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馬克思
老師告訴我們,不要把馬克思當成一個神,而是要當成一個人來看待,類似觀點我已有耳聞。大多數人們耳熟能詳的偉大人物,在口耳之間,往往也流傳著一些不太好看的傳記版本。一些人們樂于挖掘名人光環背后的私生活,試圖以此打破傳統、證明此人品德低下或是發泄被迫學習的怒火我們不得而知。但了解他們真正的個人生活并不是一件壞事,尤其是在以思想聞名的人物身上。他真實的個人生活,反映了他的生活背景,同時也能告訴我們,在他生活的時代,究竟是因為經歷了什么,讓其產生了載入史冊的偉大思想。像卡爾·馬克思一樣出身的人有很多,接受相同教育的人也有很多,卻只有馬克思開辟了這樣一條道路。
工業革命伴隨著歷史的潮流在世界范圍內出現了,卡爾·馬克思出生在工業革命第一次和第二次的過渡時期。就如同偉人不太好看的私生活一樣,工業革命也不像歷史課本總結語一樣是純粹的引導人們進入先進發達生活的美好時代。實際上,從原始社會到僅僅幾十年之前的人類歷史上,每一個時代都充滿了壓迫與被壓迫。歷史上每一次的改革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會有些許提高,然后過一段時間,就會跌落到比之前更差的地步。后來有人奮起反抗,而新的時代依然充滿壓迫與被壓迫。同樣的歷史不斷循環重演,直到人們開始思考。有人說,在馬克思逝世之后的現代社會,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的界限已經不再那么分明。也許這是馬克思的失誤,但我更認為這說明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正是之后的時代再也不同于以往的標志。
工業革命給世界帶來的改變是前所未有的,而人們的生活也深受其影響。隨著市場擴大,工廠建立,延續千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被人們所拋棄,取而代之的是精確運行的分秒,第二次工業革命到后期時,鐘表幾乎是人手一個,變成生活必需品。與此同時,積累數百年的思想文化終于堆積到了一個程度,人們或許沒有清楚地意識到他們所處的時代是如此關鍵的歷史節點,也不知道世界在以一個前所未有的速度飛快發展。新的問題不斷產生,而在此之前,沒有任何已知的文獻、著作可以解釋這些問題。一些人們開始對自己所處的時代感到疑惑,他們開始懷疑這樣的改變究竟是好是壞,而馬克思正是這樣一個“心懷問題并想要解決”的人。
有無數的證據可以表明當時人們生活與今天相比差距甚遠。環境污染、疾病、工人待遇、人們內心精神的衰弱、童工問題,開始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工業革命的確創造了財富,但對其創造的財富有沒有使工人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問題仍然有不同的看法。無可爭論的事實是,對于童工的雇傭數量前所未有,而工人每天的工作時長大多在12小時以上,工作環境惡劣。“古往今來從來沒有見過任何一個國家,讓成千上萬的7歲至12歲的兒童每天在熱不可耐的有害健康的環境下連續不斷地工作15個小時;其中只給他們40分鐘來吃飯和換空氣,而換空氣時又往往是在潮濕的地下室或頂樓中”而在生活中,衣食住行,無不是生活的成本,人們的收入僅足夠支付他們的生活成本,沒有空閑也沒有多余的財富進行享樂。人們辛苦地工作,僅僅是為了維持他們能辛苦地工作。他們的工作枯燥乏味,日復一日,不知道自己行為產生的作用,沒有任何改變的可能,“一個人如果被割離了自己的勞動成果,他就會失去創造力,同時失去自我。”世界像一個不停運轉的機器,每一個勞工都是其中渺小的零件“每一個人都好比從軀體上鋸下的一段,它們昂然行走,形同怪物——一截手指、一個頭頸、一副腸胃、一只臂肘,但從來不是完整的人。”
當人們開始為此感到不滿的時候,自下而上的抗議便爆發了,這無關何種政治觀點,目的僅僅只有一個:生存。但罷工和游行抗議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工人階級的命運,甚至可能使其陷入更糟的境地。
正在經歷一切的是無產階級,無產階級是最能體會到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矛盾的群體,發生在1871年的巴黎公社運動足以證明這一點,但巴黎公社的失敗原因告訴我們,這僅僅是一次在特殊條件下發生的起義,沒有進過思考或周密的計劃,這需要足夠的教育和文化水平,需要可供指導的思想,而這正是無產階級所缺乏的。
資產階級出身的馬克思從未真正親身觀察過無產階級的工作環境,但已足夠他清晰地認識,并且對這一切做出解釋并提出解決方法。實際上,馬克思追求富足舒適的中產生活,沒有做過一次真正的無產階級,但這與其思想并不矛盾。并非是為自身利益或出于憐憫之心,也不是對資本主義的仇恨和盲目批判,馬克思發現問題,并尋求解答,正是一個心懷問題并想要解決的人應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