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指
輪指是吉他里面常用的一種彈奏技巧,又叫震音,一般以單音的形式出現最為普遍,這時每個手指輪流彈一個音。
輪指的目的是為了以更快的節奏彈一個音,相比于撥片,用一個手指彈一個音要慢一倍(因為撥片從上到下和從下到上都能撥;而手指彈則只能先把手指放到琴弦的一側,然后再撥動琴弦),所以采用輪指,多個手指來撥同一個音。
輪指可以使用兩個、三個、四個手指。其中三輪指手指輪流一周的次序是pmi或pim。四輪指有pami,或pima或pimi,或pmim。六輪指有pamima ,或pimami。
其中p為右手大拇指,i為右手食指,m為右手中指,a為右手無名指。
“輪指”練習方法
第一步:
⑴ 空弦練習 左手不按弦,右手大拇指可選擇④⑤⑥弦中的任意一條開始;右手a m i在②弦上彈奏。當一“輪”結束后,右手大拇指可換低音弦,a m i不變。
⑵ 以十六分音符為一拍,速度中庸(每分鐘80左右),一“輪”正好是一拍。
要求:
⑴ 節奏要穩,不能忽快忽慢。
⑵ P a m i的時間間隔要完全一致,也就是說要把一拍分成均勻的四等份,不能有任何帶符點或頓音的感覺。
⑶ 音量要一致,四個音中不能突出任何一個音。一開始大拇指的音量會無意識地強調出來,這主要是大拇指的力量在四個手指中最大的緣故。這一點一定要通過練習加以改善。有些人主張收斂大拇指的發力,但我們主張加強a m i的力量來達到音量的平衡。方法是:你可以不讓大拇指先參與進來,a m i分別在①②③弦先進行分解式三連音的練習,然后用這個節奏這個力度在②弦上進行練習。當a m i在②弦上發出清晰、明亮、勻稱的“噠、噠、噠”時,再讓大拇指參與進來進行練習。
⑷ 要有顆粒性,各音之間不能有“粘黏”。剛開始練習的時候,a m i之間容易出現“粘黏”現象,這主要是不習慣在同一條弦上用a m i輪流進行勾弦的緣故。出現這樣的情況千萬不能急,先在①②③弦上分別用a m i進行分解式的勾弦練習,然后帶著這種感覺在②弦上進行練習。顆粒性是“輪指”的生命。一首樂曲或片段對“輪指”速度的要求有快有慢,縱使用最快的速度演奏“輪指”,每個音也是干凈的、單獨的。假設你在演奏一首全部用“輪指”寫成的樂曲,我們在你腳底下盛了一個臉盆。曲子終了,臉盆里也盛滿了音符。我們將臉盆掀翻,結果發現音符象孩子們玩的玻璃球一樣四處散開,這就對了;如果發現音符變成了葡萄串或糖葫蘆,那就糟了。記住:“輪指”不是“抹”出來的,而是一個一個“掏”出來的。
當你做到了第一步練習的四點要求后(此非一日之功),就開是進行第二步的練習。
第二步:
⑴ 空弦練習,左手不按弦。右手大拇指可選擇④⑤⑥弦中的任意一條開始;右手a m i在②弦上彈奏。
⑵ 以三十二分音符為一拍,速度中庸(每分鐘80左右)。完成兩“輪”正好一拍。即右手大拇指在低音弦上換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