圣人,應該是因為我們的本心即便是意識到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但是本心卻沒有回歸到至善的境界吧?!
初識王陽明
《作為中國人,不可不知王陽明》
后續
我們對某事物或道理是否知道得深切是可以從行為中看出的;而行為的正確精準與否也反過來影響到對事物的理解。
同樣的,當我們去做一件事情,做到明覺精察的地步,非常清晰、一絲不亂。那它一定是真實知識的直接表達。我們做到的時候清清晰晰,明覺精察,也更有助于我們的認知、知識、經驗的更新、積累。所以王陽明講的很清楚,知行功夫本不可離,這就是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