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剛生下來時都有強烈的求知欲,嬰兒每天都在拓展自己的技能,爬行,走路,說話,孩子都一直在積極的地學習,探索。跌跌撞撞不斷失敗,又不斷重新開始,在不斷探索中直到成功為止。
《終身成長》一書的作者卡羅爾德韋克博士,在研究中發現,學齡前兒童,不好學的孩子數量驚人。到底是什么讓孩子熱情冷卻的呢? 從孩子開始評估自己能力的時候,也就是有了自己的思維模式的時候開始的。怕受挫,害怕自己做的不好,不夠聰明,正是這種思維模式阻礙孩子學習的熱情,卡羅爾博士把它稱為固定思維模式。
卡羅爾博士認為人之所以存在不同,是由兩種思維模式的決定的,即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模式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變的,在這種思維模式中,人的目標就是要讓自己顯得聰明而不是愚蠢。成長型思維模式認為人的基本能力可以通過努力來培養的。即使先天的資質不同,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努力和個人經歷來改變和成長。
女兒兩歲多時,對顏色分得不清,但她玩運筆迷宮游戲時會把相同顏色歸類在一起。經觀察發現她只是名字跟顏色對不上號。那時大家經常當她面說她分不清顏色,特別是姥爺,還說她笨蛋。后來姥爺再問她時,明明知道的是紅色,她緊張,半天不敢說出口。
具有固定思維模式的孩子,希望能夠確保自己成功,不犯錯。而成長思維模式的孩子,能認識到,犯錯和失敗是可以接受的。在成長的道路上,必然經過不斷的犯錯,探索,改正,進步。這樣孩子就不怕失敗,不怕犯錯,敢于不斷嘗試。
給女兒訂的某虎的書和光碟中有一段,關于遇到困難的(如玩玩具,吃飯穿衣),不怕失敗,沒關系,再來一次。
最近給孩子買了兩套樂高玩具,一套是適合2~5歲的米奇,一套適合4歲以上玩的,她才3歲多點。米奇她玩了兩次就完全會了,要求玩另外一套。怕她會有挫敗感,我告訴她,很難的哦,適合大孩子玩。但她還是堅持要玩。于是,我陪著她一起玩,以她為主導,協助她,每完成一點,都及時給予鼓勵,最后建成一棟大的房子,她很有成就感,很開心。歡快地唱著“我是小小建筑師?!?第二次,稍微指點,她就可以自己搭建了。
在這個過程中,讓她心理明白,挑戰新事務時,做不好是正常的,可以被接受的。協助她,讓難度降低到她可以通過努力達到的區域,即延伸區,并且及時反饋給予反饋和鼓勵。做不到屬于正常的,做到了就更歡喜。
培養孩子成長思維模式,接受孩子犯錯,讓他們明白,成功就是在不斷地嘗試,在一次次的失敗中總結進步的。才智和能力需要通過努力才能達到的。