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書名:《謠言心理學》
作者:奧爾波特
看書用時:6天
本書思維導圖:
本書圍繞著“謠言”這個主題展開來做內容,在這本書里面,作者談到了許多關于謠言是如何產生的內容,很值得一看。
這本書的意義大概也是為了警戒讀者——嚴于律己,在沒有確定的事情面前,不要輕易去下結論或者憑借著主觀想法來做判斷,不要亂傳謠言。
一直以來對自己便是有一個這樣的要求:與人相處仍然能夠維持自己的理智,不獻媚,不奉承,不多說也不亂說,能夠一笑而過的事情便不給自己有多說一句的機會。
特別是對于女生(當然也有這種碎嘴的男生),女生之間總是有說不完的“我聽說…”,往往這就是導致謠言產生的原因,到了我們這兒的信息,可能都已經是三、四手的信息,其中不確鑿的成分遠遠是偏離了真實的情況,但是我們卻依然為之津津樂道。
在背后編造謠言的事情也從來都是小人的行為,事實上,我們也總是不自知地變成了人們口中厭惡的小人卻仍然自得其樂,可以見得,不亂說話,其實也是一個對自己的挑戰。
因此,嚴格的自律也就變得如此重要。
而如果對自己有良好的捫心自問,具有反省精神,能夠深刻領悟孔子說的吾日三省吾身的重要性,大概便能夠是自己更加地自律。
那么,這本書到底講了什么呢?我從書中總結出了對對于5個問題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細細地了解這本書吧!
Q1.什么時候謠言會特別容易產生?
謠言主要是在兩個因素的相互影響下產生:
·?在事實很模糊的時候
·?當這件事影響到了我們自身利益、事情情況很嚴重的時候
對于第一種條件,在事實很模糊的時候,一般指的是新聞很粗糙、簡略的時候或者說新聞的敘說很矛盾的時候,就會很容易產生謠言。
而對于第二種條件,當這件事嚴重到已經影響到了我們的自身利益的時候,謠言就會容易滋生。
舉一個例子。
就比如說,我們今天看見一則新聞,說明天氣變化將會很大程度影響電費,但是這篇新聞的內容里面通篇都是在講天氣怎么個壞法,沒有具體說是怎樣影響電費,很有可能就會穿出這樣的謠言——天氣變化將會導致電費上漲,未來人們將會用不起電了,快點存電!
這里面,體現了事實很模糊的這個條件在于——你不知道天氣變化到底是怎樣影響我們的電費情況;而體現了第二個條件的地方便在于——電費是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我們離不開他。因此,這兩個因素相影響之后,便產生了謠言——未來人們將會用不起電。而事實上,根本是無稽之談。
而就發生在上一年的一個事件,日本核泄漏,嚴重污染了附近的海域,因此就有傳言說——我們的海域都已經被污染了,我們吃的鹽未來都將會有核污染!如果我們能用這兩點條件來解釋,那么就很容易理解,為什么這種荒謬的謠言會產生了。
Q2.為什么人們會傳播謠言?
· 因為想要為心里的罪惡或者一些恐懼等等的情感找替罪羊
對于針對性強的謠言(比如說針對某一個女明星的謠言)來說,我們會更加容易發現,其實這類謠言的傳播的原因是因為人內心的恐懼、罪惡、嫉妒、厭惡等等的情感。
但是社會要求我們不能夠表達出這些情感,特別是怨恨這種情緒,因此我們會選擇抑制這種情感。但是,這并不代表著這種情感就會隨著我們的抑制而消逝,反而我們會通過其他途徑來發泄這些情感,于是我們就開始制造一系列的謠言。
就拿楊冪來說吧,之前就有報道說她和劉愷威婚后不合,已經離婚。這個信息已經被證實是謠言。
那么我們可以分析,這一群制造謠言的人,如果排除媒體作怪的成分,可以說是部分網民其實事實上是有一種見不得人好的心理,或許是有一種,我自己不好,別人也不能好的心態,但是她不能明著說出來啊,不能夠對告訴其他人:我自己不好,誰也不能夠好,那么她就選出了當時比較處于比較熱門的人物——楊冪,同時又像她似乎經常工作,也沒有什么和劉愷威互動的信息,于是他就理所當然地放出流言——楊冪離婚了。
而同時,也要提一句。
因為謠言具有這種“找替罪羊”性質,因此,謠言只會不斷存在,人們會一直不斷地找替罪羊與陷害替罪羊,并不是只要澄清謠言就能夠制止謠言。
所以說,為什么女明星就算是不做事都有人亂傳謠言,就是這么一個原因。只能說,人紅是非多啊。
Q3.人們是如何無意識地編織、傳播謠言?
因為人們看事情、傳播事情總是由很強的主觀性,因此我們有時候總是會無意識地便傳播了謠言。
· 一般來說,是在事實很模糊的情況下,人們都主觀預測會使得事實變成謠言。
也就是一般在事實很模糊的時候,我們總是過于決斷地作出判斷,就像是之前提到的日本核電站爆發的謠言,污染了附近的水域,于是我們就過于決斷地推測,我們的水域也被污染了,我們吃的鹽就是從這些海水中晾曬出來,于是就會有——我們的鹽受到了核污染的謠言。
· 謠言傳播的方式來自人們認知的自豪感,有時是為了打破聊天中的尷尬
想必我們都試過,也許你身邊也總是有這種人,或許對于一則信息,我們對于這則信息的“知情”特別驕傲,感覺自己啥都懂,在傳播的時候總覺得自己居高臨下,啥都懂,通過傳播這些謠言來獲得別人的好感,其實反而傳播的總是錯誤的信息。
有時候謠言的傳播是因為人們想要打破聊天中的尷尬,因此便不小心地可能就把本來的一個事實夸大了,讓這件事情更加吸引人注意。
而我們想一想在一些尷尬的時候,是不是我們總是通過聊一些明星或者說身邊的人的沒有被證實的八卦來調節氣氛呢?
· 因為人們的記憶總是亂七八糟的,而人們會更多關注當下的事情,因此容易把過去與現在的事情弄混。
你有沒有試過自己總是把夢和顯示,過去和現在混淆呢?
我們的記憶總是混亂的,我們或許總是把過去發生過的事情變成最近才發生的事情,這是人類腦子里面的短板。
而人們更多地會關注當下所發現的事情,所以我們經常會把過去曾經發生的事情變成最近發生的事情,因此,在和別人評述這件事的時候,謠言就產生了。
· 當人們情緒波動較大的時候,人們容易傳播謠言
這個也特別容易理解。
我們在情緒波動的時候,特別容易說錯話。情緒在激動的時候,便容易隨意編制謠言。
Q4.事實時通過哪種方式變成謠言?
· 簡化
事實總是會被我們簡化,而一般來說,被簡化的后剩下的部分,便是我們后面說的需要強化的部分,這種簡化作用經常會出現在一些“偽科學”的養生文里面。
就比如說之前一直都說長期吃剩飯就會致癌這件事情,就是一個簡化后的再強化的謠言。事實是這樣的:亞硝酸鹽不致癌,分解成亞硝胺才致癌,但亞硝胺一般很容易被分解,所以“隔夜飯菜致癌說”不成立。而這個謠言挑挑揀揀,再加以強化,就直接湊成了一句吃隔夜飯會致癌,這未免太過于武斷了。
· 強化
強化和簡化其實是對等的,強化是對簡化剩下的內容的簡化。
繼續拿吃剩飯會致癌的這個謠言來說明。
事實上本身的事實只是:經常吃剩飯對身體不好,但是為了加強這個語氣,于是便成了,吃剩飯會致癌,致癌這個詞便是強化后的效果。
· 同化
同化的意思也就是把一個事實變成我們所了解的那樣子,就是把這個事實變成我們能夠接受的范圍內。
在書中舉出的例子便很典型,在專家們進行對一個有白人拿著小刀對著黑人的場景進行敘述的過程中(這個場景不只有白人和黑人還有其他的事物以及人物,可以算是一個街景),在描述的過程中,往往,白人手中的小刀會被描述成在黑人手中。
這便體現了美國人意識中強烈的種族歧視心里,認為白人是善良的,而黑人是罪惡的這種意識使得在他們的描述中,刀從白人的手中轉向了黑人的手中。
Q5.為什么說新聞也容易使科學變成謠言?
這又回到了我們的Q1中提到的,當事實很模糊的時候,總是很容易引起謠言。
那么在科學領域上怎么說呢?
我想大概我們都看過一些科學的文章,一般來說,我們讀完之后,總有一種感覺就是,總感覺沒有讀懂,好像有點不知所云,結論也不明顯,需要自己一點一點地推導出來,而且,最后推導出來的結果也是一個很不確鑿的結論,一般有這種詞語:可能、也許、很大可能。
就拿之前我看過的一個科普文說,里面的內容最后得出的結果是,人類的先祖有可能是豬。
于是,新聞的編輯看到這個科學文章,覺得有看頭,但是不是特別有看頭,原因在于這個——“可能”這個詞語上面,太沒有勁了,于是大筆一揮變成這個新聞的標題變成——原來人類的先祖是豬!!!
最后再說一句,我們自身在避免制造謠言的同時,也需要具備辨別謠言的能力。
正如書中說:“輕信之人要不就是心里變態,經常把自己的恐慌加在別人身上,要不就是無知。”
以上便是我對本書的總結,其實還有好多精彩的細節我沒有提到,若是感興趣的話,可以去看看這本書!
希望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