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許比想像中更邪惡
摘要:普通人也具有暗黑特質(zhì),只是在前意識的監(jiān)控下未曾表露出來。人們在每天的社會生活中管理著自己這些邪惡的部分,能控制住自己,不讓自己陷入麻煩。但是這些黑暗的特質(zhì)還是會露出馬腳。影片通過一個警官與囚犯的實驗故事,讓人們內(nèi)心的特質(zhì)展露出來。
關(guān)鍵詞:潛意識 ?黑暗三角 ?權(quán)力服從 ?人格心理
正文:
一、“黑暗三角”
1、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黑暗三角”
《死亡實驗》是改編于一個真實的事件,在觀看影片的時候,我一直相信這樣的角色扮演是可以給人帶來如此巨大的改變及沖擊的,只不過影片在講述故事時有點夸張而已。在故事中,每一位角色扮演的人都是社會中的普通人,并且在實驗一開始也測驗了他們的性情是合適的,沒有什么易怒或者危險的人格特征。但是在影片中,才經(jīng)過幾天的實驗,他們?nèi)诵灾谐舐囊幻婢驼孤冻鰜砹耍瑢?quán)力的濫用,對征服的渴望。
其實,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具有這樣的暗黑特質(zhì)。人們在每天的社會生活中管理著自己這些邪惡的部分,能控制住自己,不讓自己陷入麻煩。但是這些黑暗的特質(zhì)還是會露出馬腳。心理學中把三種人格特質(zhì)稱為“黑暗三角”。它們分別是:
自戀Narcissists:自私、虛榮、以自我為中心
馬基雅維利主義Machiavellianism:喜歡冷酷地欺騙和操縱他人
心理變態(tài)Psychopathy: 易沖動、冷漠無情、情感封閉,缺乏共情、羞恥、內(nèi)疚等感情
這三種特征是高度關(guān)聯(lián)的,有時完全一致。自戀的人往往也表現(xiàn)出喜歡操縱他人、以及冷漠無情的特質(zhì)。不僅僅是那些殺人犯的人格中才會有這樣的特質(zhì)。很多我們身邊的人:在學校或辦公室中喜歡欺凌別人的人、好爭辯的人、甚至一些警察、政治家,人格中都有這樣的黑暗三角。
比如,在一些實驗中,自戀水平高的人立刻就表現(xiàn)地自己好像非常了解這個東西,還會因為其他人挑戰(zhàn)他們言論的權(quán)威性而不快。這種行為被稱為“過度辯護”,是自戀者用來提升自我形象的一種常用手段。在影片中,有以為囚犯明明不能喝牛奶,雖然規(guī)定是需要將食物完全吃完,但是另一位囚犯愿意為他和牛奶,警官感到自己的權(quán)威被挑戰(zhàn),不僅要求其必須喝完牛奶,而且還罰其他熱做俯臥撐,顯然這些警官們很滿意這種控制別人的感覺。這樣的人,相信我們每個人身邊都有,甚至我們自己也都有過這樣的時刻。這種特質(zhì),和殺人狂的自戀特質(zhì)差別并不大。
在實驗室中,很多“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放開了自己,表現(xiàn)出了讓他驚訝的誠實。他們非常坦率的承認,“我就是喜歡欺負那些好欺負的人”,“你如果告訴我你的秘密我一定會說出去”。
有一個研究團隊設置了一個電腦游戲,讓參與者有機會“懲罰”他們的競爭對手,即在對方的耳機里放超大聲的噪音。懲罰不是必須要進行的,事實上,要想懲罰對手,還需要完成一些無聊的工作才能獲得這種懲罰的權(quán)利。結(jié)果顯示,“人們不僅愿意去懲罰,懲罰還成了一種獲得快樂的動力,他們甘愿付出更多的努力,做很多無聊的工作,只為了能夠去傷害別人。”關(guān)鍵在于,他們對他人的行為并不能為自己帶來任何收益,只是從中得到了快感。
所以假如你非常困擾,你身邊的某個人為什么要這樣對待你,真的有可能,“能夠傷害你”這件事本身就讓ta覺得快樂。這不是說Ta就是一個壞人,而是 Ta即便作為一個好人,也可能存在這樣邪惡和黑暗的一面。
2、什么樣的人容易具有黑暗特質(zhì)
黑暗特質(zhì)水平高的人對愉快行為的情緒反應比較不明顯,也就是說他們不太容易覺得開心,所以,他們希望進行殘忍的行為,其實是為了打破情緒的麻木狀態(tài)。
此外,黑暗人格顯著的人通常會更具備成功的動力和自信。這些人的動機明確,為了達到目的,他們可以排除情緒的干擾,做到必要的冷酷,同時他們?nèi)匀荒芟嘈抛约菏浅绺叩摹!氨热缱鳛槭紫啵悴荒芸偸莻罕铮袝r你的確需要走捷徑、傷害他人,為了崇高的事業(yè)而變得骯臟。”在影片中的警官們就是一群打著道德的旗幟行邪惡之事的人。
黑暗人格顯著的人還往往是夜貓子,那些經(jīng)常熬夜的人們,在黑暗三角中的得分也較高。他們通常還熱愛冒險(心理變態(tài)者的特征),有著更強的操縱欲(馬基雅維利主義的特征),或更希望別人來關(guān)注自己(自戀者的特征)。
黑暗人格顯著的人也容易成為網(wǎng)絡暴力的實施者。“他們會成為網(wǎng)絡上的日常施虐者,是因為在網(wǎng)上可以找到那些供他們傷害的人。”一項對網(wǎng)絡上進行惡意評論的人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這些人的“黑暗三角”得分都很高,傷害別人而取樂是他們的首要動機。
二、野蠻的潛意識
1、意識的三種形態(tài)
廣義的意識概念是指大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應,這表現(xiàn)了心理學脫胎于哲學的一種特殊的學術(shù)現(xiàn)象,而狹義的意識概念則是指人們對外界和自身的覺察與關(guān)注程度,現(xiàn)代心理學中對意識的論述則主要是指狹義的意識概念。
前意識,指潛意識中可召回的部分,人們能夠回憶起來的經(jīng)驗。它是潛意識和意識之間的中介環(huán)節(jié)。潛意識很難或根本不能進入意識,前意識則可能進入意識,所以從前意識到意識盡管有界限,但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前意識處于意識和潛意識之間、擔負著“稽察者”的任務,不準潛意識的本能和欲望侵入意識之中。但是,當前意識喪失警惕時,有時被壓抑的本能或欲望也會通過偽裝而迂回地滲入意識。
潛意識是由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是指潛藏在我們一般意識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是相對于“意識”的一種思想。又稱“右腦意識”、“宇宙意識”,腦內(nèi)革命作者春山茂雄則稱它為“祖先腦”。潛意識,也就是人類原本具備卻忘了使用的能力,這種能力我們稱為“潛力”,也就是存在但卻未被開發(fā)與利用的能力。潛能的動力深藏在我們的深層意識當中,也就是我們的潛意識。
在影片中的最惡毒的一個警官,身上有狐臭,相信這一點也在他的日常生活中給他帶來了極大的影響,長久聚集在內(nèi)心的自卑,一個別人不能觸碰的禁區(qū),在77號的侮辱下,他跑到洗手間憤恨的洗漱。在他的潛意識里就痛恨別人說他身上有異味,而警官的扮演身份給了他報復的機會,前意識的疏忽,造成了潛意識的暴露。
2、權(quán)力的游戲
在實驗一開始時,大家都希望可以扮演警官,并且愉快的穿上了警官的配飾。一開始大家還處于玩鬧的狀況。但是77號的出格行為觸動了警官們的底線。在這個模擬試驗中,扮演警官的沒有辦法體驗到警官的尊嚴。扮演囚犯的人員起初是報以蔑視的態(tài)度來完成這個實驗,企圖用一些列的不合規(guī)矩來掩蓋自己身為囚犯的失望。但是一杯牛奶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權(quán)力與服從的游戲由此開始。其實,作為一名普通人,他們大多數(shù)的愿望只是那一筆傭金而已,也沒有人逼著他們一定要如何做,囚犯喝不了牛奶有人代他和完全可以解決這一問題,但是擁有了警官的身份后,如果不對他們實施懲罰似乎不能維護自己的尊嚴與權(quán)威,故事發(fā)展到最后,已經(jīng)不是一個實驗的問題了,而是一場權(quán)力的游戲。
老師扮演的警官這一角色則最具有典型性。他在一開場的報名者中毫不起眼,甚至有些拘謹。而且之后的錄像片段也在展示他本身是一個老師,而且還是一個虔誠的宗教徒。這些都與之后在實驗過程中他的變化形成鮮明對比。在試驗過程中,這一人物在擔任獄卒過程中,心態(tài)開始慢慢起變化。如果說一開始的變化是因為他擔心拿不到錢而有些被逼無奈的話,那么隨著事態(tài)的發(fā)展,他越來越享受這種特權(quán)帶來的快感,這種凌駕于別人尊嚴與生命之上的快感。他對于敢于反抗的77號的淫威最終完全演變成一個獨裁和暴力主義者所表現(xiàn)的特征。而且對于獄卒內(nèi)部其它反對他、與他不一致的人的打擊,還有最終在事態(tài)惡化后選擇的徹底暴力方式幾乎將一個擁有特權(quán)卻不受任何約束的野心者私欲的膨脹的特性發(fā)揮的淋漓盡致。在一定程度上,老師的角色在本片中起著核心的訓誡意義,他的由一個普通人轉(zhuǎn)變?yōu)橐粋€獨裁者的變化恰恰表現(xiàn)了在社會中一些不收約束的權(quán)力的泛濫。也在一定意義上表達著主創(chuàng)對于人性之惡在不受控制時進一步放大的可怕后果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